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傷寒論臨證指要-劉渡舟(十一)

第八節 火痛
病理: (内經) 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吳昆注日:"熱甚則痛,熱微則癢,瘡則熱灼之所緻也。故火燔肌肉, 近則痛, 遠則癢,灼于心則爛而瘡也,心為火故屬焉。.然火燔緻痛可分為二:一, 火淫經絡; 二,火淫髒腑。
一、火淫經絡
(一) 頭痛: 一般常見者, 為少陽膽經之火上炎作痛,多在頭之左右兩側疼痛,尤以夜晚為甚, 兼見口苦心煩,脈來弦數,舌質紅绛, 苔則薄黃。
治用龍膽瀉肝湯, 以清膽經火熱則愈。如果陽明胃經之火上炎頭痛,多在前額發作, 多見口渴思飲, 脈來洪大,苔則黃幹。
治用白虎湯加葛根14克, 以清胃經氣分之熱則愈。
治驗: 門頭溝一女青年患額頭痛, 兼見口噤難開, 吃飯不能張口,如果強張,則兩側頰車酸痛如絕。 服藥甚多弗效。 切其脈則浮大而長。餘曰: 此證火邪客于陽明經絡所緻。 為疏: 葛根15克、 生石膏30克' 玉竹 15克、麥冬 15克' 丹皮 10克、 白芍l0克' 鈎藤 12克。
服三劑則痛止, 六劑則口能張開如常人, 九劑則諸證皆愈。
(二) 目赤: 少陽之脈, 起于目眦, 其支者,下胸中貫膈。少陽經中風,氣壅而熱, 可見' 目赤痛、胸滿而煩等證。 邪在少陽,為年表半裡之邪, 當以小柴胡湯治療,禁用汗下之藥。
(三)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半夏' 生姜各三兩, 切,大棗十二枚' 擘。上七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服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義: 柴' 芩清膽經之郁熱, 則目痛赤可蠲; 人參' 炙草'大棗健脾杜微; 半夏、生姜和胃調中。
(三) 牙痛: 陽明經脈行于牙齒, 邪熱客于經脈, 則見牙齒疼痛, 口渴、 心煩' 脈大、 舌苔薄黃等證。治用白虎湯加生地以清氣血之熱則愈。
(四) 咽痛: 多為肺胃之火循經上炎所緻。 脈數而舌苔薄黃者, 治用黃連解毒湯; 如脈變數細主陰分已傷, 則用玄參20克, 生地30克, 青果 10克,闆蘭根15克, 生甘草 10克, 竹葉10克治之,慎用苦寒之藥。
二, 火淫髒腑
(一)嘔吐
[病理]: 胃腸結熱,大結不通,火邪上逆作吐。
[症狀]: 食已即吐, 吐勢急迫難耐, ,小溲黃赤,心煩不寐,脈來滑數有力, 舌紅绛而苔黃。
[治療]: 大黃甘草湯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方義]: 大黃走而不守, 瀉熱破結, 蕩滌腸胃, 可使胃火下降; 甘草和胃安中,載大黃以畢其功, 則嘔吐自上。 如果火吐不大便秘結的,可用黃連10克,黃芩 10克, 生姜 10克, 黨參6克, 清火和胃,降逆止嘔,效果非凡。
(二) 下利
[病理]: 火熱邪氣, 下灼腸陰, 陰氣不堅, 為火所迫, 發生下利。
[症狀]: 肌膚發熱, 下利膿血, 或者黃白粘液,腹痛下墜,脈來滑數,舌紅苔黃。
[治法]: 兩解表裡火熱
【方藥】: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 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 以水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 内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再服。
[方義]: 葛根氣味辛涼, 既能解肌退熱,又能清宣腸胃,重用至八兩以清表裡之邪熱; 黃芩, 黃連苦寒堅陰,清熱止利; 加甘草扶中護正, 以調諸藥。
(中醫藥之"三黃", 被現代醫學奉為珍寶屢用而不疑: 一,麻黃治喘; 二、黃連治利; 三、 大黃治疸。 此三藥已劃為西藥領地之中。)
如果膽熱下迫于腸, 發生腹痛下利, 紅白粘液,下重難通,脈來弦數,舌苔薄黃。
【治法]: 清膽腑邪熱
[方藥】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炙' 大棗l2枚、 擘。
上六味,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方義]: 黃芩苦寒、 善清肝膽之火熱; 芍藥酸苦能養肝膽之陰。兩藥相合,酸苦為陰, 清火堅陰, 更能于土中伐木; 甘草'大棗味甘補土,此乃,見肝之病, 當先實脾"之義。
如果厥陰肝髒火熱挾濕下利, 其辨證特點有二: 一是"熱利下重.而有裡急後重; 二是。下利欲飲水.,津為熱傷之候。
[治法】: 清熱燥濕, 涼血疏肝
[方藥]: 白頭翁、 黃柏、 黃連、 秦皮
上四味,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 不愈,更服一升。
[方義]: 白頭翁味苦性寒, 擅清腸熱而治毒利, 且能疏達厥
陰肝木之氣; 黃連' 黃柏清熱燥濕, 厚腸胃以上利; 秦皮苦寒、能清肝膽及腸道濕熱, 涼血以堅陰。
此方亦治"産後下利虛極, 于白頭翁湯中加甘草' 阿膠各二兩。"阿膠救陰,甘草補中, 且以緩連' 柏之苦寒也。
姜x x, 男, 17歲。入夏以來腹痛下利, 日六七行, 後重努責,下利急而排便不出,再三努力, 僅少許紅液而已。 口渴思飲,六脈弦滑而數, 舌苔黃膩。此為厥陰下利、 濕熱内蘊, 肝不疏洩,如唐容川所雲:"金木相沴、濕熱相煎"之證。 為疏: 白頭翁12克, 黃連,黃柏各9克、 秦皮9克' 滑石 15克、 白芍 12
克' 枳殼6克、 桔梗6克。 服二劑,大便次數減少,又服二劑,紅色粘液不見, 從此而愈。
(三) 熱厥
病理: 厥陰病, 有正邪交争, 陰陽消長的特點。如果陽熱内盛而格陰于外,以緻陰陽氣不相順接,便可形成手足厥冷的"熱厥"。熱厥的特點是發熱在前,手足厥冷在後。張仲景所謂的"熱深者, 厥亦深; 熱微者,厥亦微。"
症狀: 周身發熱, 手足厥冷, 脈來滑大, 口渴,指甲色紅,而大便不秘。舌苔薄黃的, 可用清熱和陽的白虎湯; 如果大便秘結不通, 腹滿或痛,脈來沉遲有力, 其舌苔黃厚而幹的,可用通腑洩實之法, 如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 大便暢通之後,則手足轉溫, 其病可愈。
呂x x, 男, 48歲。 初秋患感, 體溫高達39'8C,村中赤腳醫注射"安乃淨"退熱藥,旋退旋升。 四五日後, 身熱至40C,口渴能飲, 手足卻反厥冷,切其脈滑而大, 舌绛苔黃,辨為"熱厥"書白虎湯原方, 兩劑而瘥。
小兒高燒,可續發抽風與手足厥冷之證, 治法以清熱疏邪為主,熱退則諸證自解。反之則愈治愈甚。
(四) 溫瘧
[病理]: 外感風寒之邪藏于内髒, 至春夏陽氣向外宣洩而始發。為伏氣外出,寒蓄久而變熱。
[症狀]:"溫瘧者, 其脈如平, 身無寒但熱, 骨節煩疼, 時嘔。
[治法] 甘寒除熱, 因勢利導
[方藥]: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炙,梗米二合,桂枝三兩 "
上五味,以水一鬥, 煮米熟湯成,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方義]: 本方為白虎湯加桂枝。白虎湯清熱生津止嘔,加桂枝以治表邪之骨節疼煩。
以上所論猶末盡火證之治,舉一反三餘有厚望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