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降丹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傳統外用藥方。《醫宗金鑒》中記載的處方成分為:水銀30克、硝石45克、皂礬45克、硼砂15克、食鹽45克、雄黃60克、朱砂6克。其功用與主治為:具有拔毒消腫之功效,用于癰疽發背、療毒等症,初起未化膿者及已成膿未潰者。外用,每次用0.09-0.15克,撤于瘡頭上,或用較硬的米飯合藥搓條入瘡孔内。筆者在臨床應用白降丹多年,将其治療作用擴大到多種内科及皮膚科疾病均取得了較好效果。
風濕性坐骨神經痛:可采用白降丹發泡療法治療。沿坐骨神經線各個明顯的痛點上放白降丹,再用1塊傷濕止痛膏貼蓋在藥物及周圍的皮膚上。兩天後撕去傷濕止痛膏,将敷藥後所起的小泡挑破,使泡内滲出液流出,再塗抗菌素軟膏,敷料包紮,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直至傷口愈合。有固定痛點者效果較好,呈遊走性者效果不顯。
神經性皮炎:患處常規消毒,然後将消毒好的刀片用消毒棉球包纏,露出刀尖0.2-0.4厘米用右手捏住纏刀片的棉球,快速輕輕劃破皮膚,撤少許白降丹藥粉于劃破的皮膚表面,不包紮。如有少量出血,待血液凝固後(約1-2分鐘)可以活動。每周劃點1-2次。
感染性肉芽腫:取膠布1塊,按肉芽腫病竈大小剪一孔套上,以保護周圍正常皮膚。然後,用棉球稍微以生理鹽水浸潤後,輕輕撒上薄薄一層白降丹粉末,蓋敷于瘤體上,周圍再用少量消毒棉球墊壓,外用膠布固定。候2-3小時取下,可見瘤體呈灰黑色,自行脫落或用剪刀剪去壞死組織,較大者可分2-3次腐蝕及修剪,同時注意修剪周圍“缸口”狀皮膚。消除病竈後,用2%生理鹽水濕敷至愈合。
皮膚癌:将白降丹适量直接撒于腫瘤局部,用市售黑膏藥密封,3-5天更換1次。另外,還可将白降丹附着于紙撚上,結紮腫瘤基底部,再用膏藥密封。待腫瘤脫落或消失後,創面肉芽新鮮、活檢病理切片陰性者,可用生肌散收口。
陰囊:取白降丹0.5克與少量米飯調勻,捏成綠豆之小粒,置于三陰交穴(雙側),外貼太乙膏。3天後揭去外敷藥,用棉棒拭去分泌物,撒少量紅升丹,仍貼太乙膏,每天換敷太乙膏1次。(邝玉玺)
白降丹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傳統外用藥方。《醫宗金鑒》中記載的處方成分為:水銀30克、硝石45克、皂礬45克、硼砂15克、食鹽45克、雄黃60克、朱砂6克。其功用與主治為:具有拔毒消腫之功效,用于癰疽發背、療毒等症,初起未化膿者及已成膿未潰者。外用,每次用0.09-0.15克,撤于瘡頭上,或用較硬的米飯合藥搓條入瘡孔内。筆者在臨床應用白降丹多年,将其治療作用擴大到多種内科及皮膚科疾病均取得了較好效果。
上一篇
秘制熏療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