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孩子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哪裡來?特級教師于永正告訴我們是孩子們讀書讀來的,并不是依靠着老師每天在課堂上講來的,并不是依靠着老師給他們天天做題目做來的。語文課程标準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也一直在告訴着我們怎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可我們老師們似乎沒有領會到課程标準的最精要的理念主旨。我們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就一直走在“一課一課地教”“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地問”“一個點接着一個點地講”的路上,課堂上孩子們幹得最多的事情是“順着老師的意思滿堂回答”,課後孩子幹得最多的事情是“完成鋪天蓋地的試卷”“做完一本又一本的練習冊”。當這一疊疊的試卷一本本的練習冊完成後,我們發現,孩子們除了學會了幾個字,了解了幾篇課文的主要内容,并沒有什麼更大的收獲。沒有上過幾年學的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就成了我們語文教師最大的尴尬。而他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成就,就得益于大量的閱讀。這使我們認識到:語文素養的提高,僅僅通過學習課本是不可能的,必須通過大量的語文實踐獲得。
國外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早已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實踐層面;國内關于課程資源的研究還是近幾年的事。2001年吳剛平較早對課程資源的涵義、分類、開發和利用的原則、途徑進行了論述。2002年徐淩雲對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作用作了論述。200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小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刻的探讨。2005年吳忠豪對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方法與途徑作了闡述。這些研究多在理論層面和城市層面進行,而實踐層面和農村層面,尤其是語文學科層面的相關的研究較少,因此,進行該課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基于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試圖改變長期以來僅僅依靠教科書進行教學,将教科書當作惟一課程資源的局面。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課程資源的支持的課程實施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礙。因此,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語文閱讀課程資源,有利于保障新課程的順利實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有個性的全面發展。
《語文課程标準》中明确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然而,廣大中小學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很少接觸到課程資源的概念,更不用說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了。由于缺乏對課程資源的識别、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其結果,一方面是課程資源,(尤其是條件性課程資源)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大量素材性資源被埋設、浪費,不能及時地進入實際的教學中,造成許多有價值的課程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因此,增強語文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語文教師開發閱讀課程資源的能力,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有效課程資源,對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推進新課程的積極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概念的界定與目标
(一)概念的界定
課程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标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則僅指形成教學内容的直接來源。綜合兩種觀點,可以将課程資源視為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教材、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學校、家庭和社區中所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有個性的全面發展的各種資源。
本課題所研究的語文閱讀課程資源,是指進入語文閱讀課程并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對課程實施具有至關重要作用的“教師、學生、教材”這三個方面的課程資源。
(二)研究目标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有效開發利語文閱讀課程資源的策略,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推動新課程的實施。
三、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教學即研究,研究即教學,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開展研究。發現問題,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後到教學實踐中驗證,以撰寫教育叙事、教學反思、教學案例等形式反思改進教學行為。
2、文獻研究法:通過對文獻的檢索和分析研究,組織教師學習和掌握課程資源理論,培養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
3、調查研究法:主要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座談等方式收集、了解教師、學生在語文閱讀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确定具有開發和利用價值的課程資源,制定研究方案,開展課題研究。
4、經驗總結法:對教師開發利用語文閱讀課程資源方面的經驗進行總結,理論聯系實際,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做法。
四、主要内容
根據吳剛平關于課程資源的理論,本課題着重素材性課程資源(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和價值觀等)、校内課程資源、生命載體課程資源(教師、教育管理者、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人士)的研究:
1、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開發并利用好語文教材,發揮教材的多種功能。教師要挖掘教科書的優勢,拓展教科書的内容,“彌補”教科書的“缺點”,填補教科書的“空白”。嘗試以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材料和方式展示教學内容,靈活設計活動,盡可能地尋找學生活動的新載體等。
創導生動活潑自主的學習方式,改變單一的講授文本為主的教學方式。采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讨論,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組織新聞發布會,故事會,朗誦會,讨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讨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紮實的語文能力,并且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2、語文教師閱讀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别範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及發揮效益的水平。教師通過教學科研、集體備課等活動,通過與學生、同事、校外人士交流,撰寫教育教學反思、教育叙事、教學案例,同事指導、同事建議等自我評價和合作總結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總結和反思的水平;充分開掘教師的内心情感、豐富的知識積累和深刻的人生經驗等寶貴的課程資源。
3、學生語文閱讀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學生通過參與教學活動,在生生的合作與交流、師生間的對話中,創生新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收集學生常犯的錯誤資料,作為反饋性的教學材料;及時捕捉、歸納與總結學生的經驗、感受、創意、見解、問題、困惑等,使之成為教學過程的新的生長點。
4、家長和其他社會人士語文閱讀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
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凸現語文教育與培養人的緊密聯系。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鄉土資源,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充當社會中的一員,在實踐中體驗甘苦,豐富内心世界,鍛煉自己,提升自己。恰當地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事物,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邀請家長和其他社會人士到學校作報告,請他們談人生際遇、情感曆程、商海沉浮等。同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增強家長和我們共同教育孩子的意識。
五、理論依據
1、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結合說就叫語文。”中學語文教學在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方面,教師的任務是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設施,加強學生的聽說訓練,給學生創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語文課程标準》中對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的規定:中學語文課程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要求,必須增強課程開發意識。各地區都蘊藏着自然、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參與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建設。
3、著名作家巴金曾經這樣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存在我的腦子裡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很好地研究過,但是這麼多具體的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是怎麼回事。” 足見廣泛閱讀與積累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意義。
4、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的本質源于主體的實踐活動,主體和外界的交互行為及其内部認知加工過程,是主體通過活動對體驗的内化、知識意義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構建過程。構建知識意義與價值理念的過程,是師生以至同學之間在現實的交往中探索生命意義,創造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動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外界的相互作用包括資源的重組,夥伴的合作等。
5、人本主義理論。人本主義教學觀認為,我們面對的學生,首先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舞龍燈能強健他們的體魄,發展運動技能、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笛子作為民族管樂的一種以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絢麗多彩聞名于世,使學生受到聽覺熏陶;中國書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人類思想寶庫中的珍貴财富,他可以啟智、冶德、可以引領創新,成就好的人格;閱讀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積澱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樣的結合體現了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人本主義教育觀。
6、生本教育理論。生本教育理念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它的倫理觀是“高度重視學生”,它的行為觀是“全面依靠學生”,也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教育的本體。“以學生為本”就是要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讓課題真正收到實效。活動内容主要來源于三方面:跨學科學習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教學資源,增加語文學習的機會;努力溝通課堂内外,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放開手腳、大膽創新選擇适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自主學習。注重開展當代社會調查,審查學生在日常活動中以及為實現自己的目标的過程中獲得各種課程資源。
六、研究對象、步驟和思路方法
(一)研究的對象
研究的對象為課題組成員所在學校部分班級的學生以及教師。
(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期限為19個月,2017年3月開題,2018年10月結題。研究進度大緻為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17年3月——6月
舉行開題報告會,制定相關制度,組織教師學習新課标、課程資源理論、素質教育理論、研究性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調查,制定具體研究方案。
2、研究階段:2017年7月——2018年7月
根據先教師,後學生、教材,偏難難易程度漸次開展課題研究。
3、結題階段:2018年8月——10月
全面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編寫《成果彙編》。
(三)思路方法
1、設計研究方案
在一年多的研究過程中,集結了全體課題組成員的智慧,并以點帶面,在教師中形成群動。在湧動的課改浪潮中,課題組成員所在學校,以課題為牽引,迎風踏浪,金石方顯。課題組首先确定了科研方案,科研方案是指如何進行課題研究的具體設想,是開始進行課題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框架。有了科研方案,課題研究如何進行就有基本思路。科研方案也稱科研計劃,還稱為“開題論證報告”。科研方案的設計就是一種搞科研的“點子”,也是一種科研工作思路,方案設計得越好,越有助于工作的成功。因而我們從以下三方面着手設計了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方案。整理思路。課題具體化。有助于評估。
2、明确組織管理
管理到位科研工作要搞好,首先必須有人去抓,去組織管理。為此課題組建立了組織機構,并把此事列入學校的日常工作日程。
3、教育科研進頭腦
(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加強語文教師的理論學習,使其系統了解語文閱讀課程資源的類型,加深自身對課程資源開發主體的認識。從課程資源的載體形式來看,不僅有非生命載體形式的課程資源,如紙張印刷品和電子音像制品等,更有生命載體形式的課程資源,如教師與學生等;從課程資源的存在方式來看,不僅有顯性課程資源,如教材、計算機網絡、自然和社會資源中的實物、活動等,更有隐性課程資源,如學校和社會、風氣、家庭氣氛、師生關系等。從課程資源空間分布來看,不僅有學校範圍之内的校内課程資源,更有超出學校範圍的校外課程資源……總之,生活處處皆有可資利用的課程資源,我們将引導中學語文教師要走出個人經驗化、習慣化的封閉視野,善于發現并挖掘多質性語文課程資源的利用價值。
為加強理論引領,我們每月組織教師進行一次教育理論學習和科研方法培訓,以不斷提高教師群體的科研能力。為了滿足教師學習的需要,我們建立了以課題組為中心的教師學習制度,使課題組成為教師學習的基地。在“基地”活動中,我們倡導“研究是最高尚、最有價值的休閑活動”和“休閑兼充電,安心又方便”的理念,鼓勵教師利用假日參加進修學習,并利用課餘時間博覽群書,以豐厚自己的知識底蘊。教師閱讀了大量的理論書籍。讓教師為素質教育而教,學生為提高素質而學的思想成為課題組的共識。
(2)嘗試選用不同類型的語文閱讀課程資源,提升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與能力。語文閱讀課程資源是課程開發的素材與條件,是課程的來源,有課程就一定有課程資源作為前提,否則,課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語文閱讀課程資源對于語文課程至關重要。教師除了要了解閱讀課程資源的種類外,還應充分認識語文閱讀課程資源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自己開發閱讀課程資源的意識與能力。為此,我們将要求課題組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突破教材和既定物質資源的狹隘視界,嘗試從多種渠道的課程資源出發進行設計,并權衡、比較各種資源利用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從而使他們對語文閱讀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走上自覺、自由之路。
七、研究組織
1、組長:孫娜娜
負責本課題策劃與研究工作,組織課題組開展活動,撰寫課題設計、實施方案,撰寫結題報告,參與課題的實質性研究,撰寫有關論文。
2.主要研究人員:
張彩虹:負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調查表的發放和回收,并整理調查數據,撰寫調查報告。
李美麗:負責彙總研究數據和撰寫階段性總結。
曾偉:負責記載實驗過程,階段性小結及論文,參與結題報告。
八、預期效果
1、根據學生問卷調查,撰寫調查報告。
2、撰寫教學随筆、教學案例等。
3、組織本組教師上課題彙報課。
4、語文閱讀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課件展示。
九、預期成果及形式
1、語文閱讀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的第一手調查研究資料一套
2、語文閱讀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的實驗論文、案例研究成果、觀摩課
3、 向學校有關教學管理部門提出教學建議,推廣課題研究成果,努力推進語文閱讀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的成果落實。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