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是麻黃湯的變方,即麻黃湯去杏仁,加幹姜、細辛、五味子、半夏、芍藥而成。《醫宗金鑒》認為:“表實無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棗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無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幹姜也,若嘔者仍用之;佐幹姜、細辛,極溫極散使寒與水俱得以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飲,以清不盡之飲;佐五味收肺氣,以斂耗傷之氣……”此方雖為外解表寒,内散水氣,表裡兩解之方,但是治療無表證的寒飲内伏,或喘或咳之證亦有療效。由此言之,小青龍湯與大青龍湯雖皆有表裡兩解之功,但服大青龍湯未有不發汗者,而小青龍湯則有發汗與不發汗之異。這是因為寒飲之證,因寒而飲凝,小青龍湯能内散寒邪,溫行水飲,故不需達表為汗,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現舉病案兩則證明小青龍湯的臨床療效,并指出過服小青龍湯的流弊。以前有一張姓工人,年40餘,每次來診,隻是讓我處方“百喘朋”,而不讓我診治。此後患者喘得較重,又讓開“百喘朋”,餘言何以不服湯藥,患者雲服過中藥未效,故而仍服“百喘朋”暫緩一時,後經說允,改服湯劑一試。經診切其脈弦,視其舌水,觀其面色黧黑。遂辨為寒飲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龍湯證。
為疏:麻黃9g,桂枝9g,幹姜9g,細辛6g,五味子9g,半夏9g,白芍9g,甘草9g。
此方連服兩劑,咳喘衰其大半。後以苓桂杏甘湯加幹姜、五味子,又服三劑,喘咳基本控制。
第二例則是治一寒飲作喘患者,餘予小青龍湯兩劑,咳喘頗為見效。患者得效,乃自接連不斷地服了十二劑小青龍湯,感覺頭暈眩瞑,未幾而發鼻衄,血流不止,遂到某醫院急診。診治後鼻衄雖停,然因失血過多,體疲無力,心悸氣短,又延餘診治而始得其情。顯而易見,這是由于過服小青龍湯導緻傷陰動血的緣故。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