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猴王出世》課堂實錄

《猴王出世》這一課的教學,還是以“你怎麼評價孫悟空?”為中心來展開的。應該說整個單元,我們都是圍繞着這個中心話題“怎麼評價人物”來開展的。

我想的是,仍然從讀回目入課,了解這個故事的神奇;讀第一自然段,體會《西遊記》有意思的語言,通過圈畫關鍵詞的方式體會人物形象,并且背誦這個自然段;然後用圈畫關鍵詞體會人物形象的方法,自學後面找水簾洞和成為美猴王的經曆。選擇一個小片段,讓學生體會孫悟空的動作,同時進行表演;最後出示另外的閱讀材料,幫大家更全面的了解孫悟空。

以下是任然老師幫我做的記錄,哈哈哈,這個家夥也很厲害哦!

一、導入

把西遊記的回目拿出來給同學們看一看,讀一讀第一回“靈根孕育源出心,心性修持大道生。”

二、猴王出世

師:閱讀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怎麼出世的,你可以在文中畫出詞句,進行批注。

師:石猴是怎麼出示的呢?

生:“内育仙胞……化作一個石猴”

師:一起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師生各一句)。

師:讀起來是什麼感覺。

生: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

師:句子中還有倒裝。這就是我們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但是為什麼很難去評諾貝爾獎,因為很難把它們的美用其他語言展示出來,比如我看到落日,我想說什麼“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你怎麼把這句話用英語翻譯過來。

師:我們再來讀一次,覺得特别有趣的勾畫出來。

師:“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這句話你讀出了什麼?

生:讀出了石猴的自由,生活環境的美。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為什麼是石頭的猴子,不是其他的猴子?

生:……

師:我們神話故事和石頭有關的多不多?女娲補天是用石頭,女娲造人是用泥巴,古人想深化故事都會和自然有關。

師:再讀,“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給兩分鐘背下來。

師:一起背,不會背的看着書。

師:之前不會背的時候我們讀這一段比較拖沓,但是現在會背了,我們要像講故事一樣快節奏的方式來讀。

三、聚焦2-4自然段,了解石猴成為美猴王的經過

師:閱讀2-4自然段,了解石猴是怎麼發現水簾洞的,怎麼成為美猴王的?先在文中圈畫批注再小組交流。

師:他怎麼發現水簾洞的。

生:衆猴拍手稱揚道:好水,好水!這裡為下文找水簾洞作鋪墊;“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這裡為下文美猴王作鋪墊。

師:說得真好。我們來一起看一看,這一段非常有意思,他是怎麼發現水簾洞的呢?圈出這段的動詞“他瞑目蹲身……洞天。”

師:我來讀,你來數有幾個動詞。

師:“瞑目、蹲身、睜眼、擡頭、觀看、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欠身、再走、再看、跳、左右觀看”同學們,欠身是什麼意思?

教師示範欠身的動作

師:再仔細讀讀,待會請猴子上來表演。

讀完

師:其餘同學做旁白,這個同學做小猴子。

四、拓展閱讀

師;我們再來讀一讀這一回,節選自第十五回。讀過的說一說講了什麼故事(同學們假期大多都已讀了西遊記)

生:收白龍馬。

師:還是像以前一樣,我讀旁白,你們讀孫悟空

師:從這個故事,你發現孫悟空有什麼特點。

生:性格有些暴躁……

生:他很有個性

反思感悟一: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圍繞着石猴如何出世,如何發現水簾洞又如何成為美猴王展開的。

因為暑假期間小朋友都讀過《西遊記》,所以一開始沒有讓同學們看完整篇課文,而是直接切入第一自然段,找出石猴是如何出世的。通過第一自然段的朗讀,讓同學們體會感受我國古典文學的魅力,然後指導學生背誦,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第二個任務是如何找到水簾洞,又如何成為美猴王的。由于第二自然段有大量關于石猴動作的描寫,因此通過找出一連串動作的描寫,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然後請同學上台表演石猴的動作,活躍課堂氣氛。

最後一個環節拓展閱讀第十五回。本篇課文中描寫的石猴是比較勇敢的,但是在整部小說裡,他并不是單一的性格特點,所以為了豐富人物性格特點進行拓展閱讀。

反思感悟二:

在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有個小朋友問了一個問題,他說:“為什麼是石猴,而不是其他的?”這個問題問出來我也愣住了,我想着如果學生問到我,我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然後我發現自己找不到答案來回答,最後馮老師引入了女娲補天和女娲造人的故事。通過這個問題,我發現自身的積累非常不足,想要當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還是要有深厚的文學積澱。


好書推薦:《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

推薦理由:《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是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現就職于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夏雪梅博士的研究成果。這本書是2012年出版的,但是很多研究對現在也很有指導意義。我已經是三刷這本書了,每一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