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條辨: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第65條辨解釋:發了汗以後,病人出現臍下跳動不甯,似奔豚将要發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治。
我們前面學了桂枝甘草湯發汁以後,是在心下悸,桂枝和甘草如果再加上了茯苓和大棗就是更進一層了,汗透發的時候,把腸胃津液都發出去了,下焦的水又往上沖。結果就是“臍下悸”,奔豚的力量很強,都是水的問題。水在下焦的時候,要靠茯苓把水排出去,再靠大棗把腸胃的津液補回去。所以第65條是桂枝湯吃太多了。平常不會有這種現象,大部份是下焦有停飲的人,水氣比較重停在下焦的人才會有。
64條和65條,這兩條都是發汗以後,但是發汗的力量不一樣。64條是麻黃湯發汗以後,胸陽沒了,所以感覺到心下悸。65條是桂枝湯發汗發太多,腸胃的津液沒了,水不夠,肚臍的地方就開始跳,就準備發奔豚了。
第64條的情形,會發生在如果吃麻黃湯太過,把肺中的津液傷到,就會産生心下悸;而65條的情形,會發生在如果吃桂枝湯太過,把腸胃的津液傷到了,就會有臍下悸的現象。
傷寒論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是發汗以後,病人出現臍下悸動,可能會有奔豚的現象發生,這兩個其實就是桂枝甘草湯是吃麻黃湯太過,發汗以後,由于病人身體本來就虛,津液來不及補,結果堵在了心下,造成了心下悸;而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是吃桂枝湯太過,發汗太多,準備要發奔豚,但是還沒有發奔豚。所以,兩者出現的動悸的位置不一樣。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其實就是在桂枝甘草湯中多加了兩味藥,一味是茯苓,一味是大棗。茯苓在本草裡是可以去煩,但是,大家對茯苓普遍的認知就是利水利尿,其實茯苓色白入肺,有滋潤津液的功能,不但能利水,還能除煩,張仲景很喜歡用茯苓來除煩。
桂枝湯發汗太多,腸胃的津液沒有,水不夠,肚臍以下的這個地方開始跳動,就有可能引發奔豚,所謂奔豚,就是病人覺得有一股氣從少腹往上沖到胸,直達咽喉。
中醫有一個概念,就是在肚臍這個地方,以肚臍為中點,定出一個東南西北來,肚臍中間屬脾,肚臍的上方屬腎,肚臍的下方屬心,肚臍的左邊屬肝,右邊屬肺(如上圖),在肚皮上做八卦針灸的時候,也是這樣劃分的,隻是把這個東南西北分出來以後,再分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也就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