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
這句話說了從太陽病轉化為陽明病的過程,條文給出的語境是因為汗出不徹,病從太陽完全進入陽明,完全進入陽明後,陽明之熱逼迫津液外越,所以續自汗出。因為病在陽明,所以不怕冷。往下看“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不得越,其人短氣但坐,更發汗則愈。”為什麼會臉色發紅?條文給出的解釋是“陽氣怫郁”,陽氣閉郁住了,熱邪把津液和氣機閉郁住了,所以稱之為“陽氣怫郁不得越”。閉郁住的氣機會出現一系列的症狀,比如短氣,身上乏力、沒有精神。用“但坐”兩字來形容,就是隻想坐着的意思,就是累、疲勞感。給出的解決方法是如此可以小發汗,“更發汗則愈”。并且對于氣機閉郁所出現的症狀,在小注中也加了一些補充,比如“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咱們以前解釋過為什麼體表閉郁會出現心煩這個症狀,簡單的解釋就是閉郁的熱邪擾了心神,所以煩。因為人體表中裡各氣是需要溝通的,現在體表被閉住,表中裡不通,不痛則疼,不通也煩,并且是熱邪,就會更煩。這時候如果太陽證已經完全消失,就可以用越婢湯來發,如果有咳嗽加上杏仁。如果還有太陽證的話,就看情況合上桂枝湯,用桂枝二越婢一或者越婢二桂枝一。當然如果讀了經脈篇,就可以更加透徹理解為什麼陽明證會心煩,或者陽明經有熱會心煩。道理很簡單,因為陽明胃經繞着心,環心而行,所以如果陽明經有熱直接幹擾心。這是經脈篇的内容,以後會單獨講經脈篇,對于咱們結合理解藏腑學說的症狀規律和六經的症狀規律很有好處。最後再看一下康本條文“二陽并病,大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注 大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之為逆)如此可以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拂郁(注 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陽氣拂郁)不得越(注 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注 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注 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若(注 厥文= 後面不知道多少字丢失)”“若”後面沒了,不知丢失了多少字。但是“若”字後面不知丢失多少字的情況,在宋本上就清掉了,在康本上能看見。所以說日本人把小注特意的保存下來,沒跟正文完全融在一塊,對于咱們後世研究《傷寒論》有很大的幫助。往後的條文會有更深刻的體會,那些語序不順、跳脫的條文就都能解決了。所以研究《傷寒論》一定要參照康本,有一定基礎之後,再翻出桂本看一看。以前說過,寫桂本傷寒論的作者水平極高,雖然咱們不認為那是祖師爺的原文,但是仍然值得深讀。
四九、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條文并沒有給出方子,沒有具體的治法,是因為這種情況可以分好幾種,隻給出了概念性的鑒别以及大原則。本條又是在闡述脈浮表證不能用下法,誤用下法後出現了心悸、身重。祖師爺反複講誤下之後出現的各種變證,原則是誤用下法邪氣已經内陷,或者傷到裡造成裡虛,就不能再用汗法,因為會造成虛證進一步加重。如果從病位上說,病已在裡,發表自然不得愈。條文的語境是這個患者自愈力還可以,出現了自動的表裡津液自和,自動出汗,在裡的虛自愈了;而在表又有能力自汗出而愈,不用治自己就好了,這當然皆大歡喜。如果需要治,這才是咱們要着重讨論的,因為在臨床上會遇見大量自愈能力很差的人,恢複起來很困難。條文并沒有說誤用下法之後,脈象變成什麼樣。咱們可以分别演化一下,如果脈變沉,并且“尺中脈微”,那這種虛就虛的很徹底。少陰脈主沉,說明虛到少陰。此時出現身重、心悸,必然是和虛證有關。虛則不足,因為能量嚴重不足,所以身體發沉,這種情況當然要以少陰病治之。臨床時要看經過誤下,主要傷的是陽還是主要傷的是陰,分别加以調理。少陰證的心悸可以見到心陽不足,也可以見到心陰不足。若是心陰不足,底方是炙甘草湯。心陽不足,有通脈四逆湯、幹姜附子湯(後面很快就有這個條文)、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這都是針對少陰陽不足而出現的心慌、心悸、心上的症狀。咱們以前說過六經的功能和六經的定義,雖然不能跟藏腑直接對應、直接相關,但是他确實包含了藏腑的功能,就像少陰的功能确實包含了心的功能和腎的功能。當然還有附子湯。附子湯還沒提到過,出自少陰篇,但是不是隻能治少陰病。其條文很簡單“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附子湯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此方分析方藥組成,發現更多是治太陰病。太陰、少陰陰陽兩虛、氣津兩虛。一邊以附子扶陽,以白術、茯苓恢複脾的燥濕利水的功能,人參補氣,白芍養陰,此方以扶脾腎之陽為主,養陰為輔。“口中和”是指嘴裡寡淡無味,脾虛則五味不辨。咱們把這些後面的方子提到前面略講一下,做個提前的預習、初步的了解。目的是為了将各經的知識融會貫通,揉在一起,實則這也是祖師爺寫太陽篇的用意,六經所有的病和方在太陽篇都出現了。附子湯實際上是治太陰病常用的方子,但是在太陰篇中卻沒有出現,因為太陰少陰并病,所以祖師爺把它放在少陰篇。咱們假設四九條誤下直奔太陰少陰,那麼患者是沒有能力自愈的,“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這種可能性沒有,所以從條文語境上來說,顯然不是指的這種情況。但是咱們講到這種情況是為了方便理解以做聯系。如果誤用下法到了太陰層面,太陰主四肢肌肉,所以出現身重不難理解。因為脾主肌肉,脾主濕。脾的功能弱了之後,濕氣就會泛濫,而濕氣的一個主要症狀就是身重。一定要記住這種高概率出現的症狀規律,這是辨證的線索。如果誤下之後出現脾脈大或者脾脈格外虛,那就知道誤下邪陷于脾,但是他一定還有其他相伴症狀,比如腹痛、腹脹、下利、便溏。誤下造成太陰虛了,太陰的津液被傷到,出現脈弦、腹痛或是心煩、心痛,肢體酸痛沉重、手足煩熱,咽幹口幹。在症象上表現為津液受損,陽氣貌似有點不太夠,這就是小建中湯證。小建中湯實際上也是太陰病常用的一張方子。在太陰篇沒有列出來,反而列在太陽篇。但小建中湯條文擡頭用的是傷寒二字,而不是太陽病,其用意就是,雖然是治太陰的方子,但是他可以幫助間接的恢複太陽。因為太陽的力量源泉,陽氣津液的源頭就是太陰,後世醫家稱小建中湯是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的典型方劑。其方藥組成為桂枝湯裡面的芍藥翻倍(是桂枝的一倍),另外加上饴糖,甘味入脾,以此來養脾之虛。咱們在小建中湯條文中再細講。現在提前說出來做個預習而已。還是那句話,要真正能從《傷寒論》中學到能用的東西,就一定要加強條文之間的聯系、方劑之間的聯系、證治之間的聯系。太陽篇也充分體現了這種思維方式,如果患者平時沒有三陰病,僅僅是因為這次的誤下突然傷到太陰,太陰驟然受損,其根本元氣未損,有可能以自愈力出陰為陽的,這種情況确實有可能表裡自己就充實了,津液自和,汗出自愈。但如果這個患者有久病太陰病,是絕對不可能自愈的。如果誤下之後,出現脾脈盛大,尤其是脾脈往外側盛大,或者偏浮的盛大,那可以認為這個誤下結到陽明胃經或者胃上,就沒有入裡,病還在三陽。胃經出現問題,也有可能出現心慌、心悸、身體沉重,然而這種情況貌似也不符合本條文的語境。為什麼?因為條文說“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都告訴尺脈虛,這是裡虛,主要是提到了尺脈。祖師爺沒說關脈如何,隻說了尺中脈微,提示咱們這病确實有入陰的傾向。雖然不是結在陽明胃上了,但是咱們也把這種情況講出來。治法是開散陽明,清陽明熱,通陽明實。如果誤下,結入少陽三焦,阻滞了木氣,木氣閉郁,也可能出現心慌、心悸、身體沉重,因為木主疏洩。少陽的三焦與膽,主水火陽氣的全身輸布通道,陽氣被結住了,身上沒勁發沉,木氣閉郁的心慌,在臨床中也是經常可以看到的。那麼這種脈微的異常,容易表現在左手關脈,因為左手關脈主要反應的是木氣的疏洩能力。也有可能不表現在左關脈,那就表現在脈形的異常。這種氣機閉郁的脈形比較特别,有點像前輩醫家總結的芤脈,就是空脈。跳起來的時候非常快速明确,但是落下來的時候卻摸不到流量。指下的感覺是快起快落,起是匆匆忙忙、落也是匆匆忙忙,卻按之無物。正常的脈跳起來明顯速度比較快,落下去應該是慢慢的,因為血流在血管裡運動需要慣性,而這種芤脈落下去非常快,摸不到血流量,摸不到血管慢慢憋下去的手指感覺。現出這種脈,出現心慌、心悸的幾率很大,究其原因就是木氣閉郁,木氣閉郁容易影響心,木生火。處理起來也挺容易的,畢竟是氣分病,不管是用小柴胡湯加枳實、郁金,還是單純使用四逆散加郁金,都可以起效。或是隻用單方小柴胡或者四逆散都可以解決這種氣分的閉郁。當然最好用小柴胡湯的時候再加上枳實。用四逆散的時候再加上郁金,具體是選小柴胡還是選四逆散,可以根據兼症來判斷。木氣閉郁不管是結在少陽的膽與三焦,還是結在肝,其最容易現出的舌象是舌尖或者舌邊有郁象,比如顔色發紅或者有點,這個點應該顔色比較淺,如果顔色比較深,則代表有更深層次的病。因為舌頭上這些點,顔色越深代表病情越久越頑固。郁的越重,從氣分一直到血分,顔色會由淺變深。講述了誤下之後,邪入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分别處置方法。也略微舉例了傷陰和傷陽的區别。也略微提及到了誤下之後化虛和化郁、化實的區别。咱們不可能在一個條文中把所有的情況都講述清楚。主要的目的是啟發思維,舉一反三,借四九條,把這種思維稍微整理一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