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傷寒論方證

傷寒論方證

六次病提綱

六場病提綱... 2

辨證論治的原則... 2

辨病證之陰陽、轉歸與寒熱真假... 2

辨表裡先後... 2

六場病辨證選要... 3

太陽中風... 3

太陽傷寒... 3

太陽溫病... 3

陽明病外證與主脈... 3

少陽病主脈... 3

太陰病主脈、下利特點及用藥... 3

少陰病可見脈象及治禁... 3

厥陰的表現及病機... 3

霍亂病辯證要點... 3

湯方證... 4

1.桂枝湯類方證... 4

①桂枝湯證——外感風邪,衛強營弱... 4

②桂枝加葛根湯證——風邪襲表, 衛強營弱, 兼太陽經氣不舒, 筋脈失養... 4

③桂枝加附子湯證——太陽病發汗太過,緻陽虛液損,兼表邪未解。... 4

④桂枝去芍藥湯證、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外邪内陷, 胸陽被遏,... 4

兼全身性陽氣不足。... 4

⑤桂枝麻黃各半湯證... 5

⑥桂枝二麻黃一湯證——邪氣輕微,表郁不解,較上更輕... 5

⑦桂枝二越婢一湯證——表郁邪輕,兼有裡熱... 5

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脾虛津傷, 水氣内停, 兼太陽經氣不利... 5

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風邪襲表,營衛不和,兼肺失宣肅... 5

⑩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證——營衛部和,氣營不足,經脈失養... 6

11桂枝甘草湯證 ——心陽受損,心失所養... 6

12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心陽受損,水氣上逆... 6

13 小建中湯證——中焦虛損,氣血不足... 6

14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湯證——心陽虛,心神不甯兼痰濁内擾... 6

15 桂枝加桂湯證——心陽虛,氣機逆亂,沖氣上逆... 6

16 桂枝甘草牡蛎龍骨湯證——心陽虛,心神不甯... 7

17桂枝附子湯證、去桂加白術湯證——風寒濕邪侵襲肌肉經脈,氣血運行不利。... 7

18 甘草附子湯證——風寒濕邪侵襲肌肉關節,病邪更深重,兼陽氣虛... 7

19 炙甘草湯證——外邪侵襲,心的氣血陰陽俱虛,以陰血不足為主。... 7

20 桂枝加芍藥湯證、桂枝加大黃湯證 279. 7

21 當歸四逆湯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證——血虛寒凝,氣血運行不暢... 8

2.麻黃湯類方證... 8

3.葛根湯類方證... 9

4.栀子湯類方證... 10

5.五苓散類方證... 11

6.瀉心湯類方證... 11

7.陷胸湯類方證... 12

8.承氣湯類方證... 13

9.白虎湯類方證... 15

10.柴胡湯類方證... 16

11.理中湯類方證... 17

12. 四逆湯類方證... 19

13.白頭翁湯類方證... 20

14.黃連阿膠湯證... 21

15.少陰咽痛類方證... 21

16.瓜蒂散證... 22

17.燒裈(kūn)散... 22

 

六次病提綱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2.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0

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263

4.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273

5.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281

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擔心,心中熱疼,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辨證論治的原則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6

辨病證之陰陽、轉歸與寒熱真假

1.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7

2.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11

3.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58

4.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 jí然者,是轉屬陽明也。185

5.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       náo 者,身必發黃。199

6.夫實則谵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210

辨表裡先後

1.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

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2.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可攻痞。解表宜桂枝

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164

六場病辨證選要 太陽中風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

太陽傷寒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

太陽溫病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

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痫,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陽明病外證與主脈

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182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186

少陽病主脈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谵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265

太陰病主脈、下利特點及用藥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227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異動故也。280

少陰病可見脈象及治禁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285

厥陰的表現及病機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霍亂病辯證要點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湯方證 1.桂枝湯類方證 ①桂枝湯證——外感風邪,衛強營弱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啬啬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12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變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琉璃,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而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53

病人藏無她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54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95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387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②桂枝加葛根湯證——風邪襲表, 衛強營弱, 兼太陽經氣不舒, 筋脈失養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14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去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③桂枝加附子湯證——太陽病發汗太過,緻陽虛液損,兼表邪未解。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④桂枝去芍藥湯證、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外邪内陷, 胸陽被遏, 兼全身性陽氣不足。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将息如前法。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22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⑤桂枝麻黃各半湯證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

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23

桂枝一兩十六铢,去皮 芍藥  生姜 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将息如上法。

注解:為桂枝湯、麻黃湯個三分之一藥量,适于太陽病輕證

⑥桂枝二麻黃一湯證——邪氣輕微,表郁不解,較上更輕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25

桂枝一兩十七铢,去皮 芍藥一兩六铢 麻黃十六铢,去節 生姜一兩六铢, 切 杏仁十六個, 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铢,炙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雲,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将息如前法。

⑦桂枝二越婢一湯證——表郁邪輕,兼有裡熱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27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脾虛津傷, 水氣内停, 兼太陽經氣不利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28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 切 白術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雲,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

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風邪襲表,營衛不和,兼肺失宣肅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43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炙,去皮 杏仁 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去微似汗。

⑩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證——營衛部和,氣營不足,經脈失養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62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11桂枝甘草湯證 ——心陽受損,心失所養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64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12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心陽受損,水氣上逆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65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内,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助,取用之。

13 小建中湯證——中焦虛損,氣血不足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100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生姜三兩,切 膠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102

14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湯證——心陽虛,心神不甯兼痰濁内擾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卧起不安着,桂枝去桂加蜀漆牡蛎龍骨救逆湯主之。112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蛎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

注解:蜀漆祛痰

15 桂枝加桂湯證——心陽虛,氣機逆亂,沖氣上逆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117

桂枝五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洩奔豚氣也。

16 桂枝甘草牡蛎龍骨湯證——心陽虛,心神不甯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主之。118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蛎二兩,熬 龍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17桂枝附子湯證、去桂加白術湯證——風寒濕邪侵襲肌肉經脈,氣血運行不利。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174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二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去桂加白術湯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術四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複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管狀,勿怪。此以附子、術并走皮内,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次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産婦,宜減服之。

18 甘草附子湯證——風寒濕邪侵襲肌肉關節,病邪更深重,兼陽氣虛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講者,甘草附子湯主之。175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術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複發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19 炙甘草湯證——外邪侵襲,心的氣血陰陽俱虛,以陰血不足為主。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77

甘草四兩, 炙 生姜三兩, 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 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 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複脈湯。

20 桂枝加芍藥湯證、桂枝加大黃湯證 279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疼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279

桂枝加芍藥湯方——脾虛,中焦氣機不和。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三兩,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脾虛,中焦氣機不和,兼輕度裡實證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1 當歸四逆湯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證——血虛寒凝,氣血運行不暢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351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352

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姜半斤,切 吳茱萸二升 大棗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 ,水酒各四升。

2.麻黃湯類方證

①麻黃湯證——風寒外束,衛強營郁,肺氣失宣。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疼,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将息。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②大青龍湯證——風寒束表,内有郁熱。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38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複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③小青龍湯證——風寒外束,水飲内停。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幹姜 甘草 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

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荛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汗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區别:大青龍湯:皆為表裡同病,表證為太陽傷寒證。裡為裡有郁熱,症見煩躁,以表證為主。

小青龍湯:裡有寒飲,症見咳喘。以裡證為主。

④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邪熱壅肺,肺氣上逆。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3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黃耳杯。

⑤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濕熱郁結, 彌漫全身, 肝膽疏洩失常,兼表邪未解。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翹赤豆湯主之。262

麻黃二兩, 去節 連翹二兩, 連翹根是杏仁四十個, 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 (桑白皮)切,一升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⑥麻黃細辛附子湯證、麻黃附子甘草湯證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301

麻黃二兩,去節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302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⑦麻黃升麻湯證——痰熱壅肺,兼脾氣虛寒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洩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357

麻黃二兩半, 去節 升麻一兩一分 當歸一兩一分      知母十八铢黃芩十八铢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藥六铢 天門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綿裹 白術六铢 幹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煎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鬥米頃令盡,汗出愈。

3.葛根湯類方證

①葛根湯證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31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去微似汗,餘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諸湯結仿此。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32

②葛根加半夏湯證——風寒束表,内迫陽明,胃氣上逆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3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 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③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随利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34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區别:葛根湯:表裡俱寒,表證為主,下利肛門不灼熱,排洩物穢臭不甚,口不渴,無汗出。

葛根黃芩黃連湯證:表裡俱熱,以裡證為主,下利肛門灼熱,排洩物穢臭,口渴,伴汗出。

4.栀子湯類方證

①栀子豉湯證、 栀子甘草豉湯、 栀子生姜豉湯證——熱邪郁滞于胸膈,心神受擾。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颠倒,心中懊惱,栀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栀子甘草豉湯主之;若有者,栀子生姜豉湯主之。76

栀子豉湯方

栀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兩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栀子甘草豉湯

栀子十四個,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栀子生姜豉湯

栀子十四個,擘 生姜五兩,切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栀子豉湯主之 77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湯主之。78

②栀子厚樸湯證——邪熱留擾胸膈,氣機阻滞于腹。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樸湯主之。79

栀子十四個,擘 厚樸四兩,炙,去皮      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③栀子幹姜湯證——熱郁胸膈,兼脾陽受傷,中焦有寒。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栀子幹姜湯主之。80

栀子十四個,擘 幹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④茵陳蒿湯證——濕熱蘊結中焦,熏蒸肝膽,兼腹氣壅滞。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236

茵陳蒿六兩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260

⑤栀子柏皮湯——濕熱郁結, 熏蒸肝膽, 熱多于濕, 然濕熱病邪不甚。

傷寒身黃發熱,栀子柏皮湯主之。261

肥栀子十五個,擘 甘草一兩,炙 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區别:茵陳蒿湯:濕熱均重,以中焦為主。

栀子柏皮湯:濕熱較輕,熱重于濕。

麻黃連翹赤豆湯:疾病初期,濕熱内蘊兼有表證,或濕熱彌漫三焦。

⑥枳實栀子豉湯證——餘熱複聚,熱擾胸膈,脘腹氣滞。

大病差後,勞複者,枳實栀子豉湯主之。393

枳實三枚,炙 栀子十四個,擘 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實、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黃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

5.五苓散類方證

①五苓散證——主證: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即吐。氣化失司,水氣内停,兼表邪未解。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豬苓十八铢,去皮 澤瀉一兩六铢                白術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②文蛤散證——輕度水熱互結。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 sùn 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發,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用用五合。

③豬苓湯證——裡熱陰傷,氣化失司,水熱互結。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319

④茯苓甘草湯證——中陽虧虛,水飲内停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356

⑤牡蛎澤瀉散證——氣化不利,濕熱壅滞,水蓄于下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蛎澤瀉散主之。395

牡蛎熬         澤瀉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鹹 栝樓根各等分 上七味,搗異,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

6.瀉心湯類方證

①大黃黃連瀉心湯證——無形邪熱壅滞于中焦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154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②附子瀉心湯證——無形邪熱壅滞于中焦,兼陽虛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155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内附子汁,分溫再服。

③半夏瀉心湯證——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脾胃升降失司。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隆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49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 幹姜 人參 甘草 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去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④生姜瀉心湯證——寒熱錯雜,水飲食滞,虛實夾雜,脾胃升降失司。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 腹中雷鳴, 下利者, 生姜瀉心湯主之。157

生姜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幹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附子瀉心湯,本雲加附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同體别名耳。生姜瀉心湯,本雲理中人參黃芩湯,去桂枝、術,加黃連并瀉肝法。

區别:本方即半夏瀉心湯減幹姜為一兩,加生姜四兩以散水氣。

⑤甘草瀉心湯證——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脾胃重虛,升降失司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 複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158

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幹姜三兩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黃連一兩

區别: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加重甘草劑量,以和中益氣。

半夏瀉心湯是基本分,生姜瀉心湯證水氣比較明顯,故加生姜,減幹姜。甘草瀉心湯證氣虛比較明顯,故加大甘草用量。

⑥旋複代赭湯證——中氣不足,肝氣犯胃,痰氣交阻,胃氣上逆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複代赭湯主之。161

旋複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⑦黃連湯證——上熱下寒,升降失調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173

黃連三兩 甘草三兩,炙 幹姜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⑧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氣機壅滞,脾氣虛弱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66

厚樸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⑨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胃熱脾寒,中焦升降失司 傷寒本自寒下,醫複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359

幹姜 黃芩 黃連 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7.陷胸湯類方證

①大隆胸丸證——水熱或痰熱互結于胸膈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隆胸丸。131

大黃半斤 葶苈子半斤,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搗篩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别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②大隆胸湯證——熱邪或水飲等實邪結于胸腹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隆胸湯主之。135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兩沸,内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 (bū 申時,即午後三點至五點。)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隆胸湯主之,137

③小隆胸湯證——痰熱互結心下。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隆胸湯主之。138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樓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樓,取三升,去滓,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④白散證——寒痰水飲結于胸脘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隆胸湯。白散亦可服。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出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區别:大隆胸丸:痰熱結胸,病位較高。

大隆胸湯:熱實結胸,病變範圍較廣,可涉及胸腹部。

小隆胸湯:病變僅在心下。

白散方:寒實結胸,涉及胸腹。

8.承氣湯類方證

①大承氣湯證——陽明裡熱亢盛,腸胃有實邪結聚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斷其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為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洩下。208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哕。其後發熱者,必大便複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209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谵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212

陽明病,谵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215

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谵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220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242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偏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2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3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4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255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20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幹口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321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22

②小承氣湯證——陽明裡熱, 胃腸有實邪結聚, 較大承氣湯證輕而不

典型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谵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谵語止者,更莫複服。213

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陽明病,谵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214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250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251

下利谵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374

③調胃承氣湯——陽明裡熱盛,胃腸有實邪結聚,實熱重于結聚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207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大黃四兩,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以調胃氣。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248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249

④桃核承氣湯證——血熱互結于少腹,為蓄血輕證。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106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四兩 桂枝 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⑤抵擋湯證、抵擋丸證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随經,瘀熱在利故也。抵擋湯主之。124

水蛭熬                                                                            虻蟲各三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谛也,抵擋湯主之。125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擋丸。126

水蛭二十個,熬 虻蟲二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zuì一晝夜)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區别:桃核承氣湯:太陽蓄血輕證。如兼表證,當先表後裡。

抵擋湯/丸:蓄血重證,可見發黃、脈沉等。有表證,先裡後表。

⑥麻子仁丸證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247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厚樸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減加,以知為度。脾約:胃熱腸燥津傷,以大便硬結,小便數,腹無所苦。

⑦蜜煎證——陰虛津虧腸燥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内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233

蜜煎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銅器内,微火煎,當須凝如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撚做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試甚良。又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生小。

⑧十棗湯證——水飲停留胸脅,氣機不利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152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區别:

十棗湯:峻下煮水

大隆胸丸:清瀉肺熱,逐水散結

大隆胸湯:瀉熱散結,攻逐水飲

9.白虎湯類方證

①白虎湯證——陽明無形邪熱亢盛,充斥全身。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谵語遺尿。發汗則谵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你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219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滑浮,此以表(裡)有熱,裡(表)有寒,白虎湯主之。176

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350

②白虎加人參湯證——陽明熱盛,氣陰兩傷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69

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22

③竹葉石膏湯證——病後餘熱未清,氣陰兩傷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397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湯成米去,溫服一升,日三服。

10.柴胡湯類方證

①小柴胡湯證——熱邪侵犯少陽,膽胃失和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96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 炙 生姜切,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蛎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幹姜二兩。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争,往來寒熱,休做有時,嘿嘿不欲飲食。

髒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97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99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息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複發熱汗出而解。101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229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jí然汗出而解。230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379

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394

②大柴胡湯證——少陽邪熱,兼陽明裡實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103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165

③柴胡加芒硝湯證——少陽邪熱,兼陽明燥熱,輕證。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芒硝湯主之。104

柴胡二兩十六铢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半夏二十铢,本雲五枚, 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做。

區别:

大柴胡湯證:邪實較重,正氣未虛,裡實以痞硬滿為主,故以小柴胡去參、草,加枳實、大黃、芍藥柴胡加芒硝證:證較輕,屬少陽餘熱兼正氣受傷,其裡實以燥結為主,故以小劑量小柴胡湯加小量芒硝。

④柴胡加龍骨牡蛎湯證——邪犯少陽,樞機不利,心神不甯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谵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主之。107

柴胡四兩 龍骨 黃芩 生姜切,鉛丹 人參 桂枝 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黃二兩 牡蛎一兩半,熬 大棗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黃,切如碁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注解:小柴胡湯去甘草和解少陽,茯苓、桂枝甯心通陽利氣,大黃蕩滌痰熱,龍骨、牡蛎、鉛丹重鎮安神。

⑤柴胡桂枝湯證 146——少陽太陽同病,輕證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指節發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146

桂枝一兩半,去皮 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複如柴胡法、今用人參做半劑

⑥柴胡桂枝幹姜湯證——少陽邪熱,氣化失司,水飲内結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姜湯主之。147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幹姜二兩 栝樓根四兩      黃芩三兩牡蛎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複服汗出便愈。

⑦四逆散證——氣機不暢,陽氣内郁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幹 柴胡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幹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chè;洩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11.理中湯類方證

①理中丸證——脾胃虛寒,寒實中阻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五苓散方

豬苓 去皮 白術 茯苓各十八铢 桂枝半兩,去皮 澤瀉一兩六铢 上五味,為散,更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

人參 幹姜 甘草 炙 白術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幹姜,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藥後如食傾,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法界衣被。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396

②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證——脾陽虛弱,痰飲内阻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67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 甘草 炙,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區别:

苓桂術甘湯:脾陽虛,用白術增強健脾益氣作用。

茯苓甘草湯:胃陽虛,用生姜溫胃和中。

③桂枝人參湯證——脾虛濕寒,兼有表證。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163

桂枝四兩,别切 甘草四兩,炙 白術三兩 人參三兩 幹姜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④真武湯證——腎陽虧虛,水氣泛益。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茯苓 芍藥 生姜切,各三兩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

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二兩 生姜三兩,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幹姜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幹姜二兩;若有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為半斤。

⑤附子湯證——腎陽虧虛,寒實困擾筋肉骨節。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305

區别;

附子湯:寒濕侵犯筋肉骨節。溫經補虛通絡,重用附子,配人參

真武湯:寒濕侵犯全身。溫散水氣,配用生姜。

區别:

附子湯:二者都有背惡寒症狀,此為一派寒證,口中和。

白虎加人參湯:後背惡寒輕,陣發性,并伴有熱證,口燥渴。

⑥吳茱萸湯證——肝胃虛寒,寒濁中阻或上逆。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309

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

⑦桃花湯證——脾腎陽虛,寒濕凝滞,下焦不固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6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幹姜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7

⑧赤石脂禹餘糧湯證——下焦虛寒,滑脫不顧。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不止者,當利其小便。159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餘糧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斤,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12. 四逆湯類方證

①四逆湯——心腎陽虛,陰寒内盛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甘草二兩,灸 幹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幹姜三兩。

大汗出,熱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

②白通湯證——脾腎陽虛,陰寒内盛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314

蔥白四莖 幹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③白通加豬膽汁湯證——陽脫陰竭,寒熱格非。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法者,白通家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315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莖 幹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頭豬膽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④通脈四逆湯證

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幹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17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幹姜三兩,強人可用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有者,家生姜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370

⑤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證——陽亡陰竭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390

甘草二兩,炙 幹姜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 破八頭豬膽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無豬膽汁,以羊膽代之。

⑥四逆加人參湯證——陽亡液脫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385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幹姜一兩半 人身一兩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⑦幹姜附子湯——陽氣暴脫,陰寒内盛

下之後,複發汗,晝夜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身無大熱,幹姜附子湯主之。61

幹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⑧茯苓四逆湯證——少陰陽虛,心神不甯,陰液不繼。

發汗,若下之,并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69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幹姜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不同:通脈四逆湯證是四逆湯證重證,故除有嚴重陽衰陰盛症狀外,還有陰陽格拒之虛陽外越,其方組成同“四逆湯”,但重用附子,倍幹姜。白通湯證以下利清谷為突出症狀,治取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乃取蔥白通陽散寒,能治療腹痛、腹瀉。如白通湯證兼虛陽外越之症,則為白通加豬膽汁湯證,治取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以益陰和陽。如嚴重下利緻陽亡陰脫,見利止,為四逆加人參湯證,治取四逆湯加人參,以回陽救逆,益氣生津。如嚴重下利緻陽亡陰竭重證,見吐已下斷,則為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證。茯苓四逆湯證以煩躁為突出症狀,故以四逆湯加人參、茯苓,以益氣安神、滋液養心。幹姜附子湯證屬陽氣暴脫,陰寒獨盛之證,變化快,病輕急,治取急救回陽,故用四逆湯去甘草,單用二味辛溫散寒之藥頓服。以速取其效。

⑨甘草幹姜湯證,芍藥甘草湯證——陰液不足,筋脈失養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幹姜湯與之,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膠即伸;若尾氣不和,谵語者,少于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甘草幹姜湯——中陽不足甘草四兩,炙 幹姜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芍藥甘草湯——陰液不足,筋脈失養白芍 甘草炙,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⑩芍藥甘草附子湯證——陰陽兩虛,肌膚失溫,筋脈失養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68

芍藥 甘草炙,各三兩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11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燥無暫安時者,此為髒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複時煩者,此為髒寒,蛔上去其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痢。338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幹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四兩,出汗 桂枝六兩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鬥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内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13.白頭翁湯類方證

①白頭翁湯證——肝經濕熱熱毒下迫大腸,壅滞腸道,氣滞血瘀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371

白頭翁二兩 黃柏三兩 黃連三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373

②黃芩湯證、黃芩家半夏生姜湯證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172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一兩半(一方三兩,切)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區别:

葛根芩連湯證為熱利兼表,量多,色黃,臭穢之狀,屬于陽明熱下利,兼有表邪未盡。

黃芩湯證為少陽邪熱内迫大腸,洩下黏穢不爽,甚至裡急後重。

白頭翁湯證為厥陰濕熱熱毒内迫大腸。膿血便,裡急後重。

區别:

葛根湯:太陽陽明合病,下利性質屬寒,以太陽表證為主

黃芩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性質屬熱,以少陽裡證為主。

14.黃連阿膠湯證

黃連阿膠湯——腎陰虧虛,心火上炎,心腎不交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黃連阿膠湯主之。303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一雲三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膠烊盡,小冷,内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15.少陰咽痛類方證

①豬膚湯——腎陰不足,虛火上炎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310

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②甘草湯證、桔梗湯證 311——邪熱客于咽喉。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311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③苦酒湯證 312——痰濁壅結,咽喉不利。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312

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 雞子一枚,去黃,内上苦酒,着雞子殼中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做三劑。

④半夏散及湯證——風寒客于咽喉,痰濕阻絡。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313

半夏 洗 桂枝 去皮 甘草 炙 上三味,等分。個别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16.瓜蒂散證

痰氣或痰食交阻胸中,氣機郁滞,且有上逆之勢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166

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上二味,各别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355

17.燒裈(kūn)散

傷寒陰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燒裈散主之。(裈:即裩,古代稱褲子:~裆。)

婦人中裈,近隐處,取燒做灰。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也。婦人病取男子裈燒服。

陰陽易,原本無病者,與傷寒恢複期病人同房而引發的病證,症見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等。病機是精氣受損,氣機逆亂,精神不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