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如果人生隻讀一本書,我推薦《易經》——北師大張濤教授講座摘錄

如果人生隻讀一本書,我推薦《易經》——北師大張濤教授講座摘錄


如果人生隻讀一本書,我推薦大家看《易經》。可以說,真正承載了中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進程的經典著作,隻有這部2萬多字的《易經》。

  那麼,有人就會問,為什麼不是《論語》、《道德經》呢?我們知道,《論語》、《道德經》誕生時間隻有2500多年,遠遠沒有《易經》源遠流長,況且《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教人怎樣積極進取和自強不息,《道德經》是教人怎樣順應天時養成美德,而《易經》則是集兩者之大成,被奉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

  《易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化經典,是中華文化重要的源頭活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體現。易學思想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的影響至深至遠,特别是其中天人合一、太和中正的和諧思想,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包容态度,居安思危、慎終敬始的憂患意識等,都已融入中華民族的人文心理和價值觀念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和諧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都有着重要的資鑒作用。

  《易經》成書史:“人更三聖,世曆三古”

  古人曾用“人更三聖,世曆三古”來總結《易經》的成書史,因為它經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位聖人的相繼創作、推演、加工和闡述,涵蓋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階段。

  伏羲是“三皇”之首,相傳是女娲的丈夫。“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這些大家熟悉的三畫卦,正是伏羲所畫的八卦。當然,起初這八卦隻有寓意天地、宇宙萬事萬物的符号象征,并沒有後來的運算、推算、預測吉兇的功能,發明這個功能的是幾千年之後的周文王。

  現在,河南湯陰有個号稱“天下第一監 獄”的地方,3000多年前,周文王被商纣王和妲己關在這所監獄裡。幽閉的囚牢生涯裡,文王将原有的八卦通過重卦發展為六十四卦,衍生出了推算吉兇、預算未來的作用,靠這個成功秘笈讓自己走出了監獄。

  又過了500年,孔子作了《易傳》,将易經從單純的運算、占蔔,轉化為在預測吉兇的基礎上,掌握天下人間的大道理,成為一部充滿哲理的著作。所以,孟子就說,“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周易》,就是指由文王所作《易經》和孔子所作《易傳》所組成。此後,曆經曆代先賢的相繼創作、推演、加工和闡述,《周易》以其宏富的内容、精深的思想,傳承不絕,曆久彌新,受到人們的特别推崇和高度重視。各家各派無不從《周易》中汲取養分,返本開新,求得發展。所以,《周易》和易學文化,始終是人們研習的重點和學術傳承的核心,從未間斷。

  在中國傳統社會,《周易》和易學,是許多思想家、政治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理論淵薮和思想依據。他們甚至将《周易》視為“聖帝明王緻太平法”,從中汲取政治智慧,使易學不斷結緣于政治理論和實踐。中國易學的發展,對曆代社會政治改革産生了巨大影響。以柳宗元、範仲淹、王安石、張居正、康有為等為代表的改革家們,其思想和實踐無不閃動着易學的影子,而曆代社會政治改革,也為易學的不斷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使其始終保持特有的時代張力。

  進入20世紀以後,伴随着新式學術體系在中國建立,易學也逐步完成了由傳統向現代學術的轉型。改革開放以後,易學研究煥發出新的生機,至今依然熱度不減,高潮頻起,而且業已成為全球性、國際性的學術研究課題。

  易學的原理:推衍陰陽變化,尋求整理和諧

  《易經》有三義:變易、不易、簡易。變易是《易經》的第一義,講的就是一個“變”字,世界一切都在變化,推陳出新。“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道理,都是出自于《易經》,開示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易,闡述的是世界雖然是在無止盡的變化中,方法可以變,但它的根本、它的規律是不變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就反映了變化中的不變,和諧、平衡的規律是不變的。簡易,是《易經》中的第三義,它更多地指做事的方法,“易道尚簡”,抓住最根本的東西,透過複雜的外表,以簡馭繁。

  《易經》通過六十四卦來推衍陰陽變化,又通過卦象的陰陽變化來尋求包括自然、社會在内的天人整體和諧。《易經》将宇宙萬物抽象為陰陽二體,用陰陽二爻加以體現。六十四卦正是通過陰陽二爻的當位得中及相應,來體現天地之間的和諧秩序。其基本規則是:《易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各有其位,初、三、五為陽位,二、四、上為陰位,若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即為得位或當位,得位為正,象征陰陽各就其位,合于其應然的秩序。

  六十四卦中,每卦有上體、下體或外卦、内卦之分,二為下體(或稱内卦)之中,五為上體(或稱外卦)之中,若爻居中位即為得中,象征守持中道,中庸而行,合于陰陽和合的法則,從而體現和諧之道。在當位執中的基礎上,若卦中六爻上下相應,即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兩兩相互交感,相互遇合,剛柔相濟,彼此推移,就能達到完美的結合,象征着陰陽進入最佳的和諧狀态,也就是《易經》所說的“太和”。“太和”是和諧的最高形态,和諧是《周易》所追求的終極目标。天道變化,社會發展,正是在變化、搖擺,特别是螺旋式上升中,尋求這種和諧的目标。

  易學是我們先人的經驗總結,就方術而言,它的确有一定的預測性,但是你不能要求易學百分之百地預測。就如預測吉兇來說,它本身就有50%的可能性,加上中國人比較相信心理暗示,很多時候就覺得“真的很靈了”。

  其實,不能片面看待易學這種預測功能,它更多地是通過陰陽變化、天幹地支,結合金木水火土五行,辯證地分析情勢,體現一種暗含的和諧思想。比如,民間易學研究者給一個孩子看命數的時候,根據出生年月日、時辰、生肖等,推斷他是否“五行”俱全。要是缺火,就在他的名字裡面留個跟“火”有關的字,如“紅”、“輝”等等。這種給孩子“補”全五行的做法,其實更多地是表現中國人一種貼近天地自然的和諧心态。

  《易經》的和諧思想: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與養心

  《易經》倡導在陰陽和諧基礎上建立和諧,大體包含三層含義:一是人與自然(天人)的和諧,二是人際關系(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三是人自身的心靈和諧。其和諧理念就是要通過人的發展,來協調和溝通社會發展的諸要素,最終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獲得更高層次、更高水準、更加全面的發展。也就是說,人的心靈和諧是整個社會保持和諧狀态的基礎,最終推動人際關系、天人關系走向和諧。

  在中國曆史上,天人關系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理論焦點,而其中一種貫穿始終的見解是天人合一,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易經》在強調要“順天而行”的同時,又認為在尊重自然規律、不違背天道的基礎上,人類要樹立主體意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精神,以期在現實中達到與自然和諧一緻的理想境界。

  人與人關系的和諧,是指個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調适的最佳行為狀态。《易經》中有《訟卦》,但全卦的核心思想并不是教人如何争訟,反以不争訟為最高目标,争訟縱然取得勝訴,仍不免遭受“終朝三褫”之辱。孔子當過大司寇,他說:“聽訟,吾猶人也”——就是審案子我和别人一樣,“必也使無訟乎!”——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

  《易經》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重視養心。《乾卦·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就告誡人們,要像上天一樣自強不息,修養德才,具備無窮的德行;又要像大地那樣廣闊深厚,負載萬物,培養寬容敦厚的德行。

  現在的大學教育,沒有兼顧到學生人格的養成,沒有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傳承下去。每到畢業前夕,各大高校紛紛出現學生跳樓、割腕等事件,就是因為平常總是強調自強不息,老師教導學生好好學習肯定能成功,但是,學生不知自己何時能成功。其實很多人是大器晚成,姜太公到70多歲才“釣到大魚”。所以,人在自強不息的同時,更要厚德載物,對自己要寬容。

  人物名片

  張濤,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易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易學文化研究會會長,《周易文化研究》學刊及系列圖書主編。


  -現場側記

  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 ——《易學的社會意義及其當代價值》講座側記

  “許多人覺得易學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其實隻要我們掌握了易學思想最基本的東西,就能發現,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一部《易經》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城市的布局設計,小到孩子的取名、家具的擺放,到處都能看到易學在我們生活中所投下的影子。”5月25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易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濤教授走進第35期衢州人文大講堂,主講《易學的社會意義及其當代價值》。

  一開場,張濤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了《易經》的精深原理,并闡述了易學經典與社會環境、人的身心健康、事業發展之間的奧秘:“《易經》是中國古代最早涵蓋天、地、人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最古老、最深邃的經典,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在《易經》面前,我們永遠都是小學生。”

  家住市區南湖春苑的徐旭山老人,趕在講座開始前15分鐘便來到了現場。他告訴記者,退休後他開始對《易經》産生興趣,家裡孫兒孫女的名字,都是他根據《易經》裡的名句取的,這次聽說衢州人文大講堂有一場關于易學的講座,就趕緊過來聽聽。

  張濤教授知識之淵博、分析見解之精辟、旁征博引之靈活、語言運用之風趣,滿場聽衆無不以為妙絕。說話間,他從易經與風水的基本常識開始,從喬遷嫁娶的擇吉到建築方位的選取,從五髒六腑的養生到五行的相生相克……一個全新的易學世界,展現在聽衆們面前。

  “易學是一門包容廣闊、無處不在的學問,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張濤教授認為,易學最根本的精神在于“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換句話說,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達到和諧智慧與創新精神的統一。 在市交通局上班的郭先生聽完講座後,覺得自己收獲很大:“《易經》原著對我來說比較難懂,但通過張教授簡明生動的講解後,我發現,原來《易經》囊括了中華文化的許多内容,如‘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兼容并蓄的開放包容,防微杜漸、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等等,全都非常适合我們在當下社會的工作生活中運用。”

  講座中,張濤教授也為衢州“算了一卦”:“我剛踏上衢州土地時,就覺得這是一座山水秀美的城市,一座城市的風水如何,不僅要看它的山水格局、風行水勢,同時也要看這裡的人文曆史。常言道,‘風水輪流轉’,相信在自然資源稀缺的年代,擁有豐厚曆史文化底蘊、精緻自然人文景觀的衢州,崛起隻是時間問題。”

  張濤教授富有親和力的演講,赢得了現場聽衆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聽衆們情緒高漲,在講座最後的互動環節裡,紛紛向張教授提問:請教對城市布局的看法和意見,請教學習易學的書籍有哪些,更有聽衆希望張教授能開通學習易學知識的遠程教育。來源:衢州新聞網-衢州日報  (策劃/施柯 文字整理/李嘯 記者 徐麗)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