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海廈傷寒論筆記(六四)

傷寒論第58條辨: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若吐,吐法的應用,可以用在病人中風的時候,痰涎塞住,被西醫在“天突”的地方開洞抽痰,無法下針,隻能用藥,湯熬得很濃,藥下去的時候,一邊喝一邊痰就噴出來了,把藥也噴出來了,再灌再噴,再噴再灌,噴到後來沒有痰了,藥就進去了,這就是用藥去急救,這就是吐法。

陰陽自和者,就是胃氣自己恢複,回來了,所以小孩感冒發燒,都沒胃口,大青龍、小青龍用了以後 ,一個小孩說肚子餓,就是有救了。也可以從寸脈與尺脈有沒有胃氣,來看病人陰陽自和與否。這個時候雖然亡津液,但是張仲景的觀念是,讓病人自己痊愈之後,不開滋補的藥,等到病人健康的時候,才可以吃補藥調養。

被汗、被吐、被下的時候,津液就很少了,如何知道脾胃功能恢複了?第一摸脈,一息四至,就是有胃脈,第二、病人會微微的發汗,第三、,病人感覺到餓,第四、,舌苔變的比較薄白的現象。

傷寒論第59條辨:大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經過峻烈的瀉下之後,又用發汗的方法,以緻小便不利的,這是損傷了津液的緣故。不可用利小便方法去治療,得到津液複而小便利,就可自然痊愈。

攻下再發汗,大下了之後,會造成裡虛,所以開承氣湯不能開太重,要恰當,如果發表太過,造成病人裡虛,裡面就是陰虛,表就是陽虛,這時候津液亡了,腸裡面都沒有津液了,怎知病人沒有津液了?因為病人小便減少了,小便隻有一點點,如果病人精神好,就不用開藥,讓病人自己好,等到小便正常了,就好了。如果病人精神不好,才開藥去治療,如果很危險了,如人已昏厥了,開“四逆湯”去救他。

用了吐法與下法之後,怎麼知道病邪去掉了沒有,就是看病人口渴與否,如果病人口渴,就是病邪已經去了,不再給藥了;如果沒有口渴,才考慮再攻。所以像是開十棗湯這種藥,一般都隻開一劑,一劑吃完之後,問病人口渴不渴,口渴就不再給藥。

傷寒論第60條辨: 下之後,複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虛故也。

原文解釋:瀉下之後,又行發汗,出現畏寒戰栗、脈象微細的,這是誤下複汗,導緻陰陽俱虛的緣故。

攻下了以後,裡面陰就虛掉了,然後又複發汗,陽也虛掉了,如果病人有振寒的現象,發冷、手腳冰冷的現象,這時候摸病人的脈,可能一息二三至,脈跳得很慢又很微弱,就知道内外俱虛,内外都虛掉了,這時候常常用到四逆湯。

内外俱虛,即陰陽兩虛,輕則“四逆湯”,重則“四逆加人參湯”。人參在這是補氣的,在張仲景的觀念人參是專門對腸胃功能的,所以心下痞的時候常常用人參,甘草幹姜是對脾陽,附子是對腎,讓脾陽和腎陽恢複,因為胃功能不好,所以再加人參下去,讓胃也好。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