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70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作者/鐘小南
推薦人/長大長新 ⊙ 編輯/王超 ⊙ 校對/霜石、小熊
I推薦人導讀:鐘小南先生對仲景學說研究頗深,所著《傷寒論便讀》不知何因現已絕版,但其内容頗有價值,對學習傷寒論者頗有啟發和幫助,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和傷寒學家李培生教授為其作序,大贊其議論明暢,說理透徹,探隐發微,頗多建樹。本人中醫學子,今意外讀得此書,摘其部分精華,與諸位共享,并以此紀念鐘小南先生。
前言
鐘小南(1919~1987)湖北省洪湖市人。幼承庭訓,熟讀經典,十五歲随先祖炳南公臨床,後又屢得名師指點,1956年在武昌中醫師資進修學校(湖北中醫學院前身)畢業,曾留校任教,鐘小南先生博覽文史,醫文并茂,懸壺濟世五十餘年,醫理通徹,經驗豐富,療效卓越,醫名蜚聲于漢沔荊沙。
鐘小南先生認為《傷寒論》文法古奧,詞句簡樸,年久傳抄,間有脫訛,閱讀本自不易,加之曆代注家各陳己見,有的旁搜博引,務求高深,理雖可通,究多牽強,沒有相當的文化水平,便難如實領會經旨;有的類方類證,割裂條文,雖有碎金,卻非完整,沒有較高的醫學基礎,便難弄清來龍去脈;流派既多,立論各異,緻使學者莫衷一是,學習更感困難。故鐘小南先生荟集曆代注家精華,結合個人管見,将《傷寒論》從辨太陽病證治至辨差後複病證治,逐條逐句加以解釋,力求明白曉暢,開卷了然,易懂易學,因此從1963年開始,鐘小南先生在診務繁忙之暇,不顧自身囹圄之苦,焚膏繼晷,孜孜不倦,經過八年努力,終于寫成《傷寒論便讀》。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和傷寒學家、傷寒學一代宗師李培生教授為其作序,大贊其議論明暢,說理透徹,探隐發微,頗多建樹。本書署名便讀,意在使初學者便于閱讀,領會經文的精神,以冀在臨床上得以正确的使用。
本文摘取鐘小南先生所著《傷寒論便讀》中的六經病證治綱要,以飨讀者,因為《傷寒論》以六經辨治,每經内容繁雜,對此鐘小南先生在每經病證治結束後附有證治綱要,以系統整體簡解明了的邏輯和精煉的語言對每經病證治做出概要。
六經病證治綱要
太陽病證治綱要
一、太陽本病(經證)
(一)主要内容:
1.性質:表病、熱病。2.證候提綱:脈浮,頭項強痛,惡寒。3.病機:外邪侵入肌表,營衛失調。4.病變髒器:膀胱、三焦。5.病情特征:惡寒。6.熱型:發熱惡寒。7.治則:解肌、發汗。
(二)證型:
1.經病主證:
(1)表虛的中風證,即桂枝湯證:由于衛失外固,營血内弱,證見頭項強痛,發熱,惡風,自汗,脈浮緩,治主解肌祛風。
(2)表實的傷寒證,即麻黃湯證:由于衛氣被遏,營血内郁,證見頭項強痛,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治主發表散寒。
2.經病兼證:
(1)表裡同病:表實裡熱大青龍湯證:證見發熱、惡寒、無汗、煩躁,治主重解表,兼清裡熱。表寒裡飲小青龍湯證:證見幹嘔,發熱而咳,治主重溫裡,兼解表實。
(2)邪郁肌表:邪郁不透的桂枝麻黃各半湯證:由于病久風寒兩郁,邪正俱微,證見形如瘧,熱多寒少,日二三度發,面熱,身癢,治主兩解風寒小發汗。汗出不徹的桂枝二麻黃一湯證:由于汗後風重寒輕,表邪不甚,證見形如瘧,日再發,治主重解肌微開表(即兩解風寒微發汗)。表郁裡熱的桂枝二越婢一湯證:由于表未解,風寒兩郁,兼有裡熱,證見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煩渴,治主微發汗兼清裡熱。
(3)邪客經腧:表虛的桂枝加葛根湯證:由于風邪客于經腧,證見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治主祛風兼和經脈。表實的葛根湯證:由于寒邪客于經腧,證見項背強幾幾,無汗,惡寒,治主散寒兼和經脈。
(二)禁汗證:
1.桂枝禁忌證有:表實者,酒客中風者,服桂枝湯吐者,太陽病汗吐下溫針仍不解者,約為表實、内熱、邪陷,禁用。 2.麻黃禁忌證有:咽喉幹燥者,淋家病者,瘡家病者,衄家病者,亡血家病者,汗家病者,病人有寒者,尺中脈微者,尺中脈遲者,約為津傷、血虛、中寒、陽虛,禁用。
二、太陽府病(裡證)
(一)蓄水證:
1.病機:為表未解,邪傳膀胱氣分,熱與水結。
2.症狀:脈浮,發熱,煩渴,少腹滿,以小便不利為特征。
3.證型:(1)蓄水本證:由于水停津不上承,以渴而能消水的消渴為特征。(2)蓄水變證:由于水停上逆于胃,以渴而不能消水的水逆為特征。
4.治療:治主解表化氣,主方五苓散。
(二)蓄血證:
1.病機:為表未解,邪傳膀胱血分,熱與血結。
2.症狀:脈沉,如狂,發狂,少腹急結、硬滿,以小便自利為特征。
3.證型:(1)新病結淺型的桃仁承氣湯證:以少腹急結為特征,治主洩熱散血。(2)久病結深型的抵擋湯證:以少腹硬滿為特征,治主急以洩熱逐瘀。(3)久病結深勢緩型的抵擋丸證:以少腹滿為特征,治主以洩熱行瘀。
三、太陽變病(誤治壞病)
(一)水飲内停證
1.陽虛水泛的真武湯證:主證汗後臍下悸,頭眩,身瞤動,主溫陽散水。
2.陽虛水動的苓桂甘棗湯證:主證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治主和表利水。
3.陽虛水逆的苓桂術甘湯證:主證汗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主溫陽化水。
4.水寒束膚的文蛤湯證:主證水灌後煩熱,肉上栗起,意欲飲水反不渴,治主透熱散水。
(二)協熱下利證:
1.表裡俱熱下利的葛根芩連湯證:主證下後利不止,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治主解表清裡。
2.表熱裡寒下利的桂枝人參湯證:主證下後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治主解表溫裡。
(三)餘熱内郁證:
1.餘熱迫肺的麻杏石甘湯證:主證汗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治主宣肺清熱。
2.餘熱擾膈的栀子豉湯證:主證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惱,胸中窒,心中結痛,治主宣郁清熱。
(四)氣血營衛陰陽虧虛證:
1.津傷血虛的桂枝新加湯證:主證汗後身疼痛,脈沉遲,治主生津和營。
2.中虛氣滞的樸姜夏草人參湯證:主證汗後腹脹滿,治主和脾散滞。
3.陽虛液脫的桂枝加附子湯證:主治汗後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治主滋陰和陽。
4.營衛俱虛的芍藥甘草附子湯證:主證汗後病不解,反惡寒,汗出,治主斂陰和陽。
5.陽虛陰竭的茯苓四逆湯證:主證汗下後病仍不解,厥逆、吐利,煩躁,脈微細,治主回陽益陰。
(五)結胸證(為有形之邪結):
1.大結胸證:邪結在胸膈,證重。
性質:屬陽,屬實。成因:誤下陷邪,或傳經之熱,與水互結。主證:脈寸浮關沉,或動數變遲,或沉緊,膈内拒痛,心下痛,按之石硬,潮熱。證候分型:大陷胸湯證,邪結偏下,主證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治主峻攻以蕩實逐水。大陷胸丸證,邪結偏上,主證兼見項亦強,如柔痙狀,治主緩下已蕩實瀉肺。
2.小結胸證:邪結在心下,證輕。
性質:屬陽,屬實。成因:誤下陷邪,或傳經之熱人,與痰互結。症狀:主證脈浮滑,正在心下,按之則痛。治療:治主清熱消痰開結,主方小陷胸湯。
(六)痞證(為無形之邪滞):
1.成因:誤下陷邪,或胃虛熱入,氣機阻滞。
2.主證:心下痞、或痞滿,按之不痛而濡。
3.證候分型:
(1)熱型:大黃黃連瀉心湯證——由于内熱壅胃,緻心下痞,按之濡,脈關上浮,治主洩熱消痞。
(2)寒型:附子瀉心湯證——由于熱結于胃而表陽虛,緻心下痞,複惡寒,汗出,治主扶陽瀉痞。
(3)虛型:
半夏瀉心湯證——由于胃弱氣滞,緻嘔而發熱,心下滿不痛,治主降逆洩痞。
甘草瀉心湯證——由于胃虛陽陷,緻心中痞硬而滿,下利,雷鳴,幹嘔,心煩,治主和中洩痞。
旋覆代赭湯證——由于胃虛氣逆,緻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治主補中鎮逆。
(4)實型:
生姜瀉心湯證——由于食飲滞胃,緻心下痞硬,幹噫食臭,雷鳴,下利,治主散水消痞。
四、太陽類似病
(一)溫病:
1.成因:伏熱内發。
2.病理:熱灼津傷。
3.症狀:發熱而渴,不惡寒。
4.誤治壞病:(1)誤汗風溫證:由于津傷熱盛,緻身灼熱,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鼾,語言難出。(2)誤下證:由于津液下奪,緻小便不利,直視,失溲。(3)誤火證:由于火熱傷營劫津,緻微則身發黃色;劇則如驚痫,時瘈瘲,身若火熏。
(二)風濕病:
1.病機:主由風濕相搏。
2.證型:(1)輕型:為濕滞經脈。桂枝附子湯證:偏于風勝,證見身體疼煩,不能轉側,脈浮虛而澀,治主祛風勝濕,溫經散寒,從外祛邪。白術附子湯證:偏于濕勝,證見一身盡疼,大便硬、小便自利,治主化濕溫經,培土輸液,從内撤邪。(2)重證:為濕流關節。甘草附子湯證:風濕俱盛,表裡陽虛,證見骨節煩疼掣痛,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身微腫,治主補中祛邪,溫陽除濕,緩通表裡。
五、太陽可能出現的裡虛證
(一)氣血不足,兼感表邪的小建中湯證:證見傷寒二三日,心中煩而悸,治主緩調營衛,養正祛邪。
(二)心血不足、心陽不振的炙甘草湯證:證見傷寒脈結代,心動悸,治主通陽複脈,滋陰補血。
陽明病證治綱要
一、 陽明本病
(一) 主要内容:
1.性質:裡病、熱病,實病。
2.證候:提綱:胃家實。外候:身熱、汗自出,不惡寒,但惡熱。
3.病機:陽熱内盛,津液耗傷。
4.病變髒器:胃、大腸。
5.成因:
太陽陽明——由于太陽病,素體津液虧少,表邪乘虛入胃,熱與燥結,緻不更衣無所苦,名脾約,病輕。
少陽陽明——由于少陽病,誤發汗、利小便,胃津受傷,邪乘胃燥傳入,因燥煩實,緻大便澀而難出,名大便難,病較重。
正陽陽明——由于正氣素盛,胃有宿垢,邪入化燥,燥熱宿垢互結,緻内實不大便,名胃家實,病重。
6.病情特征:惡熱。
7.熱型:蒸蒸發熱。
8.風寒辨證:中風,即胃強、實熱證,主證能食。中寒,即胃弱、虛寒證,主證不能食。
9.分型、主證:
經證——為無形之熱實,主證大熱,大汗,口舌幹燥,煩渴,脈浮滑或洪大。
腑證——為無形之熱實,主證腹滿痛,大便硬,蒸蒸發熱,潮熱,谵語,煩躁,脈沉實。
10.治則、主方:
經證——治法清熱,方主白虎湯。腑證——治法洩實,方主承氣湯。
(二) 分型治療:
1.經證:清熱。
(1)未經汗下,經熱獨盛者:
白虎湯證:由于内外俱熱,主證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治主清熱保津。
白虎加人參湯證:由于熱熾氣液兩傷,主證發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治主清熱益氣生津。
(2)誤下陷邪,熱擾三焦者:
熱盛中焦的白虎加人參湯證:由于津傷熱熾,主證口舌幹燥,渴欲飲水,治主清熱益氣生津。
熱郁上焦的栀子湯證:由于熱擾胸膈,主證饑不能食,但頭汗出,心中懊惱,治主清熱宣郁。
熱傷下焦的豬苓湯證:由于津乏水停,主證發熱,渴飲,小便不利,治主育陰清熱利水。
2.腑證:洩實。
(1)攻下證:
峻下證——大承氣湯證,由于燥結成實,主證大便硬,潮熱,谵語,腹滿硬痛,以腹部結實且滿為特征,治主洩實攻堅。
和下證——小承氣湯證,由于熱結未實,主證小有潮熱,腹滿,大便硬,以腹部滿甚于結實為特征,治主洩實和胃。
緩下證——調胃承氣湯證,由于熱甚将結,主證發熱,心煩,腹滿,微谵語,以腹部結實甚于滿為特征,治主洩熱和胃。
(2)潤導證:
潤下證——麻仁丸證,由于津傷脾約,主證小便數,大便硬,治主洩熱滋燥。
導下證——蜜煎導證,由于津液内竭,主證小便自利,欲大便而難出,治主潤腸道便。
(三)陽明禁下證:表證未解者;邪結胸膈者;熱勢向上者;胃中虛冷者;腸中無燥屎者;津液内竭者;熱未成實者;熱盛于經者。
(四)陽明急下證:結熱深伏,津竭于内:主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邪熱内盛,津脫于外:主證發熱,汗多者。邪熱勢内竄,津結于内:主證發汗不解,腹滿痛者。
(五)陽明死證:熱極津枯正虛:證見谵語,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澀者。津傷陰絕,陽氣上脫:證見直視,谵語,微喘者。中氣衰微,陰洩于下:證見直視,谵語,下利者。
二、陽明附發病
(一)黃疸:
1.濕熱型:
(1)偏裡證——茵陳蒿湯證:由于瘀熱在裡,身黃,兼見腹滿,治主瀉熱利濕。 (2)偏表證——麻黃連轺赤小豆湯證:由于表閉熱瘀,身黃,兼見無汗,惡寒,治主解表兼清濕熱。
(3)偏半表裡證——栀子柏皮湯證:由于濕熱郁于三焦,身黃,兼見發熱,治主清熱洩濕。
2.寒濕型:由于寒濕郁滞在裡,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治主運脾溫寒化濕。
(二)蓄血:抵擋湯證:由于燥熱與瘀血内結,證見喜忘,屎硬,大便反易而色黑,治主逐瘀通便。
(三)熱入血室:刺期門證:由于熱灼肝陰,陰絡受傷,證見下血,谵語,但頭汗出,治主刺瀉實邪。
少陽病證治綱要
一、少陽本病
1.性質:半表半裡病,熱病。
2.證候:提綱——口苦、咽幹、目眩。并發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
3.病機:血弱氣盡,腠理開洩,衛陽不密,邪氣因入,飲熱阻滞,三焦失利,膽氣不和。
4.病變髒器:三焦、膽。
5.病情:喜嘔。
6.熱型:往來寒熱。
7.風寒辨證:(1)少陽中風,兼見耳聾,目赤,胸中煩滿,脈弦數。(2)少陽傷寒,兼見頭痛,發熱,脈弦細。
8.治療:治則——和解表裡,清徹内外。主方:小柴胡湯。
9.治禁:禁汗,邪不在表,汗之,津傷胃燥,則谵語。禁下,胃腸不實,下之,陰傷火動,則神驚。禁吐,膈中不實,吐之,中傷正怯,則心悸。
二、少陽兼病
(一)兼表證:柴胡桂枝湯證:由于外證未去,邪入少陽,證見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治主和少陽兼解表邪。
(二)兼裡證:
1.兼裡實熱證:
(1)大柴胡湯證:由于胃燥已實,正未傷而痞滿甚,證見嘔不止,郁郁微煩,或心中痞硬,嘔吐,下利,治主和少陽兼下胃實。
(2)柴胡加芒硝湯證:由于胃燥未實,正已傷而燥結甚,證見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微利,治主和少陽兼洩胃燥。
2.兼裡虛寒證:先小建中後小柴胡證:由于氣血虛少,血行不暢,證見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治主先溫裡後和少陽。
(三)兼飲結證:柴胡桂枝幹姜湯證:由于陽熱内郁,水飲停結,證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必煩,治主化飲透熱。
(四)兼正虛神擾證:柴胡加龍骨牡蛎湯證:由于傷津化熱,心神被擾,證見腹滿,煩驚,小便不利,谵語,身重,治主和少陽兼鎮懾。
三、少陽附發病
(一)偏半裡證:三焦氣機受阻,升降失職。
1.痞證:半夏瀉心湯證:由于邪陷氣滞,證見因嘔而痞,心下但滿不痛,治主洩痞降逆。
2.痛證:黃連湯證:由于上熱下寒,證見嘔而腹中痛,治主平調寒熱。
3.嘔證: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證:由于太少合病偏于裡熱,膽火逆胃,證見嘔逆,治主清熱降逆。
4.利證:黃芩湯證:由于太少合病偏于裡熱,膽火攻脾,證見下利,治主清熱斂液。
(二)熱入血室證:少陽邪熱内陷血分。
1.經水适來:
重型證:由于延日已久,血行已盡,熱入結實,證見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谵語,治主刺期門以瀉肝實。
輕型證:由于初病未久,血行未斷,熱入未結,證見暮則谵語,如見鬼狀,熱可随血外洩自愈。
2.經水适斷:由于經行中斷,熱入與血半結,證見續得寒熱如瘧狀,治主小柴胡湯透裡達外。
太陰病證治綱要
一、太陰本病
1.性質:裡病、虛病、寒病。
2.證候提綱: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
3.病機:中焦虛寒,脾胃失運,寒濕阻滞。
4.病變髒器:脾。
5.病情:食不下。
6.治療、治則:溫中散寒。主方:理中湯。
7.病愈機轉:正複邪退。太陰中風證: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脾旺濕洩、脾家實證: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
二、太陰兼證
(一)兼表證:桂枝湯證:由于太陽傳邪而表未解,證見太陰病脈浮,治主解表祛邪。
(二)兼裡證:由于太陽陷邪而表未解,其中:
1.桂枝加芍湯證:主由脾虛氣滞,證見腹滿時痛,治主達表和脾。
2.桂枝加大黃湯證:主由胃實氣阻,證見大實痛,治主達表通滞。
少陰病證治綱要
一、少陰病主要内容
1.性質:裡病,虛病(陽虛或陰虛)。
2.證候:提綱——脈微細,但欲寐。必發主證:陽虛寒化證——惡寒,踡卧,吐利,厥逆。陰虛熱化證——心煩,不眠,咽痛。
3.病機:氣血俱虛。邪從寒化:則陽虛陰盛而虛寒。邪從熱化:則陰虛陽亢而為虛熱。
(一)順證:
1.陽複陰退型:利自止,惡寒,踡卧,手足溫。下利,手足反溫,脈緊反去。惡寒,踡卧,時自煩,欲去衣被。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
2.正勝邪微型:脈陽微陰浮。
3.陰證出陽型:熱在膀胱型:熱在氣分,一身手足盡熱。熱迫血分,必便血。
(二)逆證:
津竭陽浮型:證見咳而下利,谵語,小便難。下厥上脫型:證見但厥無汗,動血上溢。純陰無陽型:證見惡寒、身踡,下利,逆冷。
(三)死證:主要為陽亡、陰竭。
陰盛陽越型:吐利,煩躁,四逆。
下竭上脫型:下利止,頭眩,時冒。
陰極陽絕型:惡寒,身踡,脈不至,不煩而燥。
腎竭肺脫型:六七日,息高。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