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劉渡舟:甘草幹姜湯-治遺尿症】

作者劉渡舟

甘草幹姜湯就是甘草和幹姜組成的方子。但甘草必須蜜炙,幹姜必須炮黑,甘草的劑量應大于幹姜一倍之上。
此方在《傷寒論》治療誤發少陰之汗,而手足厥冷之證;在《金匮要略》則治療肺痿吐涎沫,不渴,遺尿,小便頻數,頭目眩暈,而多涎唾之證。
總的來說,此方溫肺、脾兩太陰之寒,達陽氣、行津液為其所專,臨床療效較佳。
據餘所知,經方中用兩味藥組方治病的,有桂枝甘草湯之治悸,芍藥甘草湯之治攣,甘草幹姜湯之治寒,赤石脂禹餘糧湯之治利,皆是藥簡效專,用之令人稱奇。

劉某,男,30歲,小學老師。患遺尿症甚久,日則間有遺出,夜則數遺無間,良以為苦。醫鹹認為腎氣虛損,或溫腎滋水而用桂附地黃丸;或補腎溫澀而用固陰煎;或以脾胃虛寒而用黃芪建中湯、補中益氣湯。其他鹿茸、紫河車、天生磺之類,均曾嘗試,有效有不效,久則依然無法治。

吾見前服諸方于證未嘗不合,何以投之罔效?細診其脈,右部寸關皆弱,舌白淡無苔。口淡,不咳唾涎,口納略減。小便清長而不時遺,夜為甚,大便溏薄。審系腎脾肺三髒之病,但補腎溫脾之藥,服之屢矣,所未能服者肺經之藥耳。複思消渴一證,肺為水之高源,水不從于氣化,下注于腎,脾腎而不能約制,則關門洞開,是以治肺為首要,而本證亦何獨不然。景嶽有說:“小水雖利于腎,而腎上連肺,若肺氣無權,則腎水終不能攝。故治水者必先治氣,治腎者必先治肺”。本證病緣于腎,因知有溫肺以化水之治法。又甘草幹姜湯證原有遺尿之源,更為借用有力之依據,遂給予甘草幹姜湯。

炙甘草24克,幹姜9克(炮透),日二貼。三日後,遺尿大減,涎沫亦稀。再服五日而諸證盡除。然以八日服藥16貼,竟愈此難治之證,誠非始料所及。(引之《趙守真醫案》)

本文摘自《傷寒論十四講》,作者劉渡舟,人民衛生出版社

附1:甘草幹姜湯方(别名複陰湯)

甘草四兩(炙) 幹姜二兩(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附2:

甘草幹姜湯在《金匮要略》中治療肺痿,隻是方中所用幹姜需“炮”(炮姜)。

《金匮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第5條:“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幹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清代醫家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指出:“按甘草幹姜湯一方,乃辛甘化陽之方,亦苦甘化陰之方也。夫幹姜辛溫,辛與甘合則從陽化,幹姜炮黑,其味即苦,苦與甘合則從陰化。”并用甘草幹姜湯治療“平人幹咳無痰者”,謂“此元陰不足,而肺燥也。夫肺為金,生水之源也。元陰不足,由于肺燥不能生水,肺燥實由于元陰不足而邪火生,火旺克金,故肺燥。肺氣燥,斯幹咳作矣。法宜苦甘化陰養血為主,方用甘草幹姜湯,合當歸補血湯,加五味子治之”。

甘草幹姜湯可苦甘化陰,可治陰不足,這一點是黃芪與幹姜或人參與幹姜相合不可能有的作用。當然,甘草與幹姜相合治療陰不足,必以大量炙甘草為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