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11月6日(周二)
地點:中山市坦洲明德學校
學生:九年級5班
主題:精品課程《課文教學中的“咬文嚼字”》之議論文教學中的“咬文嚼字”
執教:曾偉
屏顯【課前誦讀】
毫無疑問,創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沒有創造力,就沒有進步,我們就會永遠重複同樣的模式。——愛德華·波諾
有創造性的人,他們希望能夠無所不知。他想知道一切事物——古代曆史、十九世紀數學、現代制作技術以及生豬的未來。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這些想法會彙集成新的思路。也許六分鐘、六個月或者六年。但他們相信一定會實現。——卡爾·艾裡
重要的問題不是“什麼培養了創造力?”,而是究竟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創造力?人類的潛力在哪兒丢失了?如何受挫了?所以我認為最好的問題可能不是“為什麼人們有創造力?”而是“為什麼人們沒有創造力,沒有創新意識?”創造力面前我們必須毫無驚愕之感,就好像如果人人都有創造力,我們會認為這是個奇迹。 ——亞伯拉罕·馬斯洛
師:請同學們齊讀這三段名言。
生:(朗讀)
師:這三段名言分别論述了一個什麼觀點?
生1:第一段話論述了創造力是人類進步最重要的一個人力資源。
生2:第二段話論述了有創造力的人都懷有思考和探究的恒心。
生3:第三段話論述了大多數人都沒有創造力。
師:你們對創造力是怎麼理解的?請一個同學來說一下。
生:我認為作為一個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要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促進自己的學習,改變自己的未來。
師:說的不錯。看來,你是一個有理想的人。那麼,今天這篇課文也跟創造有關,我們一起來看課題。
屏顯課題
【20 創造宣言】
師:請同學們齊讀一遍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請同學談一談對課題的理解。
生:從題目可以看出,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作者發出了一個關于創造的宣言。
師:這個同學的見解非常準确、精辟。下面我們就開啟對本篇課文的學習之旅。首先請同學們看學習目标,了解我們今天要完成的學習任務。
屏顯【學習目标】
1.咬文嚼字,學習作者運用準确的語言批駁對方的觀點,從嚴密的論證邏輯中得出正确觀點的駁論方法。
2.重視創造的力量,樹立培養自主、自信的創造能力的信念。
師:請同學們默讀一遍學習目标,說一說你從學習目标中獲取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本節課要學習作者怎樣讓自己的論據對對方的觀點形成嚴密、有力的駁斥的寫作方法,并在學習中幫助自己樹立培養創造力的信念。
師:恩,分析得非常透徹。同學們可知道這篇課文是誰寫的嗎?
生:(齊答)陶行知老先生。
師:對,就是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我們現在一起來了解一下他吧。
屏顯【走近作者】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歙縣人,祖籍紹興。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早年留學美國,歸國後,終身緻力于中國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
師:我們從作者簡介中陶老先生的多個身份可以看出,他曾經為國家的教育發展,民族的獨立和自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提出的三個教育理念也非常契合我們當下的教育改革。
屏顯【字詞檢查】
中傷 遁詞 懦夫 豢養 灌溉 繁殖
師:昨天給同學們布置了對本篇課文的預習作業,現在我先來檢測同學們對字詞的預習情況。開火車讀,一人讀一詞,檢查同學們能不能讀準字音。
生:(開火車讀幻燈片上出示的六個詞語)
屏顯【詞語解釋】
自暴自棄、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遁詞
師:同學們都掌握的還不錯。現在請四位同學幫我來解釋一下這四個詞語的意思,一人說一個。
生1:“自暴自棄”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後或堕落的意思。
生2:“山窮水盡”意為山和水都到了盡頭,借以比喻無路可走陷入絕境。
生3:“走投無路”就是無路可走的意思。比喻陷入絕境,沒有出路。
生4:“遁詞”是因為故意躲閃或掩飾錯誤、或者由于理屈詞窮或不願以真意告訴他人時,用來搪塞的話。
師:現在同學們對詞語的讀音和意思都了解了,是不是也能靈活運用這九個詞語呢?
生:可以!(齊答)
師:好,就請同學們把除了已經在文中出現的“懦夫”以外的八個詞語填入到這個文段中。
屏顯【文段】
在創造的路上,我們不能( )自己的懶惰,而應該積極( )希望的田園;我們即使在創造中受到别人的( ),也不能以此作為我們變成懦夫的( );我們在創造中哪怕走到了( )、( )的境地,也不能( ),而是要越挫越勇,積極( )創造之林。
師:怎麼填?請同學們先思考一分鐘,然後舉手回答。
生:(思考、然後舉手回答)
師:這段話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觀點?
生:告訴了我們要積極創造,勇于創造。
師:你們看這九個詞語彼此之間有什麼聯系嗎?
生:沒有聯系,毫不相幹。
師:是啊,九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詞語,老師卻把它們寫進了同一段文字中,這說明了什麼?
生1:這是創造的力量。
生2:詞語可以靈活運用,但是必須要充分理解每個詞語,掌握他們的意思和用法。
生3:隻要積累了豐富的字詞,寫作文就易如反掌了。
師:是啊,同學們都分析得非常有道理。這段文字既是創造力的體現,也告訴了我們字詞學習的重要性。今天我們也要通過“咬文嚼字”的方式品味課文語言,找到作者的寫作方法。下面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本文的表達方式,明确本文的文體。
屏顯【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以哪種表達方式為主,明确文體。
生:(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師:請一個同學回答這個問題。
生:這篇課文采用了議論和叙述兩種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所以本文是一篇議論文。
師:你的閱讀理解能力真不錯。既然确定了本文是一篇議論文,那就請同學們再默讀第1-4自然段,找出在這一部分作者闡述的分論點。
屏顯【細讀感悟】
閱讀第1-4自然段,思考:
作者闡述了一個什麼觀點?
師: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借作者借美術家羅丹創造雕刻藝術,教育者要創造出真善美的活人,闡述了創造要運用正确的方法。
師:你從哪些句子讀出來的?
生:我是從第三自然段“倘使刀法不合于交響曲之節奏,那便處處是傷痕,而難成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響中,投入一絲一毫的雜聲,都是中傷整個的和諧。”和第四自然段“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象同毀;刀法如果用對,則一筆下去,畫龍點睛。”中看出來的。
師:那是不是每個人也和作者一樣,認為隻要有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進行創造呢?
生:不盡然,文中提到了幾個跟作者相悖的觀點。
師:所以作者打算怎麼辦?
生:作者駁斥了對方的觀點。和本單元的第17課一樣,這也是一篇駁論文。
師:既然是駁論文,我們就再來回顧一下駁論文的特點。
屏顯【駁論文的特點】
【駁論文】該類文章一般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
因為是反駁别人的觀點,所以論證過程中的邏輯關系一定要嚴密,達到無懈可擊。
師:從駁論文的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到,反駁别人的觀點必須達到無懈可擊。那麼,作者又是怎樣做到的呢?請細讀課文第5—10自然段,先找出作者共駁斥了哪幾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
生:作者一共駁斥了五個錯誤的觀點,分别是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生活太簡單了,不能創造;年紀太小,不能創造;我是太無能了,不能創造;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
屏顯【細讀感悟】
作者在第5—10自然段中批駁了哪幾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
環境太平凡;
生活太單調;
年紀太小;
太無能;
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
師:完全正确!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是運用了那種論證方法?
生:作者主要運用了大量的事例進行論證,所以是舉例論證。
師:那麼作者是怎樣讓自己的事例對錯誤的觀點形成有力的駁斥的呢?請細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小組合作學習,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利用事例駁斥對方觀點,形成嚴謹、有力的論證邏輯的詞語。
屏顯【細讀感悟】
咬文嚼字,細讀課文第5-6自然段,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利用事例駁斥對方觀點,形成嚴謹、有力的論證邏輯的詞語。
有人說: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平凡無過于一張白紙,八大山人揮毫畫他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傑作。平凡也無過于一塊石頭,到了飛帝亞斯,米開朗羅的手裡可以成為不朽的塑像。
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于坐監牢,但是就在監牢中,産生了正氣歌,産生了蘇聯的國歌,産生了尼赫魯自傳。單調又無過于沙漠了,而雷塞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彜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單調又無過于開肉包鋪子,而竟在這裡面,産生了平凡而偉大的平老靜。
生:我們小組認為在第5—6自然段中,最能體現作者利用事例駁斥對方觀點,形成嚴謹、有力的論證邏輯的詞語是“無過于”。
師:說說你們小組的理解。
生:“無過于”是一個表程度限制的副詞。我們小組認為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先利用“無過于”順承了對方的錯誤觀點,舉出最能代表“平凡”“單調”極限的事物,然後在第五自然段中論述了再平凡不過的白紙和石頭通過創造也變成了名貴的傑作、不朽的塑像,接着在第六自然段中論述了那些生活在極端單調的環境中的人們都取得不凡的成就或獲得了别人的贊譽,從而推翻了錯誤的觀點,所以,我們小組覺得“無過于”在駁論過程中是一個起到關鍵作用的詞語。
師:(闆書:副詞:無過于、竟……)你們小組合作的力量太強悍了,為你們點贊,此處應有掌聲!
生:鼓掌。
師:繼續發表你們的見解。
生:我們小組認為第6自然段中的詞語“但是”“竟”也對作者利用事例駁斥對方觀點,形成嚴謹、有力的論證邏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是表轉折的連詞,通過語意的轉折,作者有力地否定了對方的觀點。“竟”在此處作副詞用,表示出乎意料,作者利用意外之意徹底推翻了錯誤的觀點。
師:(闆書:連詞:但是……)分析的非常合理。你能把這兩個文段讀一遍嗎?
生1:(朗讀文段)
師:讀得不錯。你把“無過于”“但是”“竟”都進行了重音處理,但是我覺得文中還有幾個詞語也要重讀,這樣就更能突出作者駁倒對方觀點的意味了。誰再來挑戰一下?
生2:(朗讀文段)
師:你在前一位同學的基礎上,又把“名貴的傑作”“不朽的塑像”“平凡而偉大”等詞語進行了重讀處理,讀出了文中的蘊味。請同學們送給他掌聲!
生:(全體鼓掌)
師:那麼作者通過反駁得出的第二個小論點是什麼?
生:(齊讀)可見平凡單調,隻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毋需乎創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屏顯【細讀感悟】
可見平凡單調,隻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毋需乎創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師:抓住重點字詞,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生:作者首先利用“可見……隻是”這個關聯詞推翻了對方的觀點,接着論述了自己的觀點,有創造思想的人就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師:分析得很準确。其實作者在駁斥對方觀點的過程中,除了利用副詞、連詞使自己的事例對對方的觀點形成了一個嚴謹、有力的論證邏輯以外,還利用了一些表現手法來推波助瀾。請細讀課文第8-10自然段,找出文中能夠達成有力駁斥對方觀點的表現手法。
屏顯【細讀感悟】
有人說:年紀太小,不能創造,見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當你把莫紮特、愛迪生及沖破父親數學層層封鎖之帕斯加爾(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給他看,他又隻好啞口無言了。
有人說:我是太無能了,不能創造,但是魯鈍的曾參傳了孔子的道統。不識字的慧能,傳了黃梅的教義。慧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我們豈可以自暴自棄呀!可見無能也是借口。蠶吃桑葉,尚能吐絲,難道我們天天吃米飯,除造糞之外,便一無貢獻嗎?
生1:在第八自然段中,作者除了運用轉折連詞“但是”連接事例駁斥對方觀點以外,還用“哈哈大笑”和“啞口無言”形成對比,“哈哈大笑”在文中體現了對方見到與自己觀點形成反差的事物時表現出的不以為然、尴尬、掩飾等複雜的感情,而“啞口無言”則是表現了對方看到自己的觀點徹底被推翻以後産生的失敗感,在兩種神态的對比中顯示了作者的駁論力量。
師:(闆書:對比)
生2:第九自然段有一句話:蠶吃桑葉,尚能吐絲,難道我們天天吃米飯,除造糞之外,便一無貢獻嗎?這句話采用了反問的方式駁斥錯誤的觀點,同時這句話的語言平實中透着尖銳,有力地駁斥了對方的觀點。
師:(闆書:反問、語言尖銳)
生1:還有第十自然段也使用了大量的連詞連接事例有力的駁斥了錯誤的觀點。
屏顯【細讀感悟】
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衆叛親離之哥侖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紮爾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造出來的。這隻是一半真理;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古語說,窮則變,變則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樣變得通,要有大無畏之精神及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變得過來。
生2:這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将個人的“大無畏”精神比作“斧頭”,将“智慧”比作“劍”,形象地告訴了每個人不管在怎樣“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境地中,隻要有大無畏的精神,應用好自己的智慧,憑着堅強的信念和意志,就可以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之路。
師:(闆書:比喻)
師:分析入木三分,老師自歎不如!根據闆書,誰能把作者駁論的方法總結一下?
生:在利用事例進行駁論的時候,要準确運用一些恰當的副詞和連詞,使事例對錯誤的論點形成嚴密、有力的駁論關系;同時,還要運用一些尖銳的語言進行有力的駁斥;也可以适當運用一些修辭手法,把抽象的事物變得生動形象,使語言更有鼓動性。
師:你的總結太完美了。作者最後得出的觀點是什麼?
生:作者最後得出的觀點是: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屏顯【細讀感悟】
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觀點嗎?如果有,是什麼?
作者在批駁了五種錯誤觀點後,直接提出“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鼓勵人們進行創造。
師:論點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理念?
生:文中的幾個疊詞“處處、天天、人人”強調了創造無處不在,徹底推翻了所有錯誤的觀點。告訴了我們每一個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應該常懷創造之心,積極地進行創造。
師:解讀的非常深刻!那麼,一個不懷創造之心,沒有進行創造的人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狀态呢?
屏顯【細讀感悟】
細讀課文第12—15自然段,說一說東山的樵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東山的樵夫把東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給他的第一印象是:茅草沒有東山多,泰山上的“經石峪”、“無字碑”;“六賢祠”、“玉皇頂”;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養的飛禽、走獸、小蟲,和幾千年來農人為後代種植的大樹,于他無用,都等于沒有看見。至于那種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看不出來。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擔茅草回家。尿與屎是他對泰山的貢獻,茅草是他從泰山上得到的收獲。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給他的又隻有這平凡之草,而且沒有東山多,所以他斷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從割草的觀點看,比東山還平凡,便說了一聲:“泰山沒有東山好。”
割草的也可以一變而成為種樹的老農,如果他肯迎接創造之神住在他的心裡。
生1:東山樵夫是一個墨守成規、不思改變的人,所以泰山在他眼裡變得非常普通,泰山上各種秀美的景色,人們“那種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在他眼裡都不存在。
生2:在文中有一句話: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擔茅草回家。尿與屎是他對泰山的貢獻,茅草是他從泰山上得到的收獲。語言非常尖銳,充分寫出了沒有創造力的世界裡生活是多麼的平庸反複,毫無價值。表現了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嚴厲批判。
生3:其實文中的東山樵夫隻要做一次小小的創造,改換一下自己的生活觀念,把拔草換成種樹,他就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由一個割草人變成一個種樹人,由一個一味索取的人變成一個有創造價值的人。
師:你們的閱讀理解能力真是太強悍了,讓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作者發出了一個什麼樣的宣言?
生:(齊讀文中語段)隻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屏顯【細讀感悟】
隻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師:作者發出的宣言怎麼理解?
生1:我們隻要懷有創造的“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可進行創造,便可開出創造之花,結出創造之果,繁殖出一片創造的森林。
生2:其實,創造并不是一種非凡的能力,有時一種小小的改變也是一種創造,也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和未來,就像文中的東山樵夫,隻要把割草變成種樹,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改變他對事物的看法,就完成了一次創造。
生3: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把創造放在心裡,努力嘗試創造,用創造去改變自己的未來,改變社會,改變世界,推動整個人類的進步和發展。
師:你們都說的非常精辟,看樣子都從本文的學習中收獲不少。老師有一句話送給你們:創造永遠值得點贊!請看本文的小結。
屏顯【小結】
創造永遠值得點贊。過去一年,中國科技創新鼓點铿锵。上天入地下海,一系列“中國震撼”卷起科技發展的“中國浪潮”,定義世界新的未來。用生命鑄就探地利器的黃大年、建設伶仃洋上“跨海長虹”的林鳴、培育“東方魔稻”的袁隆平、築夢量子前沿科技的潘建偉、化作星辰伴“天眼”的南仁東……這一年,中國以巨匠的技藝鑄就大國重器,讓中國科技從“跟跑者”變為“同行者”甚至是“領跑者”,科技強國之路熠熠生輝。
師:請同學們一起把小結朗讀一遍。
生:(齊讀小結)
師:本篇課文的學習到此結束,接下來請運用在本節課中學到的駁論方法,完成一個練習。
屏顯【課後小練筆】
針對“當代中學生都缺乏創造力”這個論點,運用事例進行駁論,200字左右。
師:下課!
生:(齊聲)老師再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