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夏少農 > 證治經驗 一、氣陰學說在外科的應用

一、氣陰學說在外科的應用

氣血、陰陽乃是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人之元氣,系先天之腎精,後天之胃氣及天地中之大氣三者結合而成。元氣流布于髒腑,則為髒腑之氣而成五髒六腑氣化之功能;流行于肌膚,則為衛氣,有溫養分肉,防禦外邪之作用。人之陰,乃精血、津液之總稱,來源于先天之精及後天水谷之精微,但是主要都藏蟄于腎。漢代仲景之後,金元期間,李東垣謂: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認為勞倦則能傷脾,以緻元氣受損,諸恙叢生,所以創立了“補氣”學說。朱震亨以“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立論,提出滋陰降火的治療觀點。他們對後世影響很大。明代張景嶽則以、熟地相配,制訂兩儀膏,合奏益氣養陰之功。《馮氏錦囊》外科部分,也頗重視益氣養陰之法。但曆代以氣陰二傷作為指導臨床的重要理論者,并不多見。外科疾患,臨床上多以陽證、熱證為多,故易傷陰劫液。陰證及寒痰凝聚成恙者雖也有之,但較之前者,總屬少數。在正氣不足者,醫家多認為陰虛而生内熱、血虛而生風邪、陽虛而成内寒。至于益氣之法,多用于托瘡生肌,在其他方面應用較少;而以益氣養陰之法為主以治療多種外科疾病,更屬少見。

在多年臨床中,本人發現外科疾病屬氣陰二傷者并不少見,運用益氣滋陰方法每多奏效,始信内經所謂“少火生氣,壯火食氣”、“陽生陰長”之說,确具指導意義。外科雖以實熱及陰虛内熱者為多見,但氣虛亦不少見,因熱邪不僅傷陰而且耗氣,同時,陰津之滋長又賴元氣之充裕,且病情遷移日久者,多有氣虛,此即内經所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義。因此,氣陰二傷在外科臨床上甚為常見,在治療上應标本兼顧或以益氣養陰治本為主。下面是本人用氣陰學說指導臨床的一些實踐的體會。

(一)用于海綿狀血管瘤

血管瘤中醫稱為“血瘤”,分動脈和靜脈二類,本病屬于靜脈性血管瘤。《》認為血瘤的病因是:“心主血……火旺迫血沸騰,加以外邪所搏而成。”《外科金鑒》按以上病因訂立了“養血、涼血、抑火、滋陰”的治法。

但臨床上用上法治療血管瘤,常療效欠佳。根據在氣陰學說的理論,可認為:血管瘤的病因是氣陰二虛,血熱夾毒而成。氣虛不能帥血,則血無可依;陰虛則火旺,血熱而迫血妄行,妄行之血上不溢為吐衄,下不滲為便血,而瘀滞于靜脈之中,逐漸靜脈擴張而成血瘤。凡頑固難愈之外證,是為夾毒。故宜益氣養陰為主,涼血化瘀攻毒為佐。

[經驗方藥] 30g 15g 12g 生地12g 紫草9g 丹皮9g 土15g 蜀羊泉30g 木饅頭30g

自1973年來用此法治療33例。結果;血管瘤完全消失,無自覺症狀者2例;血管瘤較原來縮小50%以上,症狀明顯改善者16例;血管瘤縮小20%以上,自覺症狀減輕者10例;血管瘤縮小不到20%或無變化者5例;總有效率84.8%。

[病例] 時×× 女 26歲

右颞部發現血管瘤八個月,頭痛及腫塊脹痛,經上海某醫院診斷為海綿狀血管瘤,因不能手術,轉本科門診。連服上方藥三月餘,血瘤消退全愈。近年來發現上方如加用仙靈脾9g,玄參9g,療效更為顯著。取仙靈脾以促使陽生陰長,用玄參以監制其溫性也。

(二)用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甲亢”症,祖國醫藥文獻中雖無此病名,但多數“甲亢”患者伴有甲狀腺腫大或結節腫塊及消谷善饑、形體消瘦之症,故屬中醫“瘿瘤”及“中消”範圍。一般多用化痰、軟堅、消散瘿瘤之法來治療本病,但往往效果欠佳。我們通過幾年臨床實踐,對全身症狀結合131I吸碘超過正常标準,吸碘率及基礎代謝同時高達+30%以上的56位“甲亢”病員,進行了細緻的辨證

求因,認為乏力、自汗等屬于氣虛;口幹、煩熱、心悸、震顫及善饑等屬陰虛火旺;甲狀腺腫大及腫塊屬痰凝氣滞。可用益氣養陰為主,化痰疏氣為佐的治則。其結果治愈率達32.1%,總有效率達96.4%。

[經驗方藥] 甲亢一方:30g 20g 15g 龜闆12g 首烏12g 生地12g 12g 淮12g 夏枯草30g 制12g 适用于一般甲亢病人。

甲亢二方:30g 15g 淮12g 12g 12g 焦建曲12g 15g 餘糧石30g 夏枯草30g 制12g

适用于甲亢伴大便溏薄的病員,此乃屬脾陽受損,故在一方中減少養陰藥而增加健脾陽藥物。在便溏已止而次數尚多者可在甲亢一方中加20g 炮姜3g 建曲15g治之,待脾陽得健,大便正常後則改用甲亢一方。

[病例] 俞×× 女 32歲

神疲乏力,心悸氣短,消中善饑,口渴煩熱,131I吸碘試驗增高,基礎代謝以+30%以上,某醫院診斷為“甲亢”,曾用他巴唑等治療無效。來曙光醫院中醫外科門診,用甲亢一方治療半年餘,症狀消失,吸碘及基礎代謝正常而恢複工作,随訪八年,未見反複。為了進一步探讨中醫中藥治療“甲亢”的作用原理,本人曾與上海中醫學院生化教研組同志一起進行了研究,認為此病氣陰二虛陰虛火旺之火,又可分心火、肝火、胃火三類;使陰損及陽,脾陽不健而緻大便溏薄,次數增多。這一陰虛之中兼有脾陽受戕的症狀,在生化試驗上找到了依據;在治療其便溏症狀方面,發現炮姜、與香連丸合用有很好的療效。在此期間,我們據此又治療了50例甲亢病員,取得了更好的療效。

(三)用于皮肌炎

本症以皮膚、肌肉炎性酸痛為臨床特征,中醫雖無此病名,但《外科金鑒》及《》均列有“酸痛”門,因此皮膚炎屬于中醫“肌膚酸痛症”的範疇。發病時可伴有全身乏力,皮肌出現多型樣紅斑、結節性紅斑或堅固永久性毛細血管擴張性紅斑,脈象多見細小而微數,舌質紅嫩。按辨證應屬氣陰兩虛,血熱沸騰。在臨床上遇到不少病例,經西藥激素治療,療效不夠理想,而改用益氣養陰佐以涼血清熱治療後好轉。

[經驗方藥]30g 15g 首烏12g 北沙參12g 15g 大生地12g 紫草9g 丹皮9g 蒲公英30g

[病例]陸×× 男 40歲

十年前在上海某醫院皮膚科明确診斷為皮肌炎,一直用激素治療,症狀未能控制。當時面部發紅,肌肉酸痛,認為病人恐難以拖延五年,後因面部浮腫、乏力、兩臂酸痛,轉來我院治療。經檢查:面部顴頰呈黯紅色,雙睑浮腫,近端關節肌肉明顯壓痛,左上臂近肘關節處有表淺黃豆大堅硬之皮下小結節,脈象沉細,舌質淡紅,尿肌酸化驗

386mg/24h。用上方治療二年餘,面部紅色減淡,肌肉酸痛漸減,尿肌酸檢查正常,同時恢複全天工作。

(四)用于亞急性紅斑性狼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一般分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三類,可出現皮膚關節及心、肺、肝、腎、腦等多器官損傷。本節主要論述中醫中藥治療亞急性紅斑性狼瘡的經驗體會。本病特點為面頰部紅斑色如茱萸,亦如蝶狀。巢氏病源“丹候”章中有茱萸丹(亦名赤丹)的記載,稱本丹“發疹大者如連錢,小者如麻豆,肉上粟如雞冠肌理……”,與此病之皮膚斑疹形态、色素相似。本症全身出現神疲乏力,時有低熱,肢節酸楚,脈多細數,舌質常呈紅嫩,辨證求因屬于正氣虛弱,陰分不足。用益氣養陰,佐以涼血退蒸治療本病有較好療效。

[經驗方藥]40g 20g 15g 15g 北沙參12g 12g 地骨皮30g 梗30g 銀9g 大生地12g 草30g 丹皮9g

[病例]全×× 女 35歲

在前三年,面顴部及上下肢出現紅斑,乏力,浮腫,午後潮熱,關節酸痛等症。經上海某醫院皮膚科檢查,找到紅斑性狼瘡細胞,診斷為“亞急性紅斑性狼瘡”。用強的松治療,病情不能穩定,出現心律不齊,尿常規出現蛋白及紅、白細胞,血沉加快,同時發生心悸,腰楚等症狀。用上方治療後低熱有所下降,面部紅斑色素減淡,精神稍振。在一次月經臨行時,突發癫痫摔倒,神志短時期昏迷,以後每逢經行時發作。作者認為癫痫在經行時期發作,恐與沖任有關,故在益氣養陰法中加重補心腎,佐以調沖任等藥物,上方加杜仲15g 金毛20g 青龍齒30g 蒲公英20g 留行子15g 路路通10g等治療二年,目前低熱退去,紅斑消失,癫痫停發,精神振作,已能從事半天輕工作。但血色素偏低,血沉稍快,仍須與益氣養陰為主,繼續治療,以善其後。

(五)用于紫癜

紫癜中醫統稱“斑疹”。一般分二類,一類是血小闆減少引起;一類是非血小闆減少症。本節所要論述介紹的為血小闆減少的紫癜。本症好發于下肢,一般初起多出現于下肢伸側,逐漸延及軀幹。此病因由正氣不足,則血失所帥,陰虛則血熱,血熱妄行,外溢脈外,瘀滞于皮膚之内,故而出現紫斑。治宜益氣養陰為主,佐以涼血,療效較好。

[經驗方藥]30g 20g 大生地12g 12g 紫草9g 丹皮9g 蒲公英20g 12g

[病例]史×× 男 26歲

小腿伸側出現出血性瘀斑,散布于皮膚表面,無不适感覺,但平時牙龈及鼻膜易出血,經某中心醫院檢驗血小闆減少,診斷為血小闆減少性紫癜。用西藥維生素C、維生素K及其他止血藥治療,療效欠佳。曾經輸血,而紫癜隐退,但不久又反複出現,轉來本科,用上方治療二月餘,紫癜逐漸隐退。後囑服八珍丸以鞏固之。對非血小闆減少紫癜症,如病期較長或伴發腹痛,也可用本法加疏氣藥治之,也有療效。

(六)用于口腔扁平苔癬

本病病變以舌部為主,因其口舌生瘡,形如苔癬,故中醫稱為“舌疳”。是一種慢性而頑固的疾病,發病後很難消退。其病因多數認為系陰虛火旺,但如把本症單純認為陰虛火旺,治以養陰清火之法,雖有療效,但常欠理想,以用益氣養陰法治療最妥。

[經驗方藥]金雀根30g 12g 川6g 枸杞子12g 玄參12g 12g 9g 龜闆12g 丹皮9g 土30g 鳳尾草15g 燈芯5g

[病例]金×× 女 27歲

口腔腮内患有白色扁平苔癬,舌質肥大變形,覆蓋白色損害。自1972年起在上海不少醫院口腔科診治無效,病情日益增劇,舌質增大,活動欠利,飲食困難,言語不清,脈細微數,舌質紅嫩。來本科治療,認為病因屬腎水不足,心火旺盛,但病久壯火則可食氣,故在壯水制火藥中宜加用益氣之品。同時病情頑固屬毒,應稍加清熱攻毒之藥。進上方治療十個月餘,口腔及舌部白色漸退,舌胖漸消,言語已清,後分配到飲食業工作。

(七)用于頸動脈瘤

頸動脈瘤屬血管瘤之一,中醫屬“血瘤”範疇。由于本病上通腦部,故手術較難,中藥治愈亦不易。多數認為其病因為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瘀凝脈絡所緻,但用以上治則治療,療效不夠理想。以氣陰學說為指導,結合頑固病屬毒的辨證,用益氣養陰、攻毒之法治療,療效有所提高。

[經驗方藥]30g 15g 枸杞子12g 龜闆12g 15g 北沙參15g 夏枯草30g 制12g 土30g 蜀羊泉30g 土木鼈3g去殼切片

[病例]吳×× 男 35歲

患頸動脈瘤曾在本市某醫院血管專科二度住院行割除手術,不久又反複,囑第三次手術,遭患者拒絕,來本科門診。當時左頸動脈瘤塊大10×12cm,動脈搏動亢進,稍有酸痛,神疲肢軟,時有頭暈,脈細小帶弦,苔薄。用上方治療一年後,腫塊縮小,精神振作。

(八)用于白塞氏綜合征

白塞氏綜合征又稱皮膚粘膜眼睛綜合征。有醫者據《金匮要略》狐惑病之“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等記載,認為應屬中醫狐惑病,但無皮膚症狀之描述。《外科金鑒》描寫“青腿牙疳”之證為:牙龈腮部疳腐、兩腿大小不一之紫黑雲片等,與本病更為相近。本症的特點有皮膚起發皮疹,結節紅斑;口腔、陰部粘膜破潰;眼睛病變,視力模糊等。在診斷上隻要三者有其二,就可診斷。但本病皮膚粘膜眼睛等處病變,可全部出現,也可輪流出現。在治療上,不論中、西醫,均尚無很好的療法。本人按中醫辨證求因認為,病久難愈,其氣必虛;小腿結節紅斑、粘膜潰爛屬陰虛火旺;位在下部為挾濕,故對本症用益氣養陰、清熱理濕法為主治療,有一定療效。

[經驗方藥]30g 15g 首烏10g 北沙參15g 9g 玄參9g 川9g 銀花12g 丹皮9g 土20g

[病例]魏×× 女 37歲

患本病三年,經中、西藥治療三個月來,病情未見減輕,後入本院皮膚科病房。經服上方治療二個月後,小腿結節紅斑消退,口腔粘膜疳瘡收口痛除,入院時陰唇部粘膜潰腐範圍較大,疼痛較劇,後也相繼腐脫新生,瘡口縮小,逐漸收斂,出院門診随訪。

可見氣陰學說在中醫外科臨床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益氣養陰療法對很多中醫外科疾患有良好療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