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夏少農 > 證治經驗 五、其他疑難雜病的經驗治法

五、其他疑難雜病的經驗治法 (一)壯陽法治外科疑難病

壯陽法原是一種用溫補腎陽之品,以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的治療方法。本人經數十年探索,認為此法不僅可治腎陽虛衰之患,在辨證基礎上,與其他治法同用可具調沖任、通氣血,甘溫治大熱之功,而用治真性脂膜炎、腸粘連、肢端皮炎、乳房小葉增生等。經用一般治法無效之外科疑難雜病,以本法治療,常可獲意外之效。

[經驗方藥]仙茅12g 仙靈脾12g 巴戟肉12g 甜苁蓉12g 9g 9g 玄參9g 生30g 靈磁石30g

此方用仙茅、仙靈脾、巴戟、苁蓉四味壯陽藥為主,壯陽調沖任力大。知、柏、玄參三清滋藥為輔,以陰陽共濟,共成調補沖任之功;且可監溫燥之性,以免傷陰之弊。佐以二味重鎮藥以抑壯陽藥溫熱之性上擾,免除頭暈、咽燥等不良反應。為便于應用,名曰“壯陽二、三、四”方,加入原辨證論治方劑中使用。

1.用治真性脂膜炎

[經驗方藥]15g 12g 12g 蒲公英30g 紫草9g 加“壯陽二、三、四”方

[病例]姚×× 女 38歲

遍體起發結節紅斑疼痛,經行失調,反複高熱,經久不退,經華山醫院病理切片,診斷為“真性脂膜炎”。曾用激素及清熱涼血法治療無效,後在原清熱涼血方中加用“二、三、四方”,發熱漸退,結節紅斑相繼消去。

真性脂膜炎與脂膜炎都可見結節紅斑,但真性脂膜炎有反複高熱,經久不退,病理切片可資鑒别。患真性脂膜炎女性患者多有月經不調症狀,此乃沖任不調之表現,而沖、任、督、帶四脈與肝腎經脈相連。高熱紅斑用清熱涼血久久不退,乃王冰所謂“寒之不寒”之象,合其沖任不調,乃引動肝腎之陰火上潛。治氣虛之陰火當用補中益氣法甘溫除熱,治此肝腎之陰火可用壯陽調沖任之法。

2.用治腸粘連

[經驗方藥]玄胡索12g 川楝子12g 9g 9g 6g 12g 丹參12g 12g 12g 加“二、三、四”方

[病例] ××× 女 25歲

因急性闌尾炎在上海某市級醫院手術,後因嚴重腸粘連,疼痛頗劇,前後共經三次手術及服西藥治療,但疼痛不能緩解,來邀會診。查腹部柔軟,痛勢時緩時劇,轉側不安。先投疏肝理氣、和營止痛之劑無效,後在上劑中加用“壯陽二、三、四”方,服藥一周,疼痛顯減,二周出院,後在門診随訪二次,痛止而緩解。

腸粘連乃腹部手術後常見并發症,有時治療頗為棘手,一般因其腹部脹痛而多用理氣和營之法治療,也有用通便攻下者,但不少仍難取效。思痛乃氣血失其調暢所緻,所謂“不通則痛”。《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可知清·葉桂所雲“陽動則運”之義。故用壯陽之法,合以理氣活血之品,以疏通其氣血,較之一般用法更勝一籌。

3.用治肢端皮炎

[經驗方藥]廣西角9g 鮮生地20g 銀花12g 丹皮9g 川9g 生石膏20g 鮮石斛20g 加“二、三、四”方。

[病例]××× 男 1歲

兩手指及面唇部起發膿疱潰爛,高熱,體溫達40℃左右,病已三月,經重用激素及大量維生素E治療,高熱不退,脈來細數,舌起紅刺,症屬氣血兩虧。投以大劑犀角湯合解毒湯,但治療無效,邀予會診,改用上方治療,一周後體溫降至正常,皮損逐漸消退。

此方乃清瘟敗毒飲變化而來,具清熱解毒涼血散血之功,合以“壯陽二、三、四”方,乃因其高熱日久,寒之不寒,屬引動肝腎陰火,立意與治真性脂膜炎相同。

4.用治乳房小葉增生

乳房小葉增生,中醫屬“乳痞”。其症狀為乳房結塊呈不規則形狀,按之表面光滑,可以移動,多數不痛,偶可脹痛,與皮膚不相連着,皮色不變,也不發熱,也不破潰,西醫多取手術方法,中醫可冀内消。

[經驗方藥]仙靈脾9g 甜苁蓉9g 玄參9g 9g 橘葉(各)9g 廣郁金10g 陳香橼20g 6g 12g

[病例]朱×× 女 25歲

二年來左乳外側發現不規則腫塊,每逢行經前則局部脹痛,臂難高舉,經淨之後,脹痛逐漸緩解,但腫塊不能全消,經用上方治療三個月,塊消痛止而愈。

此乃疏肝理氣、和營消腫合部分“壯陽二、三、四”方而成,以調其沖任,因乳房屬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所循,肝經多血少氣,胃經多氣多血,故氣易滞,血易聚,用疏肝和營本系對症之法,但此症多與經期有關,故宜合調理沖任為治。

(二)陰陽寒熱轉化證治驗

《内經》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虛則生内熱,陽虛則生外寒”。此言陰陽偏勝之一般表現,若偏勝太過則可互相轉化,而見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或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之象,緻使病情錯綜複雜。有人認為這種陰陽寒熱轉化的情況,在外科中并不多見。然個人在臨床上感到在外科的某些疾病中,如閉塞症、硬皮病、骨結核等一些疑難雜證中決非少見,此時多屬病之後期,局部出現膿腐、潰破糜爛,在治療上若僅治其陰或單治其陽,療效往往欠佳,而必須陰陽兼顧,寒熱同治,方可奏效。

1.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症

脈管閉塞症大抵可分二類:一類為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一類為閉塞症。後者多見于老年人,由動脈粥樣斑塊的發展所造成。其病多見于腿部,一般先有患處皮膚蒼白和皮溫降低,病人常有形寒怕冷的全身症狀,久之則局部膚色青紫,進而轉為黑腐,下肢疼痛難忍,行動不利。中醫辨證乃屬老年氣陽虛衰,陽虛生寒,寒盛瘀阻,日久則陽損及陰,陰虛火旺,寒極生熱,熱盛則肉腐成膿,損筋壞骨。治療應益氣和陽,養陰清熱,和營活血,以陰陽兼顧,寒熱并用。

[經驗方藥]生15g 15g 鹿角霜12g 淮12g 大生地12g 全12g 9g 9g 葉9g 單9g 粉丹皮9g 銀花12g

[病例]郭×× 男 75歲

二年前兩小腿怕冷,皮色初蒼白,繼而紫滞,行動過多則有隐痛,後左足痛勢增劇,初以為凍瘡,故未治療,天氣轉暖則諸證減輕。近年疼痛劇增,左足第四趾背部潰破疼痛日夜不止,難以行動,潰瘍大2.5×2cm,苔薄膩,質微紅,脈細小。請中山醫院血管外科會診檢查,并作超聲波血管搏動測驗:左足背動脈搏動完全消失,診斷為“閉塞症”。經用上方連服二月餘,潰瘍腐脫新生,完全愈合,足冷轉溫,足背動脈恢複輕微搏動,繼續服藥三個月,已能行動自如。

2.硬皮病

本病以皮膚闆硬為特點,形态有滴狀、片狀、節狀及彌漫型等多種,病情分為三期:初期為浮腫期,中期為硬化期,後期為萎縮期。祖國醫學有“皮痹”病,載有“皮膚頑厚,肌肉酸痛,寒搏皮膚則皮膚急”等症狀,與此病相似,認為系寒凝為患,需用溫通法,但見局部潰破糜爛者臨床用之,療效并不顯着,改用陰陽兼顧,寒熱并用,時可獲效。

[經驗方藥]補骨脂15g 仙靈脾15g 30g 15g 首烏15g 天花粉15g 廣西角粉2g(另吞) 丹皮9g 12g 12g 20g

[病例]華×× 女 35歲

患彌漫性硬皮病,經西藥治療,療效不顯,改服中藥。開始因神疲形寒,皮膚闆硬,肌肉關節酸痛,認為系氣陽不足,寒凝瘀阻,治予溫陽散寒、益氣活血法,治療一年餘,皮膚闆硬逐漸轉軟,肌肉漸豐,但後右踝部潰破糜爛疼痛,久不愈合,後經反複辨證,始感此病初起雖為陽虛寒凝瘀阻,但久則陽損及陰,寒化為熱,故單用溫陽行瘀或清熱解毒均不合拍,應改用上法治療,服藥一段時間後,潰腐漸去,瘡口漸斂,取得較好效果。

3.骨結核

中醫稱“骨痨”,又稱“穿骨流痰”,是一種較難治愈的疾病。初起常無特殊不适,局部皮色不變,久之或可出現酸痛。如生于腿部,可有行動乏力,故常被患者忽視,在偶一不慎而跌撲之後,則突然疼痛,腫勢明顯。此因該病病竈在深部,當骨質破壞,疾病透及皮肉時,方出現腫勢,實則内已化膿。辨證上,初起屬陽虛寒痰凝阻,治以陽和湯為主,可有療效。待潰膿之後,則已陽損及陰,寒已化熱,治則當予轉變,除減少和陽散寒之藥外,必須加用養陰佐以清熱之品。

[經驗方藥]早期:鹿角霜15g 補骨脂15g 骨碎補12g 大熟地15g 麻黃1.5g 白12g 炮姜3g 15g 杜仲12g 川續斷12g

後期:鹿角霜12g 生地12g 熟地12g 補骨脂12g 骨碎補12g 象牙屑12g 首烏12g 12g 杜仲15g 北沙參15g 生30g 白12g 蒲公英20g 丹皮9g

以上三種疾病,初起都是陽虛而寒盛,久之則陽損及陰,陰虛生火,寒化為熱,此與一般内科之陰陽兩虛,虛火上浮不同,其所化之熱可使病處肉腐化膿,損筋壞骨,乃外科之一特點,故《》對此點,在内經病機十九條之基礎上有所發展,提出“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說,其義不僅限于瘡瘍之初起,更主要在闡明雖陽虛寒盛之證,到後期也可有火化之變,乃不可不知也。

(三)通補督脈法治脊椎肥大

脊椎肥大症是臨床一種常見病,其症狀因發病部位不同而異。發于頸椎則頸部活動不利,進而手臂麻木或見眩暈,發于腰椎則腰背酸痛,牽掣下肢而妨于行動,此病在中醫可屬于“痹症”、“腰痛”範疇,《》曰:“督脈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裡。”可見脊椎乃督循行之部,而“督脈督一身之陽”, “督為陽脈之海”,元陽不足則風寒濕邪易于侵襲,以緻營血澀而不行而成此病,所謂“痹者閉也”。治療上宜用通暢督脈之法,雖不能使肥大之脊椎複常,但卻可能使症狀消失。

[經驗方藥]鹿角霜12g 杜仲12g 川續斷12g 20g 補骨脂12g 20g 淮12g 15g 12g 9g 9g 威靈仙15g

[病例]黃×× 女 47歲

二年前曾行甲狀腺腺瘤手術,後覺頸項部牽掣不舒,兩手麻木,初以為術後粘連所緻,治療數月無效,經X攝片,發現第4、5、6頸椎增生肥大,椎體高突,局部壓痛,右手麻木,用上法治療二月,症狀消失。

清·葉桂立通補法,治奇經空虛之腰髀酸痛,常用鹿角、甘枸杞、炒黑小茴香等為主藥,師其意,增入益氣和營、祛風通絡、強筋健骨之品,多數患者在服藥三至六月内,症狀可冀好轉或消除。

(四)引血歸經法治血腫

引血歸經是家傳治療“血腫”的治法,适應于外傷皮肉,特别傷在頭部引起皮下血管破裂,血液外溢的血腫,家傳稱為“血湧”。對本病中、西醫治療多用抽血壓迫法,但難以很快消退,家傳之内服引血歸經結合外敷,療效較好。

[經驗方藥]内服:30g 丹皮12g 12g 12g 12g 青蔥管二根

外敷:金黃散 醋調

[病例]呂×× 女 30歲

因鐵闆撞及頭頂,頭部突起腫塊,按之綿軟,邊緣可觸及頭骨,局部有脹痛感,經中、西藥治療半年,血腫未消,由外地來滬治療。經用家傳治法内服、外敷,三周血腫消退,愉快返鄉。

方以益氣使氣能帥血而不外溢;丹皮涼血,使血緩行;歸芍和營理血,使營血正常運行;主要借青蔥管辛溫透發之力,引血歸經,使溢血歸絡。金黃散為外科之常用藥,有清熱消腫、活血散瘀之功,借醋調敷,不僅能助藥力之透入,且具酸以收斂,斂極散之力。家傳治法,曆代相襲,愈人頗多。

(五)分型施治法治乳岩

乳岩以其乳部腫塊高低不平,堅硬如石,推之不移,形如岩石而名之,因此病難消難愈,每多危及生命,故《》稱之為四大絕症之一。乳岩之發病多由内傷七情,憂郁過度引起,而乳頭又屬足厥陰肝經循行之所,故與肝郁氣滞有關,又因其病常與月經、生育有一定聯系,且頑固難愈,故辨證上又可屬沖任失調或屬“毒”。以其症狀之不同,臨床上可分為四型:

1.肝郁氣滞型

凡發病有寡居、分居、離婚、年輕傷偶、晚年失子以及精神刺激者屬本型。

[經驗方藥]制12g 6g 橘葉6g 八月劄9g 6g 12g 陳香橼15g

2.沖任失調型

凡患者兼有不育症或多産或臨經前乳脹痛,或發病在更年期者稱本型。

[經驗方藥]

①溫性:仙茅12g 仙靈脾12g 苁蓉12g 巴戟肉12g

②涼性:蒲公英30g 留行子15g 絲瓜絡12g 路路通12g

③平性:15g 12g 熟地12g 川芎9g

臨床上根據不同表現,選用第一、三組或第二、三組,但溫性與涼性很少合用。

3.惡毒蘊結型 凡發病與以上兩型無明顯關系者就稱本型。

[經驗方藥]

①6g 露蜂房12g 蛇衣5g 2條 土木鼈(去殼切片)3g 外科丸

②鹿銜草20g 鳳尾草20g 白毛藤30g 劉寄奴15g 鐵樹葉30g

以上二組藥合用。

4.混合型 兼見肝郁氣滞及沖任失調二型的症狀,治療上也綜合二型的藥物同用。

臨床上使用疏肝理氣藥應按不同的發病部位來選用。一般治頸、脅、乳部宜用、橘葉、、枸橘李、路路通等;用于小腹及睾丸部宜用延胡索、川楝子、烏藥、荔枝核、茴香等。

攻毒藥可分二類。一類為以毒攻毒藥,如治惡毒蘊結型的第一組藥;一類為清熱攻毒藥,如此型的第二組藥。

調沖任的藥物,可分為三類。一類為壯陽藥,如治沖任不調型的第一組藥或“壯陽二、三、四”方;一類為清熱通乳絡藥物,如此型第二組藥,此組藥物也可用于亞急性紅斑狼瘡;一類為和營理血藥,如此型第三組藥,即以四物湯為代表。

根據33例病人的臨床觀察,乳岩早期以疏肝、調沖任法療效較快,晚期以疏肝攻毒法療效較好,其中顯效者3例,進步12例,穩定15例,惡化3例,總有效率45.5%。

(六)養陰攻毒法治腮腺混合瘤

腮腺混合瘤是一種由粘液性組織及骨組織等多種組織混合而成的腫瘤。初起多屬良性,但也有部分病例可轉變成惡性,本病西醫多需手術治療,缺點是少數病例腫瘤組織摘除不淨,仍可複起。此病辨證屬慢性陰證,系陰分不足。局部皮色不變屬痰凝;病久頑固難愈屬毒;且用養陰化痰攻毒法。日久正氣必虛,應稍加益氣之品。

[經驗方藥]20g 20g 玄參9g 夏枯草20g 白12g 30g 制12g 土20g 龍葵15g 蜀羊泉20g 土木鼈(去殼切片)3g

[病例]吳×× 女 51歲

左腮起發腫塊後二年,曾經某大醫院手術,切片診斷為“腮腺混合瘤”。四年後腫塊又起,囑再手術,患者拒絕,要求服用中藥,行非手術治療,當時發現左腮有腫塊四枚,大小不一,質介于木石之間,牙關開合欠利。用上方治療二月,腫塊縮小70%以上,牙關開合自如。

曾用此法在臨床上治療不少病例,一般服藥二至三月後,症狀多可較明顯減輕,腫塊不久能逐漸縮小甚至消散。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