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治療痛風或者是一般性的風濕的時候,手上遊走的風濕,經方裡有一個很有名的甘草附子湯,桂枝20克,白術12克,炮附子12克,炙甘草12克,如果病人會抽筋,炙甘草可以用到20克或者是25克都沒問題,抽筋得很厲害甚至可以用到40克。
還有一種風濕是在腳上,在兩個膝蓋上痛,還有一種内風濕,特别是那種遊走性的内風濕怎麼處理,這個時候就要在甘草附子湯中加兩味藥:麻黃12克,心髒不好的病人麻黃要減量,因為心髒不好的人吃了麻黃,會心悸,大概8克就行,心髒沒有問題的病人,麻黃的劑量要比桂枝高,桂枝用12克的話,麻黃可以用到15克。
麻黃入肺,麻黃湯與桂枝湯不一樣,桂枝湯是發腸胃裡的津液,麻黃湯是發肺裡的津液,所以,在用麻黃的時候都要加上杏仁,因為麻黃把肺一打開,就會把肺的津液發掉,用杏仁就是來潤肺的,所以當麻黃把肺的津液發掉以後,同時用杏仁把肺的津液補回去。所以,麻黃,杏仁,再加上桂枝,炙甘草的話就是很有名的麻黃湯,麻黃湯又稱為還魂湯。
在經方裡用到救逆的時候,不單是四逆湯,還有生附子,幹姜和炙甘草都是用來救逆,生附子一般用在四逆湯證,手腳極度的冰冷,我們就要用四逆湯,沒有四肢冰冷,就可以用麻黃湯來救逆。
麻黃是陽藥,辛甘發散為陽,麻黃的質很輕,在用麻黃和桂枝的時候,麻黃的劑量就要少一點,桂枝的質比麻黃要重。在心肺衰竭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用到麻黃湯。甘草附子湯中加了麻黃以後,就可以把肺的力量擴張起來,肺的力量強的時候,就可以把藥性壓到下肢去,所以為了讓甘草附子湯能夠下達到膝蓋上,就要用到麻黃。
在經方當中,白術、炮附子、麻黃是等量使用,桂枝可以加重,通常會用到20克,讓心髒的力量加強,麻黃把肺一打開,肺的力量就直往下壓,這時,藥性就會往下直達下肢。在這裡還會用到白芍12克,白芍的量不能大于桂枝的量,當藥力往下導的時候,一定會影響到血液的流動,用少量的白芍把靜脈的血液稍微的拉一下,心髒的血就會由動脈往下走。
在這個處方當中還會用到知母20克,知母能除濕,肺裡面的濕是要靠知母來除,由于病人的風濕是在腳上,為了不讓肺裡的濕帶到腳上去,所以用知母專門除肺裡的濕。肺主蕭降,所以,希望肺裡的清氣下降,肺裡的濁氣就不要下降,這就是用知母的目的。
由于病人的風濕會很痛,所以要加防風20克。這了為了不讓肺裡的津液流失掉,所以還要加麥冬12克,麥冬和杏仁都是補津液的,麥冬白色,色白入肺,加了麥冬以後,就可以把肺裡的津液補回去,總結起來,這個處方就已經出來了,就是《金匮》裡面很有名的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20克、白術12克、附子12克、炙甘草20克、麻黃12克、白芍12克、知母20克、防風20克、麥冬12克。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桂枝芍藥知母湯,原方是來源于甘草附子湯,整個方劑裡鎮痛的藥就隻有防風,所以,我們在治療風濕痛是要靠防風。桂枝芍藥知母湯對遊走性的風濕效果是不錯的,還有一些痛風,特别是一些遊走性的痛風,也可以用桂枝芍藥知母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