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女博士健康說原創美文第446期
雖然,古今中醫都認為這個疾病屬于痹症範疇,但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鄧運明認為痛風之痹症與一般意義上的痹症有着本質的區别。
普通痹症發病,往往是外感風、寒、濕邪等引起,痛風雖然病患着涼也可音樂器,但與外感六淫的關系并不密切,每次發作往往都是前天飲食不節(尤其是肥甘厚味醇酒)密切相關,且常表現為濕熱痹阻之證(特别是痛風初期一兩年時間内)。
這個時期的患者痛風症狀,除了有各個病患關節紅腫熱痛外,還伴有身體疲乏無力,精神不振,脘腹脹悶,胃納不佳、不饑、便溏、口中黏膩不爽或口幹不欲飲、苔膩、脈細滑等虛弱症候,基于這些并發症狀,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全國名老中醫鄧運明教授認為,濕熱痹阻型痛風的根本病機在于脾胃健運失司(虛弱),濕熱痹阻為标。
《黃帝内經》記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脾,主運化,負責布化精微水谷而升清。胃,主受納,負責腐熟水谷精微而降濁。
脾胃乃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生則健運,胃降則和中,脾土健運則水谷精微化生為氣血,輸布濡養髒腑器官。
如果平素脾虛,再加上飲食不節,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容易導緻脾胃功能失調,脾胃之升清濁降功能失司,脾胃對水濕運化受阻,水濕為邪内停于體内,流注于關節,郁久化熱,濕熱痹阻經脈骨節,導緻關節紅腫熱痛,關節功能受限,屈伸不利。
脾主四肢,濕熱性趨下,所以痛風多發生于下肢遠端關節,尤其是體溫較低的第一跖趾關節。
另外,痛風患者通常都有長期飲酒、攝入肥甘厚味醇酒等釀濕生熱的食品,而通常發作前還存在暴飲暴食的飲食壞習慣,所以常常在夜間驟然發作于關節,其紅腫熱痛病急,迅速達到症狀疼痛峰值。
點擊加載圖片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就記載:“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水,或立在濕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寒,寒濁凝滞,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陽也”。
所以古今中醫治療濕熱痹阻型痛風,多強調清熱除濕解毒,多認為是患者感受濕熱毒邪,蘊于體内,流滞于關節、筋脈肌肉,所以治療方法通常是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之類的方法,雖然常常可以獲得良效,但長期這樣治療,則有損脾胃正氣,效果就逐漸打折扣。
這都是因為濕熱痹阻型痛風濕熱痹阻為疾病之标,用清熱祛濕解毒固然可以治标;但脾胃虛虛弱為痛風基本病機,如果在清化濕熱同時,不去益氣健脾去顧護脾胃,則頻頻清熱化濕治療就會導緻脾胃進一步虧虛,使痛風發作間期縮短,發作期逐漸延長且疼痛程度加重。
這個時候,如果換個思路,以益氣健脾為主提升脾胃健運之力,同時輔以清化濕熱消除标實之證,則遵循了中醫緻病強調的“審證求因,辨證治療,治病求本”的原則,從而可以使脾未見雲而濕熱自去,痛風慢慢就不會發作了。
那麼,沿着這個思路,全國名老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鄧運明教授具體是如何治療濕熱痹阻型痛風的呢?明天的科普繼續解讀。
總之,我們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再犯,遠離痛風石。
本文參考文獻(文/圖均來自網絡,侵删):2014年第2期《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李華南等文章《鄧運明教授從脾胃論治痛風經驗》。
最想聽什麼疾病的治療,我在2021就分享什麼。總之,你想知道、你一直想知道、你最想知道的而又不好給身邊人講的,都在《北大醫學女博士健康說》!
隻講有用的,你需要的就是我要分享的,每一篇都是實用、新鮮和溫暖,願意把一些平常接觸不到卻又非知不可的,仔細慎重而嚴謹地講給你,才是最難得的。你看到的不僅是一篇人文科普,更是一個嚴謹而負責的态度!參與方法:
下一篇
陰陵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