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教師業務學習材料

教師業務學習材料(一)
教師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師的角色,從古自今有過很多的經典的描述,既有“蠟燭、春蠶、園丁、人梯”等傳統美譽,也有“導師、母親、朋友、合作者”等嶄新形象。最近,因為一些意外的事件,讓我對教師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師要是一位出色的語言大師。
前不久,就因為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不好,使得家長對教師的工作産生了誤會,生發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在平時課堂上,就因為有一些教師語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貼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學工作質量不盡人意,帶來了一些不應該有的缺憾;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就因為部分教師說話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學生心靈受到很大的傷害,造成了很多無法挽回的悲劇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師的語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師要完成職業使命,必須成為一位出色的語言大師!
二、教師要是一位優秀的心理醫生。
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越來越多,要想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須正視孩子們的心理問題,因為心理問題不解決,根本就無法實施正常的教育。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許多,心理問題産生的原因也相當地複雜,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就要通過學習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識,對有心理問題的孩子進行必要的開解和輔導,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陰影,健康快樂地學習、生活。所以說,新時期的教師要是一位優秀的心理醫生!
三、教師要是一位細心的保健醫師。
前日,一名學生在課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師吓得驚慌失措,找來的學校領導比較有經驗,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複,原來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聯想随時可能發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個淘小子在課間不小心把腳崴了、一位同學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為臨場教師應該做哪些工作?随着季節的改變、天氣的突變、傳染病的來臨等,教師又要給學生提醒些什麼?這些都是每個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都要經常面對的一些問題,為了不讓意外變成遺憾,做教師的還真要補上醫療保健這一課,要了解一些易發生的常見性的“意外”事故的防範知識和處理辦法,要掌握一些突發疾病或傷害的應急常識。因此,新時期的教師要是一位細心的保健醫師!
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們的教師角色越來越多,為了把教育做好,教師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還真不好一下子說清楚,也許教師應該成為一名魔法師——能解決很多問題的魔法師!

教師業務學習材料(二)

40年教學的20條經驗
弗萊尼
一、備課的經驗
1.備課時要對三套不同的教材來回比較,從而選擇确定一種較适合學生的教學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緊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縱橫滲透,綜合整合,作相關發揮。
2.在假期中把新學期的課完全備好,要有一個整體的備課框架,然後才上課。最好的教學策略是按照“整體→部分→整體”進行教學。
3.備課要掌握教材的整體結構,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現狀與需求。廣泛搜集相關資料,合理取舍講課的内容。隻能講授學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講授學生無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課的經驗
4.上課怎樣開頭,怎樣結束,要反複推敲。開頭要激發興趣,結束要讓人回味。開頭結束都力求短小精幹,切忌拖泥帶水。闆書演示要清楚明了,重點關鍵要突出鮮明。堅決守時,決不壓堂。
5.上課要關心每位學生。要使絕大多數都能真懂。在讓學生思考、操作、讨論時,優秀生和後進生應有所區别,體現出“因材施教”。要使優秀生感到一定困難,要使後進生感到在進步。
6.要善于提出恰當的問題,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的時間。一堂課要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嚴肅有笑聲。每一節課的最精華之處,一定要放慢速度,讓學生能銘刻在心。
7.教學過程的關鍵是“交流——互動”。要依據教學内容和學生實際,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活動。學生的聽、說、讀、寫、議、辯、練、評要交替進行。
8.每次上課後,要及時記下自己成功之處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學日記”,随時總結經驗,自覺進行反思。要及時将教學經驗上升到模式建構,從個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試的經驗
9.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一定要增強每位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地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建構的、主動的、體驗的、合作的進行學習。
10.要從“邏輯”、“操作”、“藝術”、“交往”這些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考試。讓每一位學生在一學年中都曾有獲得前三名的經曆,對你的教學留下美好的回憶。
11.對成績優秀的學生,真正有效的促進方法,是讓他們深切地知道:“不進則退”。考試要讓他們感受到一定壓力,保持必要的張力。避免他們盲目自滿,但不能傷害他們的自信與自尊。
12.考試後,應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發給每位學生。要學生“趁熱打鐵”,修正錯誤,鞏固正确,打好基礎。當天知道作業正确與否,對于有效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問的經驗
13.設計教案的核心是設計問題。問題要深淺适度,利于啟發學生;問題要有生活背景,能激發興趣;問題要有實際意義,為今後學習奠基;問題解答要及時反饋,真正鞏固。
14.提問與思維。“選擇思維”的問題是:“這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嗎?還有其它解決辦法嗎?”,增加思路。“前瞻思維”的問題是:“如果那樣做,會出現什麼情況呢?”要有預見。
15.“情感思維”的問題是:“出現這樣的結果滿意嗎?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嗎?”嘗試體驗;“換位思維”的問題是:“别人怎樣看這個問題?别人會有怎樣的感受?”設身處地。
16.要鼓勵學生提問題。要将學生的問題集中起來,進行系統研究。努力做到針對性強,切實幫助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從問題到問題,學無止境。
五、綜合的經驗
17.對學生好的言行,要及時給予肯定的回應;對學生不好的言行,及時給予否定的回應。大多數應是“肯定回應”;“否定回應”隻占少數。
18.每一學年都要調查統計學生喜歡什麼樣的教師。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項上,有所改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重在提高教學的藝術性,體現出“審美和立美”,藝無止境。
19.每上一節課,要設想全人類都在傾聽,要認真負責、實事求是、力戒偏見。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來上好一節課,讓學生如坐春風。“生命和使命”,價值統一。
20.要珍惜時間。力争以較少的時間,讓學生掌握較多的知識,培養較強的能力,學會獨特的審美,發展良好的人格。知識、能力、審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教師理論學習材料(三)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十大轉變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生長點是“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是“探究性學習”。課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除了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外,還必須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從傳統中走出來,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應該引導教師逐步實現下列轉變:
1、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2、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着學生走”為“推着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3、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提倡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
4、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作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學生靈魂的鑄造者、淨化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
我們曾經認可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随着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可能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随着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7、由“挑戰者”向“應戰者”轉變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便是對教師的挑戰。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随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應戰者。
8、由“蠟燭”向“果樹”轉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總是在奉獻給客體的同時而毀滅掉主體。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作“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成為常青的“果樹”,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後就毀滅掉自己。
9、由“統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轉變
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能作課堂的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教師應該從統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在新課程中教師不能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台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論中做“首席”。
10、由“園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轉變
“園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園丁”又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園丁把花木視作“另類生命”。園丁在給花木“澆水、施肥”的同時,還要給它們“修枝”、“造型”,他們是按照園丁自己的審美标準把花木塑造出來供人們欣賞。在園丁看來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殘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們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為美的“病梅”。然而教師與學生的生命同源,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的缺點存在,應該允許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發展。教師應該給學生的成長引路,給學生的人生導向,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展空間,更不能給不服自己管教的學生或有某種缺陷的學生“判死刑”。教師應該多一些愛心,多一些對“問題學生”的理解與關懷,将學生的缺點當作财富而施教,因為它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家不是因為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師理論學習材料(四)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十大轉變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生長點是“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是“探究性學習”。課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除了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外,還必須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從傳統中走出來,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應該引導教師逐步實現下列轉變:
1、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2、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着學生走”為“推着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3、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提倡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
4、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作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學生靈魂的鑄造者、淨化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
我們曾經認可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随着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可能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随着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7、由“挑戰者”向“應戰者”轉變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便是對教師的挑戰。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随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應戰者。
8、由“蠟燭”向“果樹”轉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總是在奉獻給客體的同時而毀滅掉主體。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作“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成為常青的“果樹”,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後就毀滅掉自己。
9、由“統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轉變
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能作課堂的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教師應該從統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在新課程中教師不能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台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論中做“首席”。
10、由“園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轉變
“園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園丁”又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園丁把花木視作“另類生命”。園丁在給花木“澆水、施肥”的同時,還要給它們“修枝”、“造型”,他們是按照園丁自己的審美标準把花木塑造出來供人們欣賞。在園丁看來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殘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們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為美的“病梅”。然而教師與學生的生命同源,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的缺點存在,應該允許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發展。教師應該給學生的成長引路,給學生的人生導向,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展空間,更不能給不服自己管教的學生或有某種缺陷的學生“判死刑”。教師應該多一些愛心,多一些對“問題學生”的理解與關懷,将學生的缺點當作财富而施教,因為它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家不是因為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師理論學習材料(五)
新課改基本理念集錦

1、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要把學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要積極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要求通過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潛質達到教育目标,要善于發展學生的優點并幫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績論、唯表現論,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3、課程結構:每門課程的内容如何兼顧知識、兒童和社會的需要與可能,涉及課程标準和教材(尤其是教科書)的編寫。
4、課程标準:課程标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5、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6、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标的各種因素,它包括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如決定課程實施範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于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
7、積極主動學習态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确價值觀的過程。
8、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強調課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行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9、科學人文性課程:這種課程以科學為基礎,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為最高目的,強調人的科學素養與人文修養的辨證統一,緻于科學知識,科學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溝通與融合,力求把“學會生存”“學會尊重、理解、寬容”、“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創造”等教育理念貫穿到課程發展的各個方面。
10、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态觀:即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即:自然即課程,社會即課程,自我即可課程)。
11、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麼方法、手段,通過什麼途徑獲取知識,教師應盡可能創造一種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主動獲取知識的氛圍,應引導學生學會收集、分析、處理、運用信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2、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讓地方、學校參與課程決策,讓校長教師乃至學生和家長、社區人士享有參與基礎教育課程建設的機會,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13、教材是範例:教材是學校用于促進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種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的一種(不是唯一的)“話題”,是特定的範例。學生學習教材内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記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訓練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利用教材為“中介,”通過組織師生對話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感、态度、價值觀,啟發學生的思維及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教師教學的重點不應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學生學習态度、習慣、方法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使學生由能學會真轉正為能會學習。
14、教室是實驗室:教室不是教師表演的專用舞台,而是師生互動交往的一個場所;教室不隻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教師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教室不隻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
15、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的重點應是學生(學生的态度、情感,體會、經驗、發展等)而不應是學科,教師的講解、輔導、指導、展示、演示、釋疑、評價及組織操作觀摩等都應以學生發展為目标,盡可能做到認知和情感的統一。
16、課堂教學注重過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會學”而不是隻關注學生的“學會”,教師的教學設計應以改變學生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而設計,應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
17、綜合實踐活動: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18、新的教學觀:是一個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19、新的教師觀: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和建設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在與學生的關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學生觀:學習的主體,人格獨立的人,有個體差異的人,個性豐富,富有潛力的人。
21、新的質量觀:實現由“以分數為标準”到“以每個學生德、智、體等諸方面素質與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标準”的轉變,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22、自主學習: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相對于被動學習)。
23、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和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确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相對于個體學習)。
24、探究學習: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相對于接受學習)。
25、評價内容多元化:不僅重視語言能力與數理邏輯能力評價、也要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态度、價值觀方面的評價。
26、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除筆試外,口試、答辯、操作考試、聽力考試、過程檔案記錄(成長檔案袋,科學、藝術活動夾)、鼓勵性評語、預測性評語等等。
27、過程與結果評價并重:過程評價主要在于促進發展,結果評價則有比較明顯選拔甄别功能。
28、發展性評價:要求關注全人發展,關注個性發展,關注發展過程,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以來,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
29、教師專業發展:簡單說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發展。
30、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審視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經驗理論化,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自我監控能力形成和提高。2009年4月

教師理論學習材料(六)
新課改的若幹理念

1、課堂生态理念:課堂應是生态環境。學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鮮活生命體。教育教學活動應是生命體之間的情感交流、生命融合、思想溝通。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充滿活力。
2、合作學習理念:每個教師與學生間都存在差異,都有潛能。承認差距,發揮潛能。
教師學生都有個人人格和尊嚴。在教學活動中,每個人的人格都應得到尊重,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張揚。
教育教學過程應在師生間特别是學生間産生互動,相互交流,共同發展。
合作中:師師(全員)師生(全程)生生(全域)
教育教學過程不僅是個體活動,更是體現一種團體精神。
3、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個學生,使之充滿自信,擡頭走路;
相信每個學生,相信他們通過努力,會發現自己的潛能;
關愛每個學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導每個學生,幫助其合理設計安排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方式;
欣賞每個學生,為他們的每個進步而喝彩;
4、探究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應是教師帶領學生探究問題、主動認知的過程。課堂教學以探究為切入點組織活動,學生是教師的探究和合作夥伴,師生一起研究解決問題。
教師應做激勵學生探究的人。為學生提供咨詢,平等交換意見。幫助學生發現矛盾,但并不拿出現成答案。
5、研究性學習理念:讓學生獲得來自研究的積極體驗;提高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合作與共享的個人品質;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科學道德;以學生參與研究為基本形式。
6、創新思維理念:創新思維是一種獨特新穎、有價值的思維,它具有深刻、廣闊、跳躍、模糊、不确定性。它産生的過程往往是非理性、非線性、非邏輯性的,有時是一種直觀感覺,有時是一種異想天開。
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發展個性,開發求異、發散思維;豐富想象力,開發形象、直覺思維;優化知識結構。
7、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改變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新課程強調學科知識的綜合化,注重知識、情意、能力的一體與整合。


教師業務學習材料(七)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一
切記,一個學生一個世界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學生不僅是一個鮮活的生命,而且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哲學家萊布尼茨說:"萬物莫不相異,天地間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也進一步指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沒有差别的世界是一個孤寂的世界,沒有差别的人隻是一尊沒有個性的木偶。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不同個性,精心呵護這些生命,走進他們獨特的個性世界,對他們加以引導和幫助,給以悅納和确認,予以延伸和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愛的陽光雨露,在溫暖、滋潤的環境中茁壯成長。而不應事事單一,處處劃一,時時統一,實行簡單的一個法子、一個模樣、一個答案,導緻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千篇一律就等于毀滅"。
教師應該用行動讓學生感受到你是真心在關心他,使他們産生強烈的自信,能夠勇敢地正視學習,從而有勇氣超越自我,不斷進步,這種幸福感能夠帶給學生一生的積極心态與向上的勇氣。
教師要像慈母一樣關愛每一位孩子,無論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或是令人頭疼的後進生,均應一視同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陽光屬于每一個孩子,無論他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聰明還是智障;無論他們是相貌平平甚至醜陋,還是沒有特長甚至平庸。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平等、自由、充分地參與教育的全過程,都應該在教育過程中享受到學習的幸福和快樂。


教師業務學習材料(八)
影響教師一生的還習慣之二
做一名陽光的教師
要散布陽光到别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
什麼樣的教師是陽光教師?
我想,那些充滿青春活力、充滿朝氣、擁有創新精神、敢拼敢闖、擁有屬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教師就是陽光教師。
做陽光教師,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創新和開拓進取,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教材、教案、教參、教輔資料,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加工,進行簡單的"複制"和"粘貼",這樣的教育是難以教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難以培養出具有開拓進取品質的人才,而這樣的教師也注定與陽光教師和教育家型的教師無緣。
曾看到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年輕教師上的優質課非常棒,得到上級領導的賞識,得到廣大教師和領導的認同,于是,上級領導打算提拔這個教師到教育局某部門工作。在提拔前,領導到該學校視察,聽了一節這個教師的随堂課,由于這個女教師平時對随堂課不重視、備課不認真、上課敷衍了事,結果這次的"突然襲擊"讓這個教師措手不及,結果,那堂課可想而之的糟糕。于是,提拔的事就這樣不了了之,而這個即将升起的新星也就隕落。這樣的教師,就是"僞陽光教師",遲早會曝光于大庭廣衆之下。
樹立正确的教育觀,這是我們廣大年輕教師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問題。如果這個教育觀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那我們的教育就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方向是錯的,所以,你的教育人生也是錯的。
現代教師應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促進者,即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不再是自始至終絮絮叨叨講課、傳授知識的人、而是把學生組織好,由他們自主、合作學習的人;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引導着--"導而佛牽,牽而佛抑",甚至不一定是"主導",是指引學生以方向,由他自己去"走"(哲學上說"踐行")的人;教師是學生的激勵者--崇尚肯定性評價,不斷給學生以激賞。正如第斯多惠所說,教育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走下"講台",走進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的益友、夥伴、知己,"平等中的首席",是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學習者。因此,具有現代意識的教師,就應該充分确立學生的主角地位,要教育、培養,并放手使學生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為自己,主動而自主地學習,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充分表現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做一名陽光教師,用理想教書、用心育人。 教師業務學習材料(一)
教師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師的角色,從古自今有過很多的經典的描述,既有“蠟燭、春蠶、園丁、人梯”等傳統美譽,也有“導師、母親、朋友、合作者”等嶄新形象。最近,因為一些意外的事件,讓我對教師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師要是一位出色的語言大師。
前不久,就因為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不好,使得家長對教師的工作産生了誤會,生發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在平時課堂上,就因為有一些教師語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貼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學工作質量不盡人意,帶來了一些不應該有的缺憾;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就因為部分教師說話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學生心靈受到很大的傷害,造成了很多無法挽回的悲劇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師的語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師要完成職業使命,必須成為一位出色的語言大師!
二、教師要是一位優秀的心理醫生。
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越來越多,要想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須正視孩子們的心理問題,因為心理問題不解決,根本就無法實施正常的教育。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許多,心理問題産生的原因也相當地複雜,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就要通過學習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識,對有心理問題的孩子進行必要的開解和輔導,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陰影,健康快樂地學習、生活。所以說,新時期的教師要是一位優秀的心理醫生!
三、教師要是一位細心的保健醫師。
前日,一名學生在課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師吓得驚慌失措,找來的學校領導比較有經驗,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複,原來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聯想随時可能發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個淘小子在課間不小心把腳崴了、一位同學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為臨場教師應該做哪些工作?随着季節的改變、天氣的突變、傳染病的來臨等,教師又要給學生提醒些什麼?這些都是每個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都要經常面對的一些問題,為了不讓意外變成遺憾,做教師的還真要補上醫療保健這一課,要了解一些易發生的常見性的“意外”事故的防範知識和處理辦法,要掌握一些突發疾病或傷害的應急常識。因此,新時期的教師要是一位細心的保健醫師!
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們的教師角色越來越多,為了把教育做好,教師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還真不好一下子說清楚,也許教師應該成為一名魔法師——能解決很多問題的魔法師!

教師業務學習材料(二)

40年教學的20條經驗
弗萊尼
一、備課的經驗
1.備課時要對三套不同的教材來回比較,從而選擇确定一種較适合學生的教學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緊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縱橫滲透,綜合整合,作相關發揮。
2.在假期中把新學期的課完全備好,要有一個整體的備課框架,然後才上課。最好的教學策略是按照“整體→部分→整體”進行教學。
3.備課要掌握教材的整體結構,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現狀與需求。廣泛搜集相關資料,合理取舍講課的内容。隻能講授學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講授學生無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課的經驗
4.上課怎樣開頭,怎樣結束,要反複推敲。開頭要激發興趣,結束要讓人回味。開頭結束都力求短小精幹,切忌拖泥帶水。闆書演示要清楚明了,重點關鍵要突出鮮明。堅決守時,決不壓堂。
5.上課要關心每位學生。要使絕大多數都能真懂。在讓學生思考、操作、讨論時,優秀生和後進生應有所區别,體現出“因材施教”。要使優秀生感到一定困難,要使後進生感到在進步。
6.要善于提出恰當的問題,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的時間。一堂課要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嚴肅有笑聲。每一節課的最精華之處,一定要放慢速度,讓學生能銘刻在心。
7.教學過程的關鍵是“交流——互動”。要依據教學内容和學生實際,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活動。學生的聽、說、讀、寫、議、辯、練、評要交替進行。
8.每次上課後,要及時記下自己成功之處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學日記”,随時總結經驗,自覺進行反思。要及時将教學經驗上升到模式建構,從個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試的經驗
9.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一定要增強每位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地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建構的、主動的、體驗的、合作的進行學習。
10.要從“邏輯”、“操作”、“藝術”、“交往”這些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考試。讓每一位學生在一學年中都曾有獲得前三名的經曆,對你的教學留下美好的回憶。
11.對成績優秀的學生,真正有效的促進方法,是讓他們深切地知道:“不進則退”。考試要讓他們感受到一定壓力,保持必要的張力。避免他們盲目自滿,但不能傷害他們的自信與自尊。
12.考試後,應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發給每位學生。要學生“趁熱打鐵”,修正錯誤,鞏固正确,打好基礎。當天知道作業正确與否,對于有效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問的經驗
13.設計教案的核心是設計問題。問題要深淺适度,利于啟發學生;問題要有生活背景,能激發興趣;問題要有實際意義,為今後學習奠基;問題解答要及時反饋,真正鞏固。
14.提問與思維。“選擇思維”的問題是:“這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嗎?還有其它解決辦法嗎?”,增加思路。“前瞻思維”的問題是:“如果那樣做,會出現什麼情況呢?”要有預見。
15.“情感思維”的問題是:“出現這樣的結果滿意嗎?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嗎?”嘗試體驗;“換位思維”的問題是:“别人怎樣看這個問題?别人會有怎樣的感受?”設身處地。
16.要鼓勵學生提問題。要将學生的問題集中起來,進行系統研究。努力做到針對性強,切實幫助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從問題到問題,學無止境。
五、綜合的經驗
17.對學生好的言行,要及時給予肯定的回應;對學生不好的言行,及時給予否定的回應。大多數應是“肯定回應”;“否定回應”隻占少數。
18.每一學年都要調查統計學生喜歡什麼樣的教師。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項上,有所改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重在提高教學的藝術性,體現出“審美和立美”,藝無止境。
19.每上一節課,要設想全人類都在傾聽,要認真負責、實事求是、力戒偏見。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來上好一節課,讓學生如坐春風。“生命和使命”,價值統一。
20.要珍惜時間。力争以較少的時間,讓學生掌握較多的知識,培養較強的能力,學會獨特的審美,發展良好的人格。知識、能力、審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教師理論學習材料(三)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十大轉變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生長點是“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是“探究性學習”。課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除了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外,還必須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從傳統中走出來,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應該引導教師逐步實現下列轉變:
1、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2、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着學生走”為“推着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3、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提倡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
4、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作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學生靈魂的鑄造者、淨化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
我們曾經認可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随着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可能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随着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7、由“挑戰者”向“應戰者”轉變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便是對教師的挑戰。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随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應戰者。
8、由“蠟燭”向“果樹”轉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總是在奉獻給客體的同時而毀滅掉主體。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作“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成為常青的“果樹”,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後就毀滅掉自己。
9、由“統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轉變
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能作課堂的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教師應該從統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在新課程中教師不能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台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論中做“首席”。
10、由“園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轉變
“園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園丁”又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園丁把花木視作“另類生命”。園丁在給花木“澆水、施肥”的同時,還要給它們“修枝”、“造型”,他們是按照園丁自己的審美标準把花木塑造出來供人們欣賞。在園丁看來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殘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們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為美的“病梅”。然而教師與學生的生命同源,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的缺點存在,應該允許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發展。教師應該給學生的成長引路,給學生的人生導向,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展空間,更不能給不服自己管教的學生或有某種缺陷的學生“判死刑”。教師應該多一些愛心,多一些對“問題學生”的理解與關懷,将學生的缺點當作财富而施教,因為它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家不是因為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師理論學習材料(四)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十大轉變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生長點是“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是“探究性學習”。課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除了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外,還必須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從傳統中走出來,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應該引導教師逐步實現下列轉變:
1、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2、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着學生走”為“推着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3、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提倡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
4、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作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學生靈魂的鑄造者、淨化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
我們曾經認可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随着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可能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随着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7、由“挑戰者”向“應戰者”轉變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便是對教師的挑戰。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随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應戰者。
8、由“蠟燭”向“果樹”轉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總是在奉獻給客體的同時而毀滅掉主體。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作“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成為常青的“果樹”,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後就毀滅掉自己。
9、由“統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轉變
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能作課堂的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教師應該從統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在新課程中教師不能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台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論中做“首席”。
10、由“園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轉變
“園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園丁”又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園丁把花木視作“另類生命”。園丁在給花木“澆水、施肥”的同時,還要給它們“修枝”、“造型”,他們是按照園丁自己的審美标準把花木塑造出來供人們欣賞。在園丁看來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殘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們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為美的“病梅”。然而教師與學生的生命同源,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的缺點存在,應該允許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發展。教師應該給學生的成長引路,給學生的人生導向,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展空間,更不能給不服自己管教的學生或有某種缺陷的學生“判死刑”。教師應該多一些愛心,多一些對“問題學生”的理解與關懷,将學生的缺點當作财富而施教,因為它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家不是因為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師理論學習材料(五)
新課改基本理念集錦

1、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要把學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要積極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要求通過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潛質達到教育目标,要善于發展學生的優點并幫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績論、唯表現論,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3、課程結構:每門課程的内容如何兼顧知識、兒童和社會的需要與可能,涉及課程标準和教材(尤其是教科書)的編寫。
4、課程标準:課程标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5、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6、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标的各種因素,它包括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如決定課程實施範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于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
7、積極主動學習态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确價值觀的過程。
8、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強調課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行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9、科學人文性課程:這種課程以科學為基礎,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為最高目的,強調人的科學素養與人文修養的辨證統一,緻于科學知識,科學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溝通與融合,力求把“學會生存”“學會尊重、理解、寬容”、“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創造”等教育理念貫穿到課程發展的各個方面。
10、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态觀:即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即:自然即課程,社會即課程,自我即可課程)。
11、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麼方法、手段,通過什麼途徑獲取知識,教師應盡可能創造一種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主動獲取知識的氛圍,應引導學生學會收集、分析、處理、運用信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2、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讓地方、學校參與課程決策,讓校長教師乃至學生和家長、社區人士享有參與基礎教育課程建設的機會,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13、教材是範例:教材是學校用于促進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種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的一種(不是唯一的)“話題”,是特定的範例。學生學習教材内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記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訓練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利用教材為“中介,”通過組織師生對話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感、态度、價值觀,啟發學生的思維及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教師教學的重點不應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學生學習态度、習慣、方法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使學生由能學會真轉正為能會學習。
14、教室是實驗室:教室不是教師表演的專用舞台,而是師生互動交往的一個場所;教室不隻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教師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教室不隻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
15、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的重點應是學生(學生的态度、情感,體會、經驗、發展等)而不應是學科,教師的講解、輔導、指導、展示、演示、釋疑、評價及組織操作觀摩等都應以學生發展為目标,盡可能做到認知和情感的統一。
16、課堂教學注重過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會學”而不是隻關注學生的“學會”,教師的教學設計應以改變學生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而設計,應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
17、綜合實踐活動: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18、新的教學觀:是一個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19、新的教師觀: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和建設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在與學生的關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學生觀:學習的主體,人格獨立的人,有個體差異的人,個性豐富,富有潛力的人。
21、新的質量觀:實現由“以分數為标準”到“以每個學生德、智、體等諸方面素質與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标準”的轉變,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22、自主學習: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相對于被動學習)。
23、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和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确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相對于個體學習)。
24、探究學習: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相對于接受學習)。
25、評價内容多元化:不僅重視語言能力與數理邏輯能力評價、也要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态度、價值觀方面的評價。
26、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除筆試外,口試、答辯、操作考試、聽力考試、過程檔案記錄(成長檔案袋,科學、藝術活動夾)、鼓勵性評語、預測性評語等等。
27、過程與結果評價并重:過程評價主要在于促進發展,結果評價則有比較明顯選拔甄别功能。
28、發展性評價:要求關注全人發展,關注個性發展,關注發展過程,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以來,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
29、教師專業發展:簡單說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發展。
30、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審視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經驗理論化,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自我監控能力形成和提高。2009年4月

教師理論學習材料(六)
新課改的若幹理念

1、課堂生态理念:課堂應是生态環境。學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鮮活生命體。教育教學活動應是生命體之間的情感交流、生命融合、思想溝通。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充滿活力。
2、合作學習理念:每個教師與學生間都存在差異,都有潛能。承認差距,發揮潛能。
教師學生都有個人人格和尊嚴。在教學活動中,每個人的人格都應得到尊重,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張揚。
教育教學過程應在師生間特别是學生間産生互動,相互交流,共同發展。
合作中:師師(全員)師生(全程)生生(全域)
教育教學過程不僅是個體活動,更是體現一種團體精神。
3、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個學生,使之充滿自信,擡頭走路;
相信每個學生,相信他們通過努力,會發現自己的潛能;
關愛每個學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導每個學生,幫助其合理設計安排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方式;
欣賞每個學生,為他們的每個進步而喝彩;
4、探究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應是教師帶領學生探究問題、主動認知的過程。課堂教學以探究為切入點組織活動,學生是教師的探究和合作夥伴,師生一起研究解決問題。
教師應做激勵學生探究的人。為學生提供咨詢,平等交換意見。幫助學生發現矛盾,但并不拿出現成答案。
5、研究性學習理念:讓學生獲得來自研究的積極體驗;提高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合作與共享的個人品質;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科學道德;以學生參與研究為基本形式。
6、創新思維理念:創新思維是一種獨特新穎、有價值的思維,它具有深刻、廣闊、跳躍、模糊、不确定性。它産生的過程往往是非理性、非線性、非邏輯性的,有時是一種直觀感覺,有時是一種異想天開。
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發展個性,開發求異、發散思維;豐富想象力,開發形象、直覺思維;優化知識結構。
7、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改變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新課程強調學科知識的綜合化,注重知識、情意、能力的一體與整合。


教師業務學習材料(七)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一
切記,一個學生一個世界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
一個學生不僅是一個鮮活的生命,而且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哲學家萊布尼茨說:"萬物莫不相異,天地間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也進一步指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沒有差别的世界是一個孤寂的世界,沒有差别的人隻是一尊沒有個性的木偶。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不同個性,精心呵護這些生命,走進他們獨特的個性世界,對他們加以引導和幫助,給以悅納和确認,予以延伸和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愛的陽光雨露,在溫暖、滋潤的環境中茁壯成長。而不應事事單一,處處劃一,時時統一,實行簡單的一個法子、一個模樣、一個答案,導緻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千篇一律就等于毀滅"。
教師應該用行動讓學生感受到你是真心在關心他,使他們産生強烈的自信,能夠勇敢地正視學習,從而有勇氣超越自我,不斷進步,這種幸福感能夠帶給學生一生的積極心态與向上的勇氣。
教師要像慈母一樣關愛每一位孩子,無論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或是令人頭疼的後進生,均應一視同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陽光屬于每一個孩子,無論他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聰明還是智障;無論他們是相貌平平甚至醜陋,還是沒有特長甚至平庸。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平等、自由、充分地參與教育的全過程,都應該在教育過程中享受到學習的幸福和快樂。


教師業務學習材料(八)
影響教師一生的還習慣之二
做一名陽光的教師
要散布陽光到别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
什麼樣的教師是陽光教師?
我想,那些充滿青春活力、充滿朝氣、擁有創新精神、敢拼敢闖、擁有屬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教師就是陽光教師。
做陽光教師,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創新和開拓進取,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教材、教案、教參、教輔資料,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加工,進行簡單的"複制"和"粘貼",這樣的教育是難以教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難以培養出具有開拓進取品質的人才,而這樣的教師也注定與陽光教師和教育家型的教師無緣。
曾看到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年輕教師上的優質課非常棒,得到上級領導的賞識,得到廣大教師和領導的認同,于是,上級領導打算提拔這個教師到教育局某部門工作。在提拔前,領導到該學校視察,聽了一節這個教師的随堂課,由于這個女教師平時對随堂課不重視、備課不認真、上課敷衍了事,結果這次的"突然襲擊"讓這個教師措手不及,結果,那堂課可想而之的糟糕。于是,提拔的事就這樣不了了之,而這個即将升起的新星也就隕落。這樣的教師,就是"僞陽光教師",遲早會曝光于大庭廣衆之下。
樹立正确的教育觀,這是我們廣大年輕教師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問題。如果這個教育觀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那我們的教育就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方向是錯的,所以,你的教育人生也是錯的。
現代教師應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促進者,即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不再是自始至終絮絮叨叨講課、傳授知識的人、而是把學生組織好,由他們自主、合作學習的人;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引導着--"導而佛牽,牽而佛抑",甚至不一定是"主導",是指引學生以方向,由他自己去"走"(哲學上說"踐行")的人;教師是學生的激勵者--崇尚肯定性評價,不斷給學生以激賞。正如第斯多惠所說,教育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走下"講台",走進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的益友、夥伴、知己,"平等中的首席",是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學習者。因此,具有現代意識的教師,就應該充分确立學生的主角地位,要教育、培養,并放手使學生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為自己,主動而自主地學習,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充分表現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做一名陽光教師,用理想教書、用心育人。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