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胡希恕經方理論證治經驗【第十七章〈黃芩黃連湯類方〉】

1、黃芩湯方:(方劑組成)黃芩 10 克,炙甘草 6 克,芍藥 6 克,大棗 4 枚。(用法)水煎溫服。(方解)黃芩主腸痹下利,本方用為主藥。甘草、芍藥、大棗治腹攣痛且緩急迫,故本方為治下利有熱、腹攣痛而 急迫者。 第 172 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解: 太陽病之發熱惡寒與少陽病之口苦咽幹同時出現, 故謂太陽與少陽合病, 若此合病自下利者, 宜與黃芩湯; 若更嘔者;則宜黃芩加半夏生姜主之。 按:發熱腹洩,或痢疾而腹攣痛者,即可用本方,不必限于太陽與少陽合病。若裡急後重,或便膿血,宜更加大 黃。 (辨證要點)發熱腹洩,腹痛者。 2、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方劑組成)黃芩 10 克,炙甘草 6 克,芍藥 6 克,大棗 4 枚,半夏 12 克,生姜 l0 克。(用 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黃芩湯加半夏、生姜,即黃芩湯與小半夏湯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第 172 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解:見黃芩湯方。 《嘔吐哕下利病》第 11 條:幹嘔而下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解:幹嘔較嘔證輕,幹嘔而下利者,當然有用本方的機會,但宜參照上條所述證候為妥。 (辨證要點)黃芩湯方證又見惡心、嘔吐者。 (驗案)劉某,女,50 歲。初診日期 1965 年 9 月 12 日。因吃不潔葡萄後,患急性胃,出現身熱惡寒、腹洩稀 水便,溫溫欲吐,服葛根加半夏湯後,熱退而吐利不止,苔白厚,脈弦細數。證屬太少合病,為黃芩加半夏生姜 湯證:黃芩 10 克,炙甘草 6 克,白芍 10 克,大棗 4 枚,半夏 12 克,生姜 10 克。結果:上藥服一劑,體溫恢複 正常,腹洩止,胃稍和,仍不思飲食,服二劑,身微汗出,食飲如常,仍感乏力。 3、六物黃芩湯方:(方劑組成)黃芩、人參、幹姜各 10 克,大棗 4 枚,桂枝 3 克,半夏 12 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亦黃芩加半夏生姜湯的複制,不過以幹姜易生姜,以人參易芍藥,且加少量桂枝,雖主治大緻同,但此 偏于寒者。 《嘔吐哕下利病》附方(二)《外台》黃芩湯:治幹嘔下利。 : 注解:本方治幹嘔下利的作用,雖與黃芩加半夏生姜同,但本方有人參,當有心下痞硬。無芍藥則腹肌當虛軟而 不攣急,臨證時宜細辨。 按:的黃芩湯與《外台》黃芩湯名同而藥不同,為便于區别,故把《外台》的黃芩湯稱之為六物黃芩湯。 (辨證要點)幹嘔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4、三物黃芩湯方:(方劑組成)黃芩 10 克,苦參 10 克,生地 18 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三物均有解熱除煩的作用,由于生地的用量獨多,故尤宜于有發熱心煩之血證。 《婦人産後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草褥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 : 頭不痛但煩者,與三物黃芩湯。 注解:見小柴胡湯方。 (辨證要點)裡熱血熱見心煩、手足心熱者。 5、黃連湯方:(方劑組成)黃連 10 克,炙甘草 10 克,幹姜 10 克,桂枝 6 克,人參 6 克,半夏 12 克,大棗 4 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六物黃芩湯以黃連易黃芩而加甘草,故主治亦略同。但黃連尤長于治煩悸,且治腹痛,故治六物黃芩 湯證心煩悸甚而腹中痛者。 第 173 條:,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注解:胸中有熱,指胸中發煩熱。胃中有邪氣,指胃中有水氣。腹中痛,欲嘔吐,為熱與水氣相搏的結果,故以 黃連湯主之。 按:本條雖未言下利,但就藥物論,治療嘔而下利當亦有驗。 (辨證要點)心煩、心下痞滿、腹痛、或幹嘔下利者。 6、黃連阿膠湯方:(方劑組成)黃連 12 克,黃芩 6 克,芍藥 6 克,阿膠 10 克,雞子黃一枚。(用法)水煎三味,湯 成去滓,内膠烊盡,内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 (方解)黃連、黃芩除熱止煩,芍藥、阿膠、雞子黃養陰補虛,故治虛熱而心中煩悸不得眠,或失血,或便膿血者。 第 303 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黃連阿膠湯主之 注解: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即常傳裡,或半表半裡,今心中煩不得卧,為内傳半表半裡的虛熱證候,宜以黃連阿 膠湯主之。 按:本方不僅治此證,若虛熱心煩為目标,可活用于諸失血和久痢便膿血者俱有驗。 (辨證要點)虛煩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熱、或下利便膿血者。 (驗案)張某,男性,48 歲,病曆号 182577,1965 年 12 月 13 日初診。因患而高燒半月方退,但遺心煩、失 眠一月不愈,口苦思飲,手足心熱且易汗出,苔黃。舌質紅,脈弦細數,證屬久熱傷陰,緻使陽不得入于陰,治 以養陰清熱,與黃連阿膠湯:黃連 10 克,黃芩 6 克,白芍 6 克,生阿膠烊化 10 克,雞子黃一枚 結果:上藥服一劑即感心煩減,夜眠好轉,三劑諸證竟全解。7、白頭翁湯方:(方劑組成)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 10 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四物均屬苦寒收斂藥而有除熱煩、止下利等作用,白頭翁更能逐血止痛,合以為方,故治熱利下重、心煩 腹痛等。 第 371 條: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注解:因内熱而下利、裡急後重者,宜白頭翁湯主之。 373 條: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注解:熱盛則思飲,故下痢而欲飲水者則為熱痢可知,宜以白頭翁湯主之。 按:由以上所述,則急性或痢疾,均有應用本方的機會,不過必須詳審其為熱痢乃可用之。若裡急後重,渴 欲飲水俱屬其候,但後重滞下,宜更加大黃。 (辨證要點)熱痢下重、腹痛者。 8、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方劑組成)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 10 克,甘草、阿膠各 6 克。(用法)水煎諸 藥成,去滓内膠烊盡,溫服。 (方解)于白頭翁湯加益氣的甘草,和止血的阿膠,故治白頭翁湯證虛乏少氣而有血證、或血便、或粘血便者。 《婦人産後病》第 10 條:産後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注解:虛極,即疲乏少氣的意思。婦人産後而以病痢。因使其人疲乏少氣者,宜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按:凡白頭翁湯證,若所下為血便、或粘血便而虛乏少氣者,即宜本方主之,并不限于産後虛極。 (辨證要點)白頭翁湯證又見血便、粘血便而虛乏少氣者。 (驗案)張某,女性,31 歲,病曆号 493431,1965 年 3 月 10 日初診。訴自前日開始腹瀉便紅白粘液,日二三次, 夜七次,腹痛裡急後重,惡心,納少乏味,發冷溲黃,服西藥無效,現孕已七月,有血吸蟲病史。苔薄白,舌質 紅,脈沉細滑數。證屬濕熱滞下,傷及血分,治以清熱涼血,兼以祛濕導滞,與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白頭翁 10 克,黃連 5 克,黃柏 3 克,秦皮 3 克,甘草 10 克,阿膠 10 克(烊化) 結果:服二劑後,大便未見膿血,稍帶粘液,每日二次,上方增黃連為 15 克,黃柏為 6 克,加茯苓 10 克,服一 劑後腹痛已,大便日二次行仍稀,上方再加焦白術 10 克,服三劑而諸症愈。 9、幹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方:(方劑組成)幹姜、黃連、黃芩、人參各 10 克。(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幹姜、人參理中焦之虛寒,黃連、黃芩解上亢之煩熱,故此治上熱下寒、嘔吐、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第 359 條:本自寒下,醫複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注解:本自寒下尤其不可吐下,醫者無知而複吐下之。寒格指上熱下寒的為證言,即是說,則上有熱,本自 寒下則下有寒,再逆之吐下,邪熱内陷則上愈熱。傷其中氣則下愈寒。若食入口即吐者,宜幹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主之。 按:依據經驗,以本方治胸中煩熱,吐逆不受食而下利者,确有驗。以是可見,本自寒下,當指其人本有舊微溏 的一類下寒證甚明。 (辨證要點)胸中煩熱、惡心嘔吐而大便溏者。 10、半夏瀉心湯方:(方劑組成)半夏 12 克,黃芩 10 克,幹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參 10 克,黃連 3 克,大 棗 4 枚。(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半夏、幹姜驅飲止嘔,黃芩、黃連解痞止利,飲留邪聚均由于胃氣的不振,故補之以人參,和之以草棗, 此為嘔而腸鳴、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第 149 條: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 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 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注解:見大陷胸湯方證。 《嘔吐哕下利病》第 10 條: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注解:水因熱激故嘔而腸鳴;胃虛邪湊故心下痞硬,半夏瀉心湯主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