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方:三制《麻附當歸四逆湯.散》
《奇效良方》當歸四逆湯【處方】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二錢半;通草、甘草,各一錢半。【功能與主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用法與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唐三制常用劑量:當歸12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細辛5克、炙甘草5克、通草8克、紅棗4枚。
适應情況:血虛受寒,症見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沉細或脈細欲絕者。分析:平時血虛,外感寒邪,導緻氣血被寒邪阻滞,流行不暢。
三制《麻附當歸四逆湯及散》
即:四逆散合當歸四逆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微信醫案實錄:女 廣西河池人,36歲。初診日期:2018年3月19日自述腰腿疼痛1年餘)。
1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漸出現腰腿疼痛,受寒及勞累後加重,因疼痛未能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未予重視。近日患者漸出現腰腿疼痛加重,平時休息時亦疼痛,于是經人介紹前來診治。刻下症見:腰痛,雙下肢疼痛,時左時右,并有竄痛,口中和,平素手腳涼、惡寒,納可,二便調,舌淡紅,苔白,雙側脈沉細無力。
患者腰腿疼痛、惡寒、舌淡紅、苔白、脈沉細,考慮為少陰病,又患者四逆(手腳涼),故用當歸四逆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治療少陰病;患者苔白考慮裡有寒濕,亦阻滞氣機,會加重四逆,同時患者時有雙下肢竄痛,故氣滞證确鑿,故上方合用四逆散以理氣化濕。因患者腰痛疼痛明顯,加一味雞血藤,養血活血、通絡止痛,替代大棗。(後改成散鞏固仍用大棗)
綜合辨證為:少陰病,處方:生麻黃8,附子10,細辛6,當歸15,白芍20,桂枝10,通草10,柴胡15,(赤芍15),枳實10,炙甘草10,雞血藤30。7劑,水煎服。
結果:患者服完3劑後,患者來電說腰腿疼痛較前已明顯好轉,囑其繼續服完4劑後,腰腿疼痛大減,雙下肢竄痛消失,手腳漸溫,乏力較前好轉。雙側沉細無力脈漸有力。叮囑繼服四逆散合當歸四逆湯加減7劑善後,後天來取。(2020年拟方名為【三制《麻附當歸四逆湯及散》)
二、當歸四逆湯加減适應哪些情況?
1、血虛頭痛:平時有貧血,但是四肢冰涼。血虛受寒,肝經有寒導緻頭頂頭痛。
2、痛經:月經經常錯後,有血塊,顔色暗黑。說明血虛有寒。
當歸四逆湯加元胡12克、肉桂5克。
3、四肢麻木:四肢冰涼,經常麻木。
當歸四逆湯加黃芪15克、生姜15克。
4、手遇冷水發白發痛,有時變紫:血虛循環不暢導緻末梢血管痙攣和供血不足。當歸四逆湯加黃芪30克、雞血藤20克,服用15付即可。
5、性冷淡:手腳冰涼而性欲低下者。(男女不孕)
當歸四逆湯加制附子10克、白術10克、幹姜10克、仙靈脾20克,配合金匮腎氣丸、五子衍宗丸。
6、睾丸墜脹抽痛、腹痛:經常手腳冰涼、小腹抽痛。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6克、 生姜12克。三付即可。
7、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腳趾或者手指麻木,冷痛或者紅紫。當歸四逆湯加黃芪20克,通經活血。5-10付即可。
8、頭痛時幹嘔,吐清水: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6克、生姜15克。
9、肩周炎:當歸四逆湯加雞血藤20克、葛根30克。
10、肥大性脊椎炎:當歸四逆湯加狗脊30克、伸筋草10克、杜仲15克、懷牛膝15克。
11、陽痿:特點是容易手腳冰涼。當歸四逆湯加附子10克、仙靈脾20克、肉苁蓉30克、山萸肉60克、五味子8克、丹參15克。配合金匮腎氣丸、五子衍宗丸。
當歸四逆湯由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等熬制而成,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常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為君藥。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藥。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三方均是在桂枝湯基礎上演化而來。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入裡,陽氣内郁而不達四末所緻,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症;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内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緻,故其厥逆嚴重,冷過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症;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脈,血行不暢所緻,因其寒邪在經不在髒,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并兼見肢體疼痛等症。歌訣:
當歸四逆芍桂枝,細辛甘棗通草施,
血虛寒厥四末冷,溫經通脈最相宜。
臨床應用
現代常化裁運用于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小兒睾丸鞘膜積液、偏頭痛、新生兒硬腫症等屬于血虛,陽氣不足,寒侵經脈所緻者。具體有以下應用:
1.虛人感冒 用本方加減:當歸、白芍、桂枝、細辛、木通、防風、紫菀、生姜、大棗、甘草。日1劑水煎服。治療虛人感冒42例,結果:全部治愈。
2.老年慢性頭痛 用本方加減:當歸9g,桂枝9g,赤芍9g,細辛3-6g,甘草6g,通草6g,大棗1枚。氣血虧虛者加黃芪、川芎、生地、白術;肝腎陰虛如以肝陽偏亢為主者則加天麻、鈎藤、白蒺藜、蔓荊子;若以腎陰虛為主者則加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痰濕郁甚者加半夏、天麻、白術、茯苓;氣滞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川芎、莪術;疼痛甚者加蜈蚣、地龍、全蠍。日1劑水煎服。治療老年慢性頭痛76例,其中男28例,女48例;年齡最低60歲,最高83歲,平均65歲;病程8年以上15例,5年以上28例,2年以上18例,6個月以上15例。結果:基本治愈24例,顯效29例,有效1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0.8%。
3.肩周炎 用本方去通草、大棗,加葛根30g,鮮姜3片。日1劑水煎服。同時配用十香暖臍膏(附子、幹姜、吳萸、丁香、肉桂等),松香散(松香、姜黃各10g,冰片3g)外貼痛處。治療肩周炎33例,結果:痊愈17例,顯效6例,有效10例)。又用本方加減:當歸、桂枝、白芍、細辛、通草、雞血藤、甘草、大棗。日1劑水煎服,12劑為1療程,一般服l-3個療程。治療肩關節周圍炎32例,男24例,女8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年。結果:痊愈30例(無疼痛,功能恢複正常),有效1例(疼痛輕微,功能恢複稍差),無效1例。
4.肥大性脊椎炎 用本方加狗脊、伸筋草、杜仲、牛膝。日1劑水煎服。治療肥大性脊椎炎24例。臨床上除局部症狀外,常見冷痛、活動受限等“寒痹”征象。結果: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1例。
5.坐骨神經痛 用本方加減:白芍15~30g,當歸、桂枝、乳香、沒藥、制川烏各10~15g,威靈仙10~15g,細辛3~5g,甘草5~10g。日1劑水煎服。随證加減。并用小活絡丹,每次5丸,日2次服。治療坐骨神經痛62例。結果:痊愈55例,基本痊愈3例,顯效3例,無效1例。又用本方去通草,加牛膝15g,威靈仙、雞血藤各30g,制川草烏、乳香、沒藥各10g,痛劇者酌加田三七末(沖服)6g。治療坐骨神經痛20例。結果:痊愈18例,好轉2例。
6.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用本方加地龍、牛膝、丹參、制乳沒、桃仁、紅花等。日1劑水煎服。每治療寒瘀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33例。結果:臨床治愈22例,好轉10例,無效1例。又用本方去細辛、甘草,加川椒、丹參、益母草、王不留行、川郁金、公英、銀花、元參、川附子、鹿角膠、雞血藤、潞黨參、黃芪、川牛膝。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10例。結果:痊愈9例,1例中途停藥,情況不、明。又用本方去大棗,加川牛膝10g,丹參15g,赤芍12g,生黃芪12-30g為基本方,随證加減,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15例。結果:治愈13例,顯着好轉1例,進步1例。
7.凍瘡 用本方加減:當歸20g,桂枝15g,芍藥20g,細辛5g,炙甘草5g,木通10g,生姜10g,大棗5枚。諸藥加水500ml,煮沸(文火)後5分鐘離火,用蒸氣熏凍瘡部位,待藥液降至适當溫度,将凍傷部位浸入帶入藥渣的藥液内浸泡15-20分鐘,日2次,1劑藥可連續用4次。治療Ⅰ度-Ⅱ度手足凍瘡的學齡兒童100餘例。結果:經2-4次熏洗症狀明顯減輕,6-8次後,患處腫消,痛止,色退而愈,無不效者。
8.黴菌性腸炎 用本方加薤白為基本方,熱毒盛者加黃連、黃柏、銀花;氣滞者加槟榔、枳殼;陰虛者加生地、麥冬、玄參;食積者加山楂、雞内金。治療黴菌性腸炎21例,結果:痊愈19例,無效2例。
《當歸四逆湯》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方義:本方多由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所緻,治療以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為主。素體血虛而又經脈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末端,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此手足厥寒隻是指掌至腕、踝不溫,與四肢厥逆有别。本方以桂枝湯去生姜,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為君藥。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藥。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佐藥。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大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藥。
配伍特點:溫陽與散寒并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而不燥,補而不滞。
本方用于血虛寒厥證,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加川斷、牛膝、雞血藤、木瓜等以活血祛瘀;若兼有水飲嘔逆者,加吳茱萸、生姜;若婦女經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可加烏藥、茴香、良姜、香附等以理氣止痛。
方劑比較《傷寒論》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劑有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藥卻大不相同。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入裡,陽氣内郁而不達四末所緻,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症;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内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緻,故其厥逆嚴重,冷過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症;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脈,血行不暢所緻,因其寒邪在經不在髒,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并兼見肢體疼痛等症。因此,三方用藥、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揚俊所言:“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裡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溫熱暑疫全書》)
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三方均是在桂枝湯基礎上演化而來。其中當歸四逆湯主治血虛受寒,寒凝經脈的手足道冷及疼痛證;若在當歸四逆湯證基礎上兼見嘔吐腹痛者,乃寒邪在胃,宜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素體虛弱,微受風邪,邪滞血脈,凝澀不通緻肌膚麻木不仁之血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傷寒論》功用:養血通絡,散寒降逆
主治:素體血虛,内有久寒
【組成】當歸45克、芍藥45克、甘草30克(炙)、通草30克、桂枝45克(去皮)、細辛25克、生姜125克(切)、吳茱萸140克、大棗25枚(擘)
【用法】以水1200毫升,清酒12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分五次溫服。主治:素體血虛,内有久寒,又複外受寒邪,手足厥逆,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兼見頭頂痛,幹嘔、吐涎者。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劉渡舟
【藥物組成】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 通草二兩 桂枝(去皮)三兩 細辛三兩 生姜(切)半斤 吳茱萸二升 大棗(擘)二十五枚【煎服法】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
【适應證】當歸四逆湯證,兼見厥陰肝經受寒的腹痛、嘔吐等證。
【方義】當歸四逆湯治血虛寒凝,溫經通脈;再加吳萸、生姜辛苦而降,溫中散寒,以暖肝胃,降逆止嘔,而治小腹疼痛。【選注】尤在泾:“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必加吳茱萸、生姜之辛以散之,而尤藉清酒之濡經浃脈,以散其久伏之寒也。'
【按語】内有久寒,是說内有陳寒積冷,不隻是在經,而已深入于髒,故有胃脘冷痛、嘔吐之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溫經以散髒寒。此方不用幹姜、附子者,因陰血虛微,剛藥恐反劫陰故也。【方歌】
當歸四逆加萸姜,清酒烹來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陰是,藥分五次緩服康。
【醫案選錄】
1*白某,女,36歲。經期參加勞動,汗出衣濕,入廁小解時,風吹下體,頓覺不适,返家後而少腹拘急疼痛難忍。切其脈弦細,視其舌則淡。辨為血虛受寒,邪客肝經之證。
為疏:當歸12克,白芍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細辛6克,大棗15枚。服三劑而腹痛愈。
2*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
李某,女性,36歲,初診自述…。産後患左偏頭痛3年,時心下痛,左側肢體酸脹,口幹不思飲,有時惡心吐清水,舌苔白潤,脈弦細。
脈弦細,外寒内飲。左側肢體酸脹,表不解飲停,血不營肌。口幹不思飲,裡寒。舌苔白潤,裡寒。頭痛,心下痛,外寒裡飲吳茱萸證。有時惡心吐清水,裡飲上逆,生姜證。
分析:證屬外邪内飲,血虛裡寒,治以溫中化飲、養血和榮固衛,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處方:
當歸10g,桂枝10g,芍藥10g,生姜15g炙甘草6g,細辛10g,通草6g,大棗6枚,吳茱萸10g
結果:上藥服4劑,頭痛明顯減輕,心下痛未作,左側肢體酸脹亦減。上方增吳茱萸爲12g繼服7劑,已自感無不适。
3*吳茱萸生姜湯治婦人縮陰
劉婦,年四旬餘。體索虛弱,某日農作過勞,傍晚歸途遇雨,衣履盡濕,歸僅更衣,不甚介意。晚間又經房事,風雨之夜,寒氣砭骨,夜半時起如廁,未久睡感寒甚,數被不溫,少腹拘急絞痛,次第加劇,待至天将明時,陰戶遞現緊縮,自覺向腹中牽引,冷汗陣出,手足厥冷,頭暈神困,不能起立,服藥鮮效。其夫來迎治,脈象微細,舌潤不渴,乃一陰寒證也。其夫且曰:“内子陰戶收縮,成一杯大空洞形,時流清液,令人見而生畏。”吾曰:“病雖奇,治尚易,近村魏婦病與相似,曾一方即愈,毋用驚懼。”仍書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囑1日服完2大劑,并用艾灸氣海、關元10餘炷,又錫壺盛開水時熨臍下。次日往視,已笑逐顔開,操作廚下,唯身覺略倦而已。
點評:以上兩例,皆因感受寒濕發病,直中三陰。陰戶屬于厥陰 ,方選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且日進二三大劑,辨治準确,效若桴鼓。
4* 下肢淺靜脈曲張
男,老年。下肢淺靜脈造影示下肢淺靜脈曲張,病程10餘年。下肢靜脈呈蚯蚓狀蜿蜒迂曲,間有靜脈球狀結節,下肢别脹酸痛,小腿水腫,行動後加劇,左側下肢尤重,小腿内側色素沉着,潰瘍經久不愈。脈沉細,下肢冷,對此,予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患者謂已經服用過這個方劑。問其藥物劑量情況,回答前方每味藥用量10克,日服一次。方劑雖同而劑量不同,病重藥輕,所以無效。于是徑用已疏好的處方,囑日服3次,服7日,下肢脹痛、小腿水腫消失,20日後下肢靜脈曲張消失,潰瘍愈合。下肢溫度正常,脈搏如常人。下肢靜脈造影顯示痊愈。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30芍藥30細辛30炙甘草20木通20桂枝20生姜50吳茱萸20大棗25枚
用水2500ml,煎取800ml,分5次溫服。典型症狀:手足冷,脈細欲絕。
5*男不育之隐睾證
男,30歲初診日期:患者身高1.70 m,體重120 kg,體态豐腴,行走氣喘,因2年前騎摩托車長期送貨趕路,屢受風寒侵襲,漸至睾丸攣縮上提入腹腔,隻剩空囊,時常腹痛,洩瀉。曾服前列康,附子理中丸,木香順氣丸,金匮腎氣丸,沉香散等藥罔效,診見:肚腹肥大,腰帶系于恥骨聯合上端,行動不便,伴氣喘籲籲,****短小,包皮過長,睾丸隐入腹腔,隻剩空囊,訴結婚五年未曾受孕,妻子行婦科檢查一切正常,精液檢查成活率30%,死精率70%,液化時間l h,同房時間短,性欲低下。證屬風寒侵襲,日久累及肝經,陰筋痙攣,使陰縮睾提入腹,腹腔溫度高,不适于生精養精。治宜溫經散寒,通陽降睾。方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加減:當歸12 g,肉桂9 g,白芍9 g,細辛1.5 g,甘草5 g,通草10 g,生姜15 g,沉香10 g,旋覆花10 g,金鈴子10 g,淫羊藿l0 g。5劑腹痛停,睾丸降于陰囊,10劑後即能同房15 min,服30劑後,諸證皆消,半年後其妻有孕,産下一子,一切正常。
按:足厥陰肝經屬于肝,絡于膽,繞外陰,凡屬肝經循環部位由陰寒凝結之氣滞血瘀而出現的病證,均可拟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蕩加減以溫通,本例病證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溫經散寒,沉香、旋複花通陽降睾,金鈴子祛寒止痛,淫羊藿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諸藥合奏溫陽散寒,通陽降睾之功。睾囊中精自生,故能産孕。
6*三制《當歸四逆吳萸阿膠附子散》源于畢克吳萸當歸四逆湯加附子的臨床運用,唐三制臨床制成散劑,療效亦佳!僅供同道參考:吳茱萸30克,當歸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細辛30克,炙甘草20克,木通20克,生姜30克,附子1-2枚 阿膠30克,大棗25枚。(龜闆膠,鹿角膠,枸杞,人參各15)黃酒1斤左右浸泡一周到吸淨酒,然後陰幹再研細粉,每次服5~10克,每日2~3次。
湯劑則酒水各半,煎至1斤2兩左右,每日一劑分三次服)按:在臨床上此方可用于多種寒性病證,中醫講異病同治隻要是病機相同不論它表現如何都可用同一種方法治療。故此方可用于因為寒或陽虛而導緻的氣血不暢的各種病證;如婦科的月經病(月經後期、前期、前後不定期、痛經、月經量少或多、月經不暢或淋漓不盡等)、白帶證、不孕、痹證、皮膚病等等。從上可以也可看出吳芋當歸四逆湯是在當歸四逆湯的基礎上發展來的。久寒者予吳芋當歸四逆湯,久寒必傷腎損及腎陽而不僅是在肝陽,故我覺得對于久寒的病人用吳芋當歸四逆湯療效不會很好,因為吳芋溫肝效果好而久寒必傷腎陽,用母虛補子的方法母還是虛,母病及子應該是補母育子這才是治病求本。而我認為醫學就是以治病求本這一思想來指導臨床的,故此在吳芋當歸四逆湯的基礎上加了附片補腎真陽再加阿膠補腎真水,用來溫通腎陽。腎屬水隻有腎陽得以溫煦才能蒸騰化氣,水氣上乘滋養五髒六腑。無水使其髒腑能得到源動力促使全身機能調達氣血暢通;其認為天一生水,一點真陽落于二陰之中,蒸騰化氣而生萬物,此一陽就是命門火。而吳芋當歸四逆湯卻沒有考慮到溫命門火,隻注重溫中土走經絡、也就是重後天輕先天而加附子阿膠更注意先後天并重。
附:中醫師畢克先生的醫案
一位是女患者37歲、月經周期提前、至時腰腹疼痛,平素白帶多色黃有異味、少腹時痛,口幹苦、口腔潰瘍、胸悶氣短、神倦乏力、頭暈心悸、眠差夢多、喜太息、形寒肢冷、脘腹脹滿不适、反酸燒心、、乳腺小葉增生平素脹痛,舌質淡紅潤體胖大邊有齒痕夾青苔白膩、舌下靜脈曲張,脈細、弦、滑。從以上症狀分析神倦乏力、胸悶氣短、頭暈心悸是氣虛表現、形寒肢冷、經來腹痛、舌體胖大邊有齒痕夾青是陽虛的表現,因氣也屬陽故總體屬陽虛;胸悶心悸失眠可定位在心屬心陽不足;善太息、乳腺小葉增生、脘腹脹悶不适、反酸燒心、白帶多色黃有異味,可知肝脾不調、肝郁脾虛氣機壅塞,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氣不升則頭暈濁氣不降反酸燒心;至于口幹苦、口腔潰瘍、經水提前則是肝郁日久,郁而化熱、相火亢盛又加之氣機壅塞使君火不降從而增加上焦熱象,腎水不能上濟于心,是因中焦氣機壅塞使心火不能下濟于腎使腎水得溫,由于腎水寒導緻下焦寒濕盛白帶多;因此調暢氣機溫補命門是治病之大法。水溫使木能條達心火才能下濟,使中土得溫、命門得暖,使五髒六腑氣機通暢上述症狀自然消除。故拟吳芋四逆湯加味治療:制附子8袋、吳芋10克、炮姜20克、炒花椒9克、公丁10克、桂子15克、川芎10克、佛手15克、炒香附10克、炒小茴10克、廣香10克、砂仁10克、雞内金15克、茵陳15克、焦柏6克、白花蛇舌草20克、芡實15克、土茯苓15克、沉香10克,五付;一診後肝郁氣滞症狀減輕,二診就拟吳芋當歸四逆湯,其組成:制附子8袋、吳芋10克、炒艾葉10克、炒小茴10克、川芎10克、佛手15克、續斷30克、杜仲20克、炙麻根15克、雞血藤膏20克、炒香附10克、焦柏6克、桂枝15克、芍藥15克、細辛6克、通草10克、砂仁10克、炒益母草15克、四付,第三診肝郁氣滞症狀明顯減輕但月經仍然提前經來腹痛血塊多,仍拟暖宮舒肝調氣之吳芋當歸四逆湯,再兩診後經水正常、腹痛解除血塊消失病全愈。
下面就談談自己在臨床上遇到的一位患者…,女30歲,面起粉刺及黃褐斑,頭昏、時煩躁,胃脘隐悶痛、打咯,白帶多稀豆腐渣樣,卵巢囊腫、經來腹痛腰痛、經量少色黑血塊,下肢酸,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細弦緊。胃脘隐悶痛、打咯頭昏是由于胃氣不降使得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為什麽胃氣不降,再看症狀經來腹痛煩躁可知肝氣不疏,《金匮要略》講“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由此可知胃氣不降跟肝氣不疏有關,那為什麽肝氣不疏《内經》雲“女子于肝為先天”,肝腎同源,腎精能化血滋養肝,肝血充足也能化為腎精。再看症狀經來腰痛下肢酸、經量少色黑血塊說明腎虛是腎的什麽虛,看症狀白帶多稀豆腐渣樣、卵巢囊腫這都是宮寒下焦寒濕的表現,是腎陽不足。為什麽臉起粉刺及斑呢?因為腎陽虛下焦寒不能溫煦五髒六腑,肝氣郁滞中焦氣機不暢導緻相火上亢、木火刑金故面起粉刺,肝藏血主疏洩氣血不暢又加之相火熏灼故面起斑,所以就要将相火歸位,故對此症的治療溫宮暖肝理氣調沖,方拟吳芋當歸四逆湯加附子合潛陽封髓丹,附子100克、吳芋10克、當歸2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細辛6克、通草10克、川芎15克、佛手15克、台烏15克、炒小茴15克、焦柏10 克、砂仁10克、炙龜闆10克、骨碎補20克、淮牛膝20克、白花蛇舌草15克、炒白術20克、紫石英30克、芡實10克、炙甘草10克、大棗5枚。二診患者臉面粉刺減少斑色變淡,白帶正常,後帶藥延上方加減,減白花蛇舌草、芡實、加繡球防風15克、白芷15克、天丁10克、玉竹10克,五付。就沒來複診。
另一例:女52歲雙肩疼痛兩月,按壓不痛,其性屬酸痛,二便調、納眠可、腰酸痛、易上火、易感冒,舌淡紅苔薄白、舌下靜脈迂曲,脈:沉、細、遲,我辨為陽虛寒凝,治予溫陽散寒、行氣活血,方拟吳芋當歸四逆湯加味,其組成:川附片100克、吳芋10克、炮姜20克、桂枝15克、芍藥15克、細辛6克、川芎20克、通草10克、當歸20克、焦柏10克、砂仁10克、炙龜闆10克、蘇木15克、姜黃15克、羌活15克、桑枝15克、川牛膝30克、杜仲20克、續斷20克、菟絲子15克、炙甘草10克、大棗5枚,一診三付電話回訪疼痛減輕但沒來複診。
結論:通過以上臨床治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異病同治,隻要病機相同不論他表現如何都可以一方治療隻是在微小環節上加于變化,如此方隻要是由于寒凝經脈或内寒氣血不暢所導緻的疼痛病症都可運用。還有就是對溫熱藥附子的運用,很多人隻注重經絡的疏通而沒有看到為什麽氣血會不流暢,其實就是腎陽的溫煦不夠,這也是中醫治病必求與本的思想的體現。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