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太沖、太溪穴臨床應用經驗舉隅

太沖穴為肝經原穴、輸穴;太溪穴為腎經原穴、輸穴。二穴皆系特定穴中的五輸穴與原穴。筆者在臨床上常以二穴為主,治療多種疾病,收效滿意,現總結于下:

1 頭痛

應某,女,56歲,頭脹頭痛近10年,加重一年餘。頭痛以兩額及巅頂為甚,伴口幹目澀。舌紅苔薄,脈弦細數。此為肝腎陰虧,肝陽上亢所緻。治拟滋陰補腎,平肝熄風。

處方:補太溪、瀉太沖、百會、太陽,得氣後留針20分鐘。隔日一次,治療三次後頭痛減輕。繼治七次頭痛消失。二月後随訪未複發。

按:《石室秘錄》雲:“肝為木髒,木生于水,其源從癸”,水能涵木,母實則子壯;水虧木旺,木火偏亢則見頭痛頭脹諸症。法為“虛則補其母,”故針補腎之原穴太溪以滋腎水涵肝木。始可以從根本上治愈疾病。“實則瀉其子”。瀉太沖以清瀉肝火。百會為百脈之所會,太陽為經外奇穴,瀉之能平肝熄風止頭痛。标本兼治故收效滿意。

2 不寐

陳某,女,51歲,就診主訴:不寐兩月餘。患者因疲勞過度而緻精神疲乏。煩燥,神志恍惚而徹夜不眠,有時隻能假寐片刻,并伴頭暈而重,耳若蟬鳴,舌質紅,少津,脈弦細。此系心肝火亢,治拟滋陰瀉火,甯心安神。

處方:補太溪、三陰交,瀉太沖或風池,太陽、神門。得氣後留針30分鐘,隔日一次,治療一療程後症狀好轉。三療程後症狀消失,睡眠正常。

按:“腎水不足、肝木失養,肝體陰而用陽,肝陽上亢上擾心神。”法當:肝腎同治。取腎經原穴太溪用補法,肝經原穴太沖用瀉法,一補一瀉滋陰瀉火。取風池穴有調整少陽樞機作用。取心經原穴神門配三陰交能平心安神,諸穴合用共奏滋陰瀉火,平心安神之效。

3 眩暈

夏某,男,60歲。主訴:頭暈三天,患者平素有高血壓病史。三天前開始頭暈目眩,自感走路時上重下輕,頭重足浮,步履不穩,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失眠多夢、口咽幹燥,面色萎黃,唇色淡。苔質淡紅,舌體胖嫩,舌苔黃膩,脈弦細。證屬:肝腎陰虛,虛陰上越,治拟育陰潛陽。

處方:太溪、太沖、三陰交。針法:補太溪、三陰交;瀉太沖。治療三天後諸恙悉減,經兩周治療而愈。

按:本例系肝腎陰虛,肝陽偏亢,以治虛為主,上病而下取之,瀉太沖以平肝潛陽。補太溪即可滋腎陰涵養肝木,亦可強腰膝。補足三陰經交會穴三陰交,可助太溪育陰潛陽。

4 閉經

龔某,女,21歲,未婚,主訴:閉經近三月。患者19歲初潮,平素月經40餘天一行,經色淡紫,量少,伴腰酸膝軟,頭昏耳鳴,小腹作痛,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證屬:精血不足,沖任失養。治拟補益肝腎,溫養沖任。

處方:太溪、太沖,關元,肝俞、腎俞、三陰交。關元、肝俞、腎俞補法,關元加溫和灸;三陰交、太溪、太沖平補平瀉。隔日治療一次,七次為一療程,針刺三次後月經來潮,量少色淡。繼治療兩個月後腰酸頭暈諸症減,月經按期而行,經色轉為正常。

按: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肝藏血為血之所聚,肝腎之氣旺盛則精血自充。遵循“肝腎同源”理論取二經原穴太溪、太沖,配俞穴肝俞、腎俞以滋補肝腎而生精血。針加灸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關元以補下焦真元而助精血生化;取肝脾腎之會穴三陰交調肝理沖任。諸穴配合化生精血,溫養沖任而閉經得愈。

·

· 版權聲明: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