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50條辨: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原文解釋:脈象浮緊的是太陽傷寒症的脈象,照理應當出現身體疼痛等太陽傷寒見症,宜用發汗法來解表祛邪。如果尺部脈遲的,則不能發汗。為什麼呢?因為遲脈主營氣不足、陰血虛少,發汗會更傷營血,引起變症。
脈浮緊就是寒,法當身疼痛,他應該感覺到全身痛,宜以汗解之,要用汗來解他。假令尺中遲者,尺中脈很遲的時候,就是血不足了,血裡面有百分之六十灘水,血不夠代表血裡面的津液不足了,這時候不可以發汗,所以在開麻黃湯之前,要确定病人有沒有足夠的津液來發汗。
張仲景提供一個方法,就是摸一摸尺脈,平常開麻黃湯,病人的尺脈都很大,又浮又緊,摸寸脈是“陽”,也就是胸、肺、皮膚表面、上焦。摸關脈就是肝、膽、脾、胃、中焦;尺脈是“陰”,就是腎、膀胱 、下焦。
平常開麻黃湯給病人發汗的時候,一定是寸、關、尺三脈都浮在上面的,才用麻黃湯,這是用脈證來确定病人的身體虛不虛,如果吃了麻黃湯會手腳厥逆,就是病人的病變成甘草幹姜湯證了。一般來說,如果吃了麻黃湯,不會感覺到心悸的人,都是心髒比較好的。
傷寒論第51條辨: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象浮,是病邪在表,可以用麻黃湯以發其汗。這條是在尺脈很壯盛的時候會用得到。如果是下針給病人發汗,就下“合谷”,“合谷”下針的時候要“飛針引氣”,起針的時候轉針,一邊起針一邊轉,下去的時候直直的下,引到第三次的時候,病人就冒汗了。
頭痛、印堂痛用“承氣湯”;偏頭痛就是“小柴胡湯”;整個頭痛、頭頂最痛用“葛根湯”。
傷寒論第52條辨: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象浮而數的,主病在表,治療可用發汗法,如見發熱、畏寒、頭身疼痛、無汗等太陽傷寒見症的,适宜用麻黃湯。
發汗,有它必要的條件,如果說病人已經在發汗了,不會開麻黃湯的。因為病人的表已經開了,病人的症狀除了脈浮數以外,一定兼有惡寒和無汗,所以麻黃湯和桂技湯最簡單的區分就是一個無汗,一個有汗。麻黃湯證一般發燒溫度比較高,無汗,怕冷比較嚴重。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