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五氣解讀:一氣周流說

五行解讀:一氣周流說
清代名醫黃元禦先生通過對《傷寒論》、《黃帝内經》、《道德經》、《周易》等曆史文化經典的研究,揭示出了“天道”對于人的作用規律,以宇宙自然之理為基礎,以太極、陰陽、五行為運籌原理,把氣候、地理、醫術各學科統一為一個整體,從而把人體生命本源的研究和天地之源聯系起來,發現“太極”是宇宙的本和源,“天人相應說”是祖國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用易學的哲理将髒腑、經絡、氣血、津液、皮肉、筋骨、毛發、孔竅、精神等都賦以陰陽的屬性,闡發出“天、地、人”三位一體的一氣周流理論,把病理、醫理、藥理的應用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曾被後人稱為“長沙而後,一火薪傳”。黃元禦先生1750年被乾隆帝恩賜禦醫,曾伴君南巡,行醫暇餘并将其對醫學、道學、易學的心得著述出十三部堪稱經典的傳世大著。

黃元禦先生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間的“一氣周流說”,曆世已經二百餘年,期間幾次幾近失傳,真理的傳播很是不易。近十幾年以來對黃元禦醫學思想的研究正逐漸形成一股潮流,我們借着這文化思想開放的東風,從另一個角度探讨一下“一氣周流”的學術價值,和其在養生康複和修煉方面的應用。

了解黃元禦先生的醫學思想内涵,就得站到他的時代背景中去,就得需用傳統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為基礎,才能夠解讀他的學術體系,領悟他的思想精髓。下面我們先抛開經絡、穴位、藥理、病理等具體内容,隻基于“一氣周流”這一核心内容作以探讨。

在闡述一氣周流核心理論的《四聖心源卷一·天人解·陰陽變化》中,黃先生重點提到了“清濁”,“升降”“左右”“陰陽”這幾個主要内容。為了明白此中的真意,在黃先生“天人一也,未識天道,焉知人理!”的引導下,我們重新回到“天人合一論”,再重新看一下“河圖”所示現的“天道”規律對于人體的影響。

在“天人合一論”中我們把河圖标上了數字,并進行了序數連接,它就映現出了銀河系的結構圖.下面我們按西漢楊雄在《太玄經·玄數》中的五行定位,給“河圖”标上陰陽、五行、髒腑、方位,就變成了黃元禦先生所講的:“中氣為軸,四象輪旋”的“一氣周流圖”了,如圖1。

這個圖到底是“天圖”還是“地圖”還是“人圖”呢?黃元禦先生醫學思想的精華所在就是天、地、人三位一體,進行闡發病機、病理和醫理的理論體系。在這裡的“河圖”就是銀河系的“天道順”的氣場對地球表面的投射,上下左右是在地球上觀察,由于地球逆轉形成的“地道逆”,而産生的太陽角度變化的感官知覺。髒腑所屬是“天道”的五行之氣投射到地球後,所形成人體生命結構中髒腑的具體位置。(詳見:天人解·藏府生成)有了這些認識以後,我再把人的形體置入這個圖形裡面,就更直觀了,見圖2。

我們讓這個人面朝上,頭南腳北平躺在大地上,再把太陽因地球逆轉産生的相對運動軌迹,以及時辰地支對應的位置放上去呢?看看會發生什麼?看圖3。

這樣就比較清楚了,由于地球的逆方向自轉與太陽這顆恒星之間,就形成了一個“順時針”的運動氣場,這股能量氣機随着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的改變,從子時開始生發,慢慢的從北方移向東方,從東方在卯時生發而出,再慢慢的移向南方,升入至陽,陽極生陰,從午時開始轉為沉降,再移向西方,從西方在酉時沉沒,然後,再運動到北方,從子時開始陰極升陽,開始又一次的“一氣周流”。顯而易見,“一氣周流”講的果然是天、地、人的三位一體,天道、地道、人道都處在這種“一氣周流”的狀态之下,往複循環,不停周流,靜則化為五氣,動則合為一氣。

從圖中太陽的相對運行軌迹來看,從北方→東方→南方,為氣機的生發過程,從南方→西方→北方,為氣機的沉降過程,一天中氣機的陰陽變化就這樣分開了,這樣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了“陰陽”。

那麼,“左右”“升降”呢?我們繼續看圖中這個仰面朝上躺着的人,在他的身體右側對應的是東方,對應的是木氣,也對應着解剖位置的肝髒所在,這裡的“左升”指的是古人在方位定位時,“面南背北,左東右西”的傳統說法,如果也把這個人當做前面視圖的一個部分,那麼他的右側,就是在“面南背北,左東右西”這個角度上的左側,所謂的“左升”也就是指的人體右側氣機的上升軌迹,這裡講的“左右”是所處視角位置的不同來定論的,兩者并無矛盾。

明白了人體右側氣機運動的“左升”,也就容易理解《難經▪三十六難》說的:「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元氣之所系也。」這就是說人體左側的腎髒是發揮生理功能利尿作用的,右側的腎呢?則為先天之本的命門,主要功能是儲備水性的“元氣”,更大的作用是向上生發去生化肝木,這也許就是“右腎非腎”的真意所在。就這樣,腎水的五行之性本來是潤下的,卻由于所處位置的不同,就成了一升一降,右腎的氣化作用就是所謂的“腎水宜升”。

上升的“腎水”去不斷的去滋生“肝木”,“肝木”就會發揮出“生發”的本性,去生“心火”,火的五行之性主“上炎”,但由于其解剖位置在人體的左側,也就是在天人相合的這個大氣場的右側,右側屬陰主降,所以,“心火宜降”,下降的“心火”之氣,最先觸及的就是“脾胃土”,這就是火生土。然後,脾土近生肺金,這就是土生金,肺金本性主收斂、肅降,會自然下行去生腎水,腎水又再生肝木,就這樣人體的氣機就進入了往複不停的,順時針相生助的循環之中,這種人體氣機的運動模式就是天地人合一的“一氣周流”。(在這裡先不要考慮經絡,至于經絡對人的養生康複有多大作用,我會另文專述。)五氣分屬到五髒為五行之氣,相互生助,周流運動,渾然一體時而成先天一氣。

在人體一氣周流的過程中,水木主左升,火金主右降,脾胃扮演了什麼角色呢?黃元禦先生将其稱之為“中軸”,脾升胃降,在這裡是髒腑合論的,為什麼這麼看重這個“中軸”呢?脾胃為後天之本,是生命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獲得五谷所含的五行能量,需要通過脾胃才能納入體内消化吸收,所以脾胃好的人身體就強壯,免疫力抗病能力就強,這就是通過“軸”而帶動了四維的輪。這也許就是黃元禦先生在治療上,有時不論升降,隻調脾胃也可以使得疾病康複的原因。

明白了天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明白了人體氣機的一氣周流,也就是“識了天道,就知人理”。有了這些認識以後,我們就可以進行思維發散,把這些規律應用到養生康複中了。我們從2012年開始把這些認識創編成了,能夠調動人體整體氣機,快速實現一氣周流的“五行歸元手”這個康複手法。到2015年進一步完善為,可以直接調動某個髒腑氣機的“五行按摩法”,在對一些疑難病的康複調養中獲得了良好效果。

其實,一氣周流就是天道氣場在人這個生命體上的投影,在黃元禦先生發現以前,修煉界的“卯酉周天”,養生界的“神仙起居法”都有“一氣周流”的影子,可見人類生命是在不斷的探究自然規律的過程中,通過靈性思維和對自然界認知的升華而一路成長過來的。

一個健康的人體生命,五行之氣是在不斷的運動中的,木升金降,各不相擾,火降水升,心腎相交,胃降脾升,消化吸收,這是一片多麼和諧的自然景觀啊,天道、地道、人道本是同道,萬物生命本我一體,生理、病理、醫理、藥理都是大道自然之理!

什麼是一氣周流?

清代著名醫家黃元禦先生在著作《四聖心源》中提出的“一氣周流”理論體系,簡潔而完美地闡釋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精髓,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中醫大家。 先生提出的“左升右降,中氣斡旋,一氣周流”的理論模型,并非僅僅是一個抽象的理論模型,它是一種真實的境界,是一氣周流的真實寫照,是天人合一的真實描述。 人體一氣周流是如環無端的,是一氣,這一氣像太極一樣,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四象生八卦,重重疊疊,無窮無盡。一氣也是這樣,如果分成五段,就是五髒之氣,如果分成十二段,就是十二經脈之氣。一氣可以分到無窮無盡,陰陽之中複有陰陽,合起來不過是一氣而已。打開以後可以分得很多很細,什麼營衛氣血,上中下三焦,十二經脈,,左升右降,中焦斡旋,可以分成很多種,但都是一氣的變化,都是一氣的不同形式。 大家可能覺得很抽象,那就用"大自然"的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更加容易理解些。 首先,将人體比喻成一個“大自然”,按照傳統中醫的思想,大地(土壤)對應脾胃,地底下對應腎,樹木對應肝膽,天空對應肺和心。 當大地(對應腎)回暖時,升高,陽光普照,樹木(對應肝)吸收土(對應脾)中的水分和營養茁壯成長。其中,樹葉在中釋放了大量的水蒸汽(陽載陰升),當水蒸汽不斷上升,上升過程中不斷散發熱量(對應心),将熱量散布在天空,随着水蒸汽不斷升高,形成雲(對應肺),在這個過程中,樹木生長了枝葉,創造了生命體存活的基礎,整個大自然一片生機;當遇到冷空氣,天上的雲降而為雨(陰覆陽降),雨降到地面進入土壤(對應胃),最終流入地下(對應腎),如此循環反複。這個不停循環的升、降過程就可以認為是“一氣周流”。古人站在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認知世界,發現人體與大自然有很多類同的地方,完全可以類比。在大自然循環中,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引起,類比于人體,就可以認為是一種突發病,而沙漠化等環境問題可以認為是慢性病。 如:1)水蒸汽升不上去(左升),肯定就沒有雨降下來(右降),水蒸汽升上去對應“生發”,降雨對應“收藏”,自然界的這種主次關系對應着的“陽主陰從”,所以,治病的時候要非常重視“生發”和“陽”。當體能不行,需要補陰的時候,首先要保證“生發”順暢,否則,陰是補不進去的。2)當夏天持續高溫時,水蒸氣持續升騰,無法生成雲,造成幹旱,可以類比是左邊“生發太過”的病,其本質是:右降不足;這個時候需要冷空氣,對應中藥“生脈飲”,冷空氣來了,雲逐步成形,最終形成降雨,幹旱就解決了,同樣,“生脈飲”用了後,“生發太過”的病就解決了。對于體育愛好者特别要一般的,當運動量過大的時候,就會發生“生發太過”,不僅不能形成收斂,同時,還将土壤裡的水分都蒸發掉了,造成幹旱,對應人體的就是陰虛,體能下降,因此,運動量一定要适度,人體生發不能太過,體能才能提高。3)冬天低的時候,地下水冰凍,形成了對水的收藏,對應“冬藏”。如果地下持續低溫,土壤無法升溫,樹木就無法發芽,無法“左升”,大自然也無法顯現生機,這種狀況對應着現在比較普遍的腎陽虛。古人認為地下的溫度升上來了,冰凍就解除了。針對這種問題,推出了,其中,附子這味藥就是專門負責驅除腎中的寒氣又補水。同樣,對于體育愛好者,如果腎陽虛肯定在體内缺少“生機”,自然競技狀态無法保持了。4)樹木被破壞,則太陽直接蒸騰土壤中的水分,形成水土流失,最終風沙就來了,這就對應人體“木郁生風”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是:植樹造林,形成水土保持。從中醫角度就是,生木氣,補肝血,對應方劑是當歸四逆熟附理中湯。如果還沒有到水土流失的地步,就可以用桂枝湯,形成正常的生态循環。 其中,水蒸汽、樹木的生長能力、太陽等都屬于陽的範疇,雨、水屬于陰的範疇。 “左升”對應生發,對應水蒸氣的上升,對應着動脈血的運行,中醫認為脾、肝、心是在人體左邊發揮主要作用的;“右降”對應收斂,對應降雨,對應靜脈血的回流,中醫認為肺、胃、膽是在人體右邊發揮主要作用的。

一氣周流詳解

●人體氣機升降調節中,心腎相交為一對,脾胃樞紐為一對,肝升肺降為一對,此配偶之功,如此,各顯其功,各得其衡,人體氣機升降之圓運動自能相諧而旋。

●《黃帝内經》有髒氣法時觀,再深化一步就是人體的升降法時。古人之論,多喜以年之春、夏、秋、冬,而臨床之證,未必都經四季,故變之為晝、夜、晨、昏應更具實操性。'p#z2b;R1^
中醫學本為體道之學,作為本原之道,中醫學傾向于以“氣”為道;作為規律之道,中醫學更多的是參照陰陽、五行規律與法則。故由本原之道所演,天人合一、道-理相貫之氣在人體的運作,所循規律亦不離陰陽、五行法則,并主要體現在髒腑氣機的升降上。)S2B;?4b&_ Z5u3Y)W%s
)f"{3t6c1W7a+G
  氣機圓轉
氣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而氣的升降出入過程主要是通過髒腑的功能活動及相互之間的協調來體現,并常以圓轉之升降而顯。太極左陽右陰,左主升而右主降,中間為升降之樞軸。應于人體髒腑,脾胃居中,一升一降,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肝應春木,主疏洩,從左而升;肺應秋金,主肅降,從右而降,為氣機升降之圓的外翼。心火宜降,腎水宜升,水升火降,相互為用,即為既濟。既濟者,水火之輪運轉,升降由此啟動。然此論尚簡,個中義蘊對臨證思路之啟迪處,意猶未盡,仍可深論。


1.心腎相交啟升降
心五行屬火,配離卦 ,居太極之上而屬陽;腎五行屬水,配坎卦 ,居太極之下而屬陰。兩者的關系主要表現為陰陽、水火、升降間的互制互用與平衡協調。從陰陽交感觀念看,位于下者,以上升為順;位于上者,以下降為和。所以,心火當下降于腎,腎水須上濟于心,這樣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才能協調,心與腎功能間若能建立這種良性聯系,稱為“心腎相交”,亦《易》所雲水火既濟卦 。此卦坎 水居離 火之上,上水能制約下火,下火能蒸騰上水,相互為用,故雲“既濟”,如圖2。“既濟”于人體言,喻心火能降于下而溫腎水,故離火居于下;腎陽得心火之助則蒸水上騰以制心火,故坎水居上。如是則水火既濟,心腎相交而相和諧。#J*b$Q,o/A.K

心屬火,本居上,火性又炎上;腎屬水,本居下,水性又潤下,兩者易分不易合。則水升當需上達的動力,火降亦需下行之引子。即“既濟”是需要條件的,然條件在哪?八卦本有卦主之說,《易纂言外翼·卷一》雲:“小成之卦八,震巽下為主,坎離中為主,艮兌上為主,此因乾坤交易而定也。”具體到坎、離兩卦,則卦主為坎 中之陽爻與離 中之陰爻,此即“坎離中為主”。坎配腎,坎中之陽,即腎中之陽,火處水中、則易蒸津而使腎水上濟,此自然界“地氣上為雲”之象;水既上濟,即補離中之陰,離陰既足,其性降,仿若“天氣下為雨”,引領離火下溫坎陽,坎陽得離火之助,其力更充,蒸水化氣之功愈強,水複騰上,更助離陰帶動離火下降……如是不斷坎離互轉,水火既濟,呈良性的功能循環。
上家園&e-l-F&Y)B9W(^-`1W
  值得注意的是:心腎相交的意義并不局限在兩髒間的功能協調,更是全身氣機升降的動力,即朱丹溪《格緻餘論》所言的“人之有生,心為之火居上,腎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矣,故生意存也”。然心腎兩者何為原動力?基于火性炎上原理,當陽居下位,其氣溫升自能煦暖其上之髒腑,且陽性主動,故坎中之陽(腎陽、命火、龍火)當為人體升降的原動力,下降的離火則為其最大助力。如此,和木得煦則肝升,陰土得暖則脾升,啟動人體太極左半圓之溫升。此理置之臨床,如中氣下陷之證以補中益氣丸治之,若效不甚著,可加腎氣丸少火生氣以助溫升;若不用丸而用補中益氣湯,筆者常以李可先生之腎四味(補骨脂、淫羊藿、菟絲子、枸杞子)益之。若陽虛無力助肝升之證,同樣可以在疏肝、升肝基礎上以腎氣丸為助。陽升至極則陰降,離中之陰(心陰)滋灑,燥金得潤,肺能順降;陽土受霖,胃自和降,旋轉人體右半圓之涼降。古方麥冬之用頗值玩味,麥冬一味能滋心、潤肺、益胃,故滋陰或兼滋陰的名方如麥門冬湯、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益胃湯、一貫煎、生脈飲、竹葉石膏湯、玉女煎中其身影屢現,道理或在右半圓之涼降自心而降,方能甘霖遍灑。
)c$[%U
  2.脾升胃降樞軸轉
脾胃共居中焦,脾主升清,運精微與津液上達;胃主降濁,降食糜與糟粕下行。《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升胃降對于人體全身氣機的調節起的是中軸樞轉作用。黃元禦于《四聖心源》中謂:“四維之病,悉因于中氣,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彭子益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承此意進一步論證:“中氣左旋則木火左升,中氣右轉則金水右降,轉者由上而下,旋者由下而上。中氣為軸,四維為輪。”即中土脾升胃降為一身太極的樞紐,在此樞紐的升降帶動下,肝木、肺金、心火、腎水四維均繞其周而旋轉,共同完成人體生命的氣化圓運動,其理仍可參圖1。
樞紐不是空談,臨證可法。譬如心腎不交的失眠,清心益腎同時,亦可旋轉脾胃樞機,以促水火既濟。南方人陽熱易偏于上、外,而虧于下、内,因此心火旺、腎陽虛之心腎不交失眠者不在少數,筆者在臨床上常以交泰丸加龍骨、牡蛎、白術、茯苓治之,療效頗佳。方中黃連清心火,味苦能降,不僅降心火,亦可降胃濁;肉桂溫腎陽,引火歸源,腎陽暖則脾土得溫而自能升。《醫宗金鑒》雲:“脾陽苟不運,心腎必不交。”南方不僅熱,而且濕,濕易傷脾,則白術、茯苓一燥一滲,燥者溫化而升清,滲者利濕而降濁;黃連、肉桂、白術、茯苓合而斡旋中州,運轉樞軸,使水升火降,交相既濟;龍骨、牡蛎鎮心安神,引浮陽下潛,則心腎益交。


3.肝肺升降外翼旋4t6Y%e!Q4d6E7E5h
中醫向有左肝右肺之說,常遭垢病,這是以解剖學視角,對中醫觀點斷章取義的一例。上說非言肝、肺的解剖位置分列人體左右,而是依太極之圓,以左右為路徑,肝從左升、肺從右降,協合為人體升降之外翼。;y+R8D)v8l%U4w+o

太極左升右降之說主要源于中國東南西北不同的地理陰陽環境。中國南方陽氣旺,日照時間長,《周易·說卦》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南面、向明即面向陽,古謂主吉,于建築物則利于采光。所以,自古以來從帝王到普通老百姓住的房子都以坐北向南為習慣。此時,南在前,北在後,東在左,西在右。而東方(左)是太陽升起的方位,西邊(右)是太陽下山的方位,左陽右陰、左升右降的觀念由此産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中醫藏象學有着明顯的重功能輕結構傾向。肝主疏洩,以木氣之升發、條達、舒暢為生理特性,故應四季之春,一日之晨,方位之東,為少陽之處,故從于左;肺主肅降,以金氣之肅降、收斂為生理特性,故應四季之秋,一日之夕,方位之西,為少陰之處,故從于右。左肝右肺之說由是産生。至于肝肺的解剖位置古人早有明述,并無錯位。0J,A1a9z,P&V6Y#G8I
$X$I+I8N"{
  在這裡,我們還要明白一個道理,中醫所言的氣機升降并非垂直升降,而是太極圓轉的升降。圓,才有可能于旋轉之中升極而降,降極而升,升降相因,相反相成,相互協調。如果是垂直升降,則降将有礙升,升将有礙降了。是以肺氣肅降與肝氣升發升降相因,相反相成,成人體氣機升降之外翼,協調人體氣機保持升降平衡狀态。,]2R/w"Q)c!"U8W6I
5A3A q#m%~9|6L*c)C P
  肝氣郁結證一般以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治之,多能奏效。偶若未果,則喜加一味前胡,于大隊疏肝、升肝之品中,略降肺氣,以使肝升肺降,相因相成,太極旋轉,一身之氣自轉,每能增效。柴胡與前胡之協,《本經疏證》有謂:“柴胡主腸胃中結氣,前胡主心腹結氣;柴胡主飲食積聚,前胡主痰滿胸脅中痞。足以見柴胡之阻在下,前胡之阻在上,在下則有礙于升,在上則有礙于降,去其阻而氣之欲升者得升,欲降者得降。”
既為外翼,則肝升、肺降就不純粹是兩髒間的關系,它髒它腑亦可一借其力。如補中益氣湯以黃芪、升麻升中土之脾氣,然脾居太極之中,恐其升力有未逮,顧肝位太極之左,肝從左升,力矩較長,易于帶動力矩短的脾升,是以加一柴胡,從肝、從木、從少陽之升以助脾升。《雷公炮制藥性解》謂柴胡:“補中益氣湯用之,亦以其能提肝氣之陷者,由左而升也。” 肝升助脾升的藥有了,然則降肺以助降胃的藥有沒有?有,枇杷葉、竹茹可降肺亦可降胃,是一舉兩得之藥。
參考力矩作用,再考究力量,肝氣、肝陽易亢不易虛,肺之肅降有賴呼吸,而呼吸是可自調的,若善于利用,兩翼升降之力不比中軸之轉為弱。故左半圓之升常依肝木生升,右半圓之降需賴肺金順降。6S.~'{1a9T&Y"E+P

綜合而論,在人體氣機升降調節的功能配合中,心腎相交為一對,脾胃樞紐為一對,肝升肺降為一對,此配偶之功。腎、肝、脾,從左從陽而升,為一組;心、肺、胃,從右從陰而降,為另一組,此同心之力。腎、肝在下,在下者宜升;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脾胃在中間,則一升一降,此交感之道。如此,各顯其功,各得其衡,人體氣機升降之圓運動自能相諧而旋。2e(T'i-w4{9Z-Y3r
9D&Q8_&f7y2m*A
  若輪失其轉,多為配偶失諧,或同組離心,或交感不再,當察而調之。

搞懂“一氣周流”,你也可以推拿穴位治大病

X


清代出了個名醫叫黃元禦,這位名醫了不得啊,他整出了一個“一氣周流”理論,用這個理論對付一般的病足夠用了,這個理論的原文在他的名著《四聖心源》卷一天人解篇的《陰陽變化》中,這個我們會附在文章的最後,大家有興趣的研讀一下。
一氣周流的具體化是:脾胃之氣為中軸,肝心之氣為升,肺腎之氣為降。治病的話就是按照這個規律讓該升的肝心升起來,該降的肺腎降下來,該中軸的脾胃去中和,這個中軸就是壓場子的,要想控制升降,必須先定中軸,也就是說,必須先定脾胃,先定脾胃的話,那必須先定“膽”,膽在黃帝内經中被稱之為“中正之官”那不是白叫的,它的作用很特殊,先定它就好定脾胃了。
我們前面已經講了不少各經絡的要穴,大家可以根據這個一氣周流原則來運用,但要注意一下,這個運用并非是說要逐個按揉各經絡的要穴,道家講人身無處不丹田,其實在一條單個的經絡裡已經有中有升有降了,大家解決問題的時候可能隻按揉這些就能解決問題,下面我們重點介紹一下中軸經絡裡的升降,中軸經絡非常重要,必須掌握。
膽經的敲打法,我們介紹過,這裡介紹一下膽經的中升降妙用。主要介紹膽經的三個穴位:一個是“日月穴”,此穴是膽經募穴,就是說膽經的氣血都在這募集,你按揉這個穴就容易把膽經調動起來,還有一個穴叫“京門穴”,此穴是膽經上的補腎大穴,因為它是腎的募穴!此穴真可謂是身在膽營心在腎啊!第三個穴位叫“天沖穴”,這個穴可以調身調心!你看看你看看,一個膽經其實就把升啊降啊中軸啊都包含進去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重膽經的妙用!黃帝内經裡講的“凡十一藏皆取于膽”不是鬧着玩的。
脾經的敲打法,我們也介紹過,一般來說,調髒之前調調腑,這樣會比較容易把氣血調動起來,比如脾胃,咱們先調動胃,胃部的穴位,抓住一個就行,它就是足三裡穴,先按揉這個,然後按揉脾經的原穴“太白穴”,這個原穴就是激發脾經的根本動力的,按揉了這兩個就基本把脾胃給激活了,激活了之後讓它再活一活,那就按揉“公孫穴”,一按揉這個,全身的氣血就動了,“公孫”就是脾經的勞模,調動氣血一流。按揉了這三個穴位,那一氣周流中的中軸我

黃元禦之一氣周流

  •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醫學的源頭,則要從《黃帝内經》算起。黃帝與岐伯君臣問答,探究醫理,著成《黃帝内經》,如同為我們留下了一顆萬能的種子,一化而為百千,中醫便在中華大地上蓬蓬勃勃地發展了起來。曆朝曆代,名醫輩出,醫學著述,汗牛充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醫家,有我們都比較熟悉的扁鵲和張仲景。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名醫。有一天他路過虢國,碰見太子剛剛病亡,他上前一看,認為不過是暫時昏迷引起的"屍厥",并不是真的死亡,便針藥并用,竟然很快就把太子救了過來。從此,扁鵲起死回生的故事便廣為流傳,婦孺皆知。他的著作《難經》,就是對《黃帝内經》的學習和總結。
      漢代的張仲景,在學習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著成《傷寒雜病論》,他推崇辨證論治,開創了中醫方藥治病的先河。張仲景的《傷寒論》,因此被稱為方書之祖,他本人也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時至今日,在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還有一位醫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他就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主角--黃元禦。黃元禦生于清朝康熙年間,他的老家是現在山東的昌邑縣。黃元禦自幼聰穎異常,他也希望有一天能考取功名,為國家效力。然而在30歲那年,他不幸患上了眼病,又不幸被庸醫誤治,導緻左目失明,身體也因此差點垮掉。五官不健全,按照當時的規定,仕途已經走不通了。黃元禦便懷着滿腔悲恨,轉而學醫,希望不為良相,曆代醫家的醫學著述看了一下,發現中醫從仲景以下,各家學說,分門别派,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以黃元禦這麼聰明的人,竟然也不知該何去何從,可見中醫學習之難。他感覺張仲景說的還是比較有道理,就集中精力來學習張仲景的《傷寒論》。曆時三年,最後終于一朝而悟。他苦學三年之後,突然發現自己明白了,徹底地明白了中醫的道理!原來中醫并不像後人所說的那樣,有各種門派之别,而是非常簡單!并且這個道理從來也沒有變過!曆代名醫的各家學說,不過是對中醫的片面理解而已。大道至簡,中醫竟然是如此簡潔易懂!當黃元禦妙悟岐黃,領悟到中醫的真谛之後,不禁對自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空明研悟,自負古今無雙。這絕不是自吹自擂,那麼黃元禦到底悟出了什麼呢?
      他悟到了,天地之間的一切事物,實際上都是一團氣在不停地轉,就像太陽東升西落一樣,升降回旋,如環無端。而人秉天地之氣生,天人合一,所以人也是一團氣,人這團氣也在如環無端地不停周流着。
      從這個角度來認識人體的生理和疾病,就簡單多了。脾胃是人體的中焦,人體這團氣就是從脾胃開始升降周流出來的。人體這一氣往上升的時候,就是身體的肝氣和心氣,往下降的時候,就是人體的肺氣和腎氣。脾胃之氣位居中焦,成為肝心肺腎升降的樞軸。
      人體的這一氣,升不上去也會生病,降不下來也會生病,中焦脾胃之氣轉動不利也會生病。人所有的疾病,其實都是這樣産生的。或者升不上去,或者降不下來,或者樞軸不利。治療的時候,隻要升不上去的幫他升,降不下來的幫他降,中焦不運的幫助他健運中焦,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很簡單地治愈。
      中醫真的有這麼簡單嗎?黃元禦用這套理論在臨床上的實際療效,證明了事實果真如此!從此他的醫術日進千裡,很快就聞名遐迩。連乾隆皇帝久病不愈,都要請他去診治。黃元禦也是藥到病除,毫不含糊,并因此被乾隆皇帝賜題"妙悟岐黃"。
      黃元禦把他這套一氣周流,升降回環,如環無端的理論,系統地總結,著書留世,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四聖心源》。
      古時距今雖遠,然而天地還是這個天地,人身也還是這樣的人身,天地之間的道理并沒有改變。黃元禦的這套理論,他并沒有看作是自己的發明創造。這套理論在黃帝、岐伯、扁鵲、仲景那個時代,就已經很完備了,古聖皆知,惟後人不解而已。所以黃元禦把自己的書名定為《四聖心源》,以表明自己傳承古聖心法的志向。
      中醫理論古今如一,并無二緻。而自從張仲景以後,卻隻有黃元禦一個人領悟透了這個道理。所以張琦在《四聖心源後序》中盛贊黃元禦"長沙而後,一火薪傳,非自尊也"。利用這套理論指導中醫臨床,用很普通的藥物,作很簡單的組合,來調節人體之氣的升降,就可以達到效若桴鼓,覆杯而愈的療效。
      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療效,不僅黃元禦自己體會到了,我在臨床上也能經常碰到。理論高度決定臨證水平,誠非虛言。這本書的内容,就是我個人在臨床上應用黃元禦一氣周流的理論,進行辨證施治的初步總結。全書的内容安排,也是按照一氣周流的順序展開的,基本上就是沿着一氣周流的路子講了一圈。
      願我的這些個人體會,能夠引導大家輕松地體悟到黃元禦一氣周流的境界,到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中醫不再難學,而治病成竹在胸!
    【原創連載】《四聖心源》講記(一)---河洛微蘊 3



    這個圖的來曆,它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說它是一種文化的起源?我們人生活在地球上,觀察的是什麼?觀察的是日月輪轉,海水的潮汐,日出日落,月之盈虧,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切實真實的東西。而《河圖》《洛書》呢,就是我們祖先居住在中國。北方地勢高,南方沿海,然後天氣下迫,地理位置比較低,處在這種環境下呢,産生出來的《河圖》變化。
    中原地帶,土氣中和,溫度比較适宜;南方偏于潮濕,濕熱;北方寒冷;根據中國這個所處的地理位置,我們觀察太陽運行的方式。太陽東升西落,然後由于地球轉動、太陽轉動、形成自轉,然後産生出來太陽的一定的方向,我們不讨論地心說、日心說,如果以日心說的話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在轉,以地球為中心的話看着就是太陽圍繞着地球在轉。我們中國天文學說呢,因我們在地球上,就是以地球為中心。因為宇宙是無限的,你可以以太陽為中心,也可以整個銀河系為中心,中心點在外的話是無限的,因為世界是無邊無際的,即使以整個銀河系看宇宙來說,也是很局限的,隻是在有知有覺的局限的範圍内。既然外在事物無窮無盡的探求,如入海探沙不知終極,不如以當下立個根基,這是中國文化的高明之處。古時候伽利略、哥白尼非要以日心說而否定地心說,地心說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以盲人摸象地科學探索精神來說,可以說是往外逐漸發展探索,如果以天人合一境界來看這個的話,還是以地心,象咱們中國的黃道赤道都是這樣的,以當下我們觀測點為宇宙的中心。
    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第一個,天地運轉。“天道左旋”,什麼叫左旋,左旋是從左邊轉,不是向左轉,而是從左邊開始旋轉。所謂天道左旋,講的就是河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生木,然後緊跟着是東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木生火:“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生土,緊跟着到中央了,中央戊己土;土生金,金又生水。其實大家看,這個元氣不斷地輪轉,從中央戊己土化生的是什麼?土生金,由金氣的凝斂開始,一直到金生水,水生木,五行輪轉,生氣、天氣不斷地在回環;實際上,從中氣生化,然後再回到中氣。所以古人說,五行四象皆藉土。
    大家再來看,這一氣運行呢,從水、木、火、土、金這五行順生,産生不斷的變化,行走不同的方位。但是這裡邊怎麼變化,還是一元之氣在變化,這一元之氣凝縮起來呢,就變成腎氣了,升達的時候又成肝氣了,炎上的時候變成火氣,斂凝的時候變成金氣,居中運化萬物是土氣。一氣盈縮不斷在變化所以産生了五氣,從這個角度講,五行其實是一行,河圖表現的意思就是:五行之氣就是一行之氣的不斷變化,所以五行本是一行。至于具體用河圖來對于黃道二十八星宿和五行來進行對應,然後是怎麼産生的,有空的話和大家再讨論一下。


    這裡面它關于疾病的克化與治療,對于很多高血壓、糖尿病,都可以從裡面得到理論性的指導,但實踐上的東西呢,你必須結合實踐。可以得到啟示,但不能完全依靠這個。這樣大家看完一遍了以後你就會發現,《河圖》是五行順生,《洛書》是以陰制陽。就是說以陰氣來壓制陽氣,這個陽氣就會逐漸消伐的,這代表了後天生成,這個成啊,後天我們這個身體,逐漸在長逐漸成,陽氣是逐漸在消退,這個形質逐漸在長成,然後随着這個形質逐漸長成,逐漸用壞掉,這就是人從生到死這個過程。

    這邊是講究五行順生先天的道理,先天無為啊,後天有為呢,以已繼承的東西來克伐先天的變化,以陰五行來克伐陽五行,逐漸地這個由生到滅的狀态。先天無為生化,後天由生到滅。在這裡面啊,關于《洛書》裡面複雜的運用,我在這裡面關于土跟水之間的道理講,我再給大家舉個例子,講一講這個金木關系。大家看這裡面就是陰金克伐的是陽木,在我們的髒腑裡面,陰金配金,陽木是膽氣膽火,所以說是少陽之氣,少陽升達之氣,這個陰金肅殺之氣來制約少陽升騰之氣,既然陰金克伐陽木,怎麼樣治療呢?在我們這個臨床之中呢,《内經》裡面講了一句話,就是說,乙庚合化為金。肝氣受制約了以後,肝氣不治,怎樣使肝氣來又回到升發這個道呢?這個時候一個方面就是說,從乙庚合化為金的角度,乙是乙木,庚是庚金,陽金,從這兩個角度,來治療的話,臨床來指導這個,對于高血壓,肝氣不治,來指導,我們臨床來治療高血壓很多人就是什麼,養肝,養土木,比如說用一些歸芍枸杞,山茱萸之類的藥,然後再配合上陽金一些藥,參芪啊,這些益肺氣的,益陽明之氣的幾味藥,來補庚金之氣,這樣乙庚合化為木來治療高血壓,在臨床還是有一定的效果。這個事我在臨床上體會到的一些,我給大家簡單講一下,至于說關于水土,己土外潰克伐壬水,這是一個關鍵點。

    這是慢性疾病很多虛損疾病的一個根,這點是一個必須要把握的,其它的變化在這之上,所以黃元禦先生諄諄教導我們,暖水燥土,在治療之中十有八九的病人的治療,暖水燥土是根本。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的這個理論基礎,一看就說:“陰陽不是各半嘛,為什麼溫陽占這麼多,養陰占這麼少,陰陽一定是各半。黃元禦提出這樣的理論肯定是錯的。”所以例代對黃元禦先生,評判和批判的人很多,但是大家仔細看哪,都不值一提。這是我今天從《河圖洛書》一個講生化,一個講制化。


    所謂天道左旋,這個位置是怎麼講的呢?我們這個人啊,古人觀象的時候,是利用什麼方位呢,是面南背北,為什麼要面南呢?因為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北半球,是不是?然後沿着這個赤道的運行呢,我們是有角度的。所以說面南背北,然後是左東右西這樣,我們觀察的是什麼?太陽是從左邊升起,在右邊落下,左升右降,周天28星宿随之運行,也會依次排列的現象,這個時候黃道産生了,根據太陽升降方向産生了由左向右,左旋就是講的東升西落。這個方位要搞清楚,古人一旦講方位,中醫一旦講方位,就是面南背北、東升西落,搞清楚了。這個要體會,這個方位要是分不清楚,“内經”裡面很多關于左右前後的内容就無從談起。左旋右轉,這個右轉呢,是講我們地球的自轉。
    黃道啊,是周天運行的這個角度,赤道啊,是我們在這個地球自轉産生的一個角度,大家學地理就知道,地球運轉的這個方向,自轉的角度是有傾斜的,這個傾斜正好産生出來黃道跟赤道的夾角。

    後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