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胡希恕經方醫學系列學習醫論L010——胡希恕講仲景脈學(三)

胡希恕經方醫學系列學習醫論L010——胡希恕講仲景脈學(三)

作者/胡希恕; 編輯/鋤雲青衿

寫在前面的話:

2011年初,《胡希恕講仲景脈學》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發行。編著該書的作者段治鈞老師曾“親聆胡老教誨七八年,結緣有茲十八載”,在整理胡老的遺作中發現《脈學概說》一篇,也是胡老生前未曾發表的,“和《辨證施治概論(要)》一樣,同樣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在研究胡老關于脈診論述的諸多文獻中,本篇可以說是最早的藍本!

篇中導讀為編者所加,特此說明。

正文:

五、辨脈

辨脈指根據脈象以辨其應證言。

(一)有關對疾病診斷的說明

中醫所謂診斷,是依據四診的方法,以明确當時患者全面的脈和證,而于此所有的脈與脈、證與證、脈與證等諸多方面的錯綜交互的關系上,加以個别細緻的分析,然後把這些分析的結果統一起來,以判斷病位、病性、病情,以及适宜于哪種療法和方藥。所以說中醫的診斷并不是要求固定的明确病名,乃是要求及時地适應治法。對于這一事實,脈診雖有一定的作用,但主要還是決定于全部脈證上面,而很少單獨由脈本身來決定的。正因如此,若想明确脈在診斷上的作用,那就勢必要涉及中醫各科治療等多種知識,實非三言兩語所能道其究竟。故在此隻能為擇要說明。

(二)各脈的主病

這是說明每種脈主于為病的某一或某些屬性或因素。例如浮脈的主病,說它主表、主熱、主虛,即是說患者的脈如現浮象,則其為病當不外乎屬表、屬熱或屬虛等屬性中的一個。如同時參照并見的脈和證,便能較容易地确定其究竟屬于哪一種。所以關于脈的主病研究,于診斷上是占有相當重要地位的。今較為詳細地把所列各脈的主病問題,做如下的闡述。

1.浮 浮脈是脈動深度的淺在象,它是脈動的位置較平脈淺浮于外者,故謂之浮,屬于太過的一種脈。凡是脈太過,均主有餘的一類病。所謂有餘,包括邪氣盛實之有餘,或病勢進展的有餘,或機能亢盛之有餘等内容(以下仿此不另說明)。今浮脈既屬脈動浮淺向外的有餘,為陽氣亢進于體表的象征,病毒由于陽氣之亢拒于外,隻能發為在表的病,所以浮脈主表;熱盛者氣為之張,所以浮脈亦有時主熱;陰血虛于内,陽氣浮于外,此浮由于内在血液之虛(傷津亡血),所以浮脈有時亦主虛。

2.沉 沉脈是脈動深度的潛在象,它是脈動的位置較平脈深沉于内者,故謂之沉,屬于不及的一種脈。凡是脈不及,大都主機體機能的障礙或沉衰(以下仿此不另說明)。今沉脈既屬脈動沉潛在裡的不足,為陽氣受阻于裡之形象,故沉脈主裡;然陽氣虛衰,脈亦沉陷不振,故脈沉亦主虛、主寒;陽氣不振,則水留不行,寒水過盛,亦足緻陽氣沉衰,故沉脈有時亦主水。

3.數 數是脈動速率的太過脈。若于定時内,脈動的次數較平脈為多者,即謂為數。心主血脈,脈動發于心,心受盛熱刺激加速其運動,故數脈主熱;熱盛則陰液為傷,陰液虛衰,亦恒促使發熱,久病脈數,多屬虛損,故數脈亦有時主虛。

4.遲 遲為脈動速率的不及脈。若于定時内,脈動次數較平脈少者,即謂為遲。體内熱能衰減,影響心髒跳動遲緩,故遲脈主寒;血循環減退,機體營養不足,故遲脈亦主營氣不足;病實于裡達至相當程度,亦足使血行為阻而脈現遲,故遲脈有時亦主裡實。

5. 實 實為脈動力量的太過脈。因其按之脈動較平脈實而有力,故謂為實。為邪氣既盛而正氣抗拒亦力之象,故主實證。

6.虛 虛為脈動力量的不及脈。因其按之脈動較平脈虛而無力,故謂為虛。為人已虛、正氣抗邪力衰之象,故主虛證。

7.結 結為脈動節律上有間歇的脈象。若脈動時一止,而止即複來,則謂為結。結者,如同繩的中間有結,但前後仍相連,寓間歇時間甚暫之意,屬于不及脈一類。心氣虛、血少,脈乃間歇,故結脈主心虛血少;但瘀血阻礙亦恒緻脈有間歇,故結脈又有時主血瘀。

8.代 代亦脈動節律上有間歇的不及脈。若脈動中止,良久而始再動,則謂為代。代者,更代之意,因間歇時間較久,有似另來之脈以代前者。代亦主心虛血少,其有似結脈,但較結脈為重笃;雖亦主瘀血,但多屬虛證,而不似結常主瘀血之實證。

9.動 此脈來源于脈動的不勻。若脈動有似跳突(起伏形象上的表現)或搖擺(前後部位上的表現)者,即謂之動。動為脈動突出于一點的太過脈。機體受急劇的刺激,随其所受處所,應之于脈的左右上下相當的部位(此可參看後之三部九候規律),而顯如豆的跳突,故動脈主驚(驚則胸腹動悸)、主疼痛。

10.促 此脈亦來源于脈動的不勻整。促為迫或近之意,若脈動迫近于上、于外,即寸脈浮關以下沉者,則謂為促。促為脈動促擊于寸上的太過脈。表不解則邪氣沖擊于上,脈因應之促擊于寸口,故促脈主表;亦主氣上沖(上實下虛多見此脈)。結胸病有時見此脈。

《脈經》謂促為數中一止的脈。後世脈書雖有異議,但仍以促為數極,此亦非是。促為迫上、迫外之意,實即寸浮關以下沉的脈。仲景書論促脈共4條,如:

“傷寒脈促,手足厥冷,可灸之。”

【釋】傷寒而手足厥逆,乃外邪裡寒的為證,故脈應之促。寸浮以應表邪,關以下沉以應裡寒。灸之即先救裡而後救表之意。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釋】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今胸滿即氣上沖的為候,故脈應之促。雖氣沖胸滿,但由于下後傷腹氣,芍藥非腹虛所宜,故去之。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釋】于此明明提出脈促為表未解之應,則寸脈浮又有何疑!關以下沉.正是下利不止之應。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

【釋】結胸證,則脈象寸浮關以下沉,即促之象。今誤下太陽病.脈雖促,但來結胸,又無别證,亦隻表邪尚不了了而已,故謂為欲解也。

基于以上所論,則促為寸浮關以下沉的脈象,不是一清二楚嗎。

11.長 平脈上至寸而下至尺,若脈上出于寸而下出于尺者,即謂為長。長為脈管應指長度的太過脈,乃血氣盈溢之象,故長脈主陽熱盛;不過亦有禀賦強實而見此脈者,則不屬病脈。

12.短 若脈上不及寸而下不至尺者,則謂為短。短為脈管應指長度的不及脈,為氣血不足之象,故主血氣虛衰。然亦有禀賦素弱而見此脈者,則不屬病脈。

13. 大 若脈管較平脈粗大者,即謂為大,大為脈管廣度(粗細)的太過脈,為熱盛氣血鼓張之象,故主實熱;然有外無内之大,為陰虛于裡,虛陽外亢之象,故有時主虛。

14.細(或小)若脈管較平脈細小者,則謂為細,細為脈管廣度的不及脈,為血氣虛少脈無以充之象,故主血氣虛。

15.緊 若脈體周圍束裹程度較平脈緊束有力者,即謂為緊。緊為脈管約束性能(脈體周圍強度)之太過脈。寒主收引,脈管聚束有力,故緊脈主寒邪盛;水性寒,故亦有時主病水;然病勢緊張,而脈亦應之緊張有力,故若痛、若宿食等邪實沖逆,有時脈亦緊。

16.緩 若脈體束裹程度較平脈松緩無力者,即謂為緩。緩為脈管約束性能之不及脈。正氣不足則脈形緩縱,故緩脈主津血虛、營衛氣傷。亡血、汗出脈常緩。

17.弦 若脈體跳動較平脈弦直有力者,即謂為弦。弦為脈管繃直性能之太過脈。病位于半表半裡,氣血凝斂,則脈繃直而弦,故弦脈主半表半裡證;寒亦能令氣血凝斂,故有時弦脈亦主寒、主水;筋脈拘急,脈自弦,故弦脈亦有時主痙病。

18.弱 若脈體跳動較平脈松弛無力者,即謂為弱。弱為脈管繃直性能之不及脈。氣血不振則脈道弛弱,故主氣血虛,或多汗亡津液。

19.滑 脈内血行較平脈應指流利者,即謂為滑。滑為脈管内血行暢利之太過脈,為邪熱盛實、血氣奔騰之象,故主邪實熱盛。然婦女妊娠健康正常者,脈亦有滑象。

20. 澀 脈内血行較平脈應指澀滞(往來不流利)者,即謂為澀。澀為血行虛滞之不及脈,為血氣不充、澀滞難行之象,故澀脈主血少。然外為濕阻或血有瘀結,亦均足使脈澀,故亦有時主濕或主瘀。

21. 疾(或急) 疾為數之甚象,屬太過一類的脈,故新病則主邪熱劇甚。久病虛甚,見此脈難治。

22. 伏 伏為沉之甚象,屬不及一類的脈,故主陽氣沉衰,或病水(裡有所結,脈亦常伏)。

23. 洪 洪為大而實的兼象脈,屬太過脈,主邪盛大熱。

24. 微 微為細而虛的兼象脈,屬不及脈,故主正衰、氣血不足。

25.芤 芤為浮大但重按而虛澀的複合脈,所謂浮大中空者,屬不及脈。中空,即按之動減(指脈内不充實而跳動力量不足),乃浮大其外空澀其内之象,故主血虛、虛勞。久病見此脈難治。

後世脈學,有謂芤脈乃浮沉取之有脈,中取無脈;又有謂按之脈管兩側見而中間不見者,均屬無稽妄言,不可信。

26.革 革為芤而弦的兼象脈,屬不及脈,血虛于内而脈管反弦強硬變于外之象,故主大亡血或久失精。

【按】芤、革二脈,本外屬太過,而内屬不及,但就主病而言,乃列于不及。

以上諸脈象,均見于仲景書者,隻就各脈重要的主病加以說明,其餘者均可推而得之,故從略。茲列表總結如下(表3):

表3 脈象

診脈的取象内容

太過脈

不及脈

名稱

主病

名稱

主病

1.脈動的深度

主表主熱,亦主虛

主裡,主虛、寒,亦主水飲

2.脈動的速度

主熱,有時主虛

主寒,主營氣不足,有時主裡實

3.脈動的力量

主實證(邪氣盛正氣抗拒亦力)

主虛證(正氣抗邪力衰)

4.脈動的節律

主痛、主驚(或胸腹動悸)

主表(不解),主氣上沖(上實下虛),亦主結胸

主虛(心虛血少),亦主瘀血

主虛(心虛血少更甚),主瘀血(氣虛),久病見此脈難治

1.脈管的長度

主實(陽熱盛)

主虛(氣血不足)。亡津亡血者難治

2.脈管的廣度

主實熱,有時主虛(虛勞脈,有外無内)

(小)

主氣虛、血不足

3.脈管的約束性能

主寒邪盛,主痛,主宿食。亦主水飲

主津血虛(營衛氣傷),亡血、汗出脈亦常緩

4.脈管的繃直性能

主半表半裡證(邪實而氣血尚充盈),脅腹痛、滿, 主筋脈拘急.有時亦主寒、主水飲

主虛(氣血不振、津虛血少),自汗、盜汗脈多弱

來自血行的診查

脈内血行的暢滞

主實證、熱盛。

婦女妊娠(平脈)

主津血虛(氣血不充),主濕(外有濕阻),主瘀

(内有瘀結)

數之甚

急(疾)

新病脈數急多屬邪熱盛,病在發展;久病虛甚多預後不良。

沉之甚

主裡,主虛(陽氣

沉衰),亦主水飲,裡有所結脈亦常伏

1.大而實

主邪盛、大熱

2. 細而虛

主正衰、氣血俱虛

3.浮大虛澀

主虛勞、血不足

4. 芤而弦

主亡血、婦人漏下、男子久失精

(三)脈與脈的關系

由于以上的說明,可見每脈常主數病,如就單一脈象而言,欲知其确應某病,則為事實所難能。前已談過脈之于診斷,是不能單獨決定其具體作用的,其作用是決定于全部脈證上面,就是這個道理。

1.關于辨兼象脈應證(病)的分析方法 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病理的複雜多變,多數情況是數脈同時互見,醫者分别就各脈的所主,給以理論的分析(中醫的臨床理論),使之統一起來,而達成對某病的确認,這就是所謂的中醫辨脈應之道。

例如脈浮而數,因浮脈主表亦主虛,而數脈主熱亦主虛,今此二脈同時并見,則可能是邪熱在表的病,亦可能是津虛發熱的虛熱病;假如脈浮數而滑,因滑主邪盛而不主正虛,将此三脈統一起來看,當然就隻能肯定其為熱盛于表的病,而不能斷為虛熱的一類病了。

又例如,脈浮而緊,不但知浮主表而緊主寒,且可知此表證屬太陽病傷寒證型。脈浮而緩,不但知浮主表而緩主津血不充盈,亦可知此表證屬太陽病中風證型。

再如,脈極虛芤遲,易知是氣血俱虛而多寒。脈極實滑數,亦易知為邪氣盛實而多熱。

總之,如能利用各脈的主病,依據中醫臨床知識,把它們合理統一起來,則脈應越較複雜而辨認清晰,而知病則越近正确,此即邏輯的内包外延關系,其理無須深述。不過此隻就一般脈象而論,如涉及三部九候等問題,那就複雜多了。

2.關于三部九候的診法于辨脈上所起的作用

(1)三部的應病規律 古人于長久的臨床實踐中,逐漸體會到關于機體上下左右的疾病,恒相應地現其脈象于左右兩手寸關尺的不同部位。所以寸、關、尺三部以應為病的上下左右。

例如,《金匮要略》日:“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大意是說,體内患有積塊的病,氣血因受阻礙,當現極沉且細的脈,根據脈見的部位及左右兩手,以示積塊所在的處所。這雖說的是診積的方法,但對三部應病的規律做了具體的說明。在實際應用上,可簡化其意,即胸中上至頭部之疾,可候之于寸;胸膈下至少腹之疾,可候之于關;少腹以下至胫足之疾,可候之于尺。左以候左,右以候右,兩手以候中央。後世脈法另有部位分配髒腑之說,然用于實際,并不盡驗,故于此從略。

(2)九候的應病規律 浮中沉三候,以應為病的深淺内外。雖疾病萬變,但就其深淺的位置而言,則不外深處于胃腸的裡,或淺處于機體軀殼的表,或處于非表非裡的廣大胸腹腔間——半表半裡。故人如有病,除脈絕不見外,無論所現何象,也至少具此三候中的一候。如浮取而見者為在表,沉取而見者為在裡,中取而見者為在半表半裡。

例如數脈主熱,于浮中見之,即為熱在表的病;若此數脈非至沉取而不見,即為熱在裡的病;若此數脈雖浮取不見,但中取則見,即為熱在半表半裡的病。餘可以此類推。

此寸關尺三部和浮中沉三候的應病規律,綜合交互在一起,就是三部九候的應病規律。不過這是就三部九候總體的、基本的應病規律而言,如果再加上為病反映中陰陽虛實的變化,那就要複雜許多。這是需要狠下一番工夫,不斷在臨床實踐中去體驗、認知,并不斷地去積累自己的經驗才能掌握的。

但對此亦毋庸畏難的是,與後世脈學不同,仲景脈學本來自于八綱辨證,并服從于六經八綱的辨證體系,主要着眼于對疾病的病性(陰陽)、病位(表、裡、半表半裡)、病情(寒熱虛實)的确認,所以并不使入覺得捉摸不定,無所适從,反而格外顯得樸實無華,可按可尋。

3.關于辨複合脈應證(病)的分析方法 前面已經說過,脈象越較複雜而所辨若細緻準确,則知病越近真切。因有了三部九候的關系,所以脈象的表現就繁複得多。但是無論它如何繁複,隻要能予以合理地統一審辨,則于為病的真相亦不難明悉。

例如寸脈微尺脈弦,微主陽氣虛,今以見于寸部,其為陽氣虛于胸中可知;若已判斷弦主寒邪盛,今以見于尺部,其為寒邪盛于少腹以下可知。正虛則邪必湊之,故在下之寒邪必沖逆于上,因此斷為必作胸痹的心痛、短氣病。

又如寸脈浮關脈沉,若有心下硬痛、拒按的症情,則為結胸病的應征。蓋病結實于胸膈,故關脈應之沉;氣遏于上,迫而外張,故寸脈應之浮。

由以上諸例的說明,則于中醫辨脈與脈之關系的方法,當可略知其精神所在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