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經方:小青龍湯(外寒裡寒)

小青龍湯

【原文】

麻黃(去節)芍藥 細辛幹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莞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又名】麻芍姜辛桂五草半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典回顧】

1、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

2、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傷寒)

3、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匮)

4、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龍湯主之。(金匮)

5、婦人吐誕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誕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金匮)

6、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複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複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桂苓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金匮)

【用法】

1、以上八味藥,以水十碗,先煮麻黃,等水量減少二碗,撈去浮在上層的白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成三碗。去滓,每次溫服一碗;

2、喝完藥後以全身微微出汗為最佳。切記不可使病人流太多汗。汗出後須擦幹,避免吹風受涼。

【組成】

甘草細辛五味子桂枝姜麻黃芍藥半夏

【時機】

1、怕冷、無汗,發燒,咳嗽重,出白痰,口不渴,身體痛,沒有胃口;

2、表寒裡寒咳嗽時,心下有水(胃),用小青龍湯。

【方解】

1、五味子止咳,半夏化痰,幹姜溫中去肺寒;細辛去肺裡的水(微水)。栝蒌根止渴;

2、小青龍湯是将腸胃的津液發出去。

【加減】

1、其身熱重,頭痛惡寒甚者,當重用麻桂;

2、其身微熱,微惡寒者,當減輕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黃,蘇葉代桂枝;

3、其痰飲水氣甚者,當重用姜辛半味;

4、咳久緻腹皮攣急而痛者,當重用芍草以安之。

【禁忌】

1、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惡等物。

【應用集錦】

1、氣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龍湯」證,也就是寒喘;

2、天氣熱才開始喘,天氣冷就不喘,就是「大青龍湯」證,表寒裡熱,裡熱想出去出不去,外面的熱進不來,被寒束到了,就是熱喘。

3、在裡為水氣,在表為咳(咳之前喉皆常作癢)其表證之重輕,其舌苔亦不必限于白膩。

4、劉渡舟教授指出,臨床運用本方要抓住幾個關鍵環節:

(1)辨氣色:寒飲為陰邪,易傷陽氣,胸中陽氣不溫,使榮衛行澀,不能上華于面,患者可見面色黧黑,稱為“水色”;或見兩目周圍有黑圏環繞,稱為“水環",或見頭額、鼻柱、兩頰、下巴的皮裡肉外之處出現黑斑,稱為“水斑“。

(2)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輕,或喘重而咳輕,或咳喘并重,甚則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3)辨痰涎:肺寒津冷,陽虛津凝,成痰為飲,其痰涎色白質稀;或形如泡沫,落地為水,或吐痰為蛋清狀,觸舌覺冷。

(4)辨舌象:肺寒氣冷,水飲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見水滑,舌質一般變化不大,但若陽氣受損時,則可見舌質淡嫩,舌體胖大。

(5)辨脈象:寒飲之邪,其脈多見弦象,因弦主飲病;如果是表寒裡飲,則脈多為浮弦或見浮緊;若病久入深,寒飲内伏,其脈則多見沉。

(6)辨兼證:水飲内停,往往随氣機運行而變動不居,出現許多兼證,

A、如水寒阻氣,則兼噎;

B、水寒犯胃,則兼嘔;

C、水寒滞下,則兼小便不利;

D、水寒流溢四肢,則兼腫;

E、若外寒不解,太陽氣郁,則兼發熱、頭痛等症。

以上六個辨證環節,是正确使用小青龍湯的客觀标準,但六個環節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兩個主證者,即可使用小青龍湯。

5、肺中風,喘,身重或腫,熱氣上騰到腦部,也會暈眩,有時走路會摔倒,臨證用方如小青龍湯。

6、小青龍湯(麻黃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9克 幹姜9克 細辛6克 半夏9克 五味子9克):怕冷(病人自覺身體裡面非常冷)、無汗、發燒、喉嚨癢咳嗽重(喘咳)、 痰白清稀、口不渴、身體痛、舌淡苔白且滑、浮腫身重、沒有胃口、有時感覺背後背肩胛骨之間有一塊如拳大的冷塊區(表寒裡寒咳)

7、滲出性胸膜炎往往多用小柴胡湯,但如果胸腔積液較多,不易減少時,用小青龍湯有時可以有效地減少積液。

8、(1)食道炎症

A、很少導緻噎嗝,因為食道很有彈性。

B、食道炎症會導緻食道的反流,一是食道下段的括約肌易受情緒影響,患者大多情緒不好、煩躁;二是反流刺激。可以選栀子幹姜湯或者栀子豉湯。

C、食管上段的疾病常有食道燒灼,多見熱證,可用《溫病條辨·上焦篇》的宣痹湯和三香湯,兩方都是治療熱證的。

(2)食道上段的疾病,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湯,常用于食道癌。

(3)食道下段的疾病,

A、脾陽虛,便有微溏者,用栀子幹姜湯;

B、純粹的熱證,用栀子豉湯。

(4)其它:

A、治療食道疾病,也可以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湯合栀子幹姜湯。

B、如果在上焦,可以用宣痹湯或三香湯合栀子豉湯。

C、臨床上不考慮寒與熱,就用栀子幹姜湯或栀子豉湯都會有效。

9、(1)因風寒而喘者:

A、無裡熱、無裡寒,是麻黃湯證。

B、有裡熱,大青龍湯。

C、有裡寒,小青龍湯。

(2)下後微喘者,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證。

(3)喘而汗出者、下利,葛根黃芩黃連湯。

(4)汗出而喘,無大熱、無下利,麻杏石甘湯。

(5)汗後津液不足,飲水多而喘者,是五苓散證。

10、(1)氣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龍湯證,也就是寒喘;天氣熱才開始喘,天氣冷就不喘,是熱喘,就是大青龍湯證。

A、熱喘:病人虛汗很多,陽虛了,舌苔黃黃的。氣喘到你的手上的時候,大都是虛證了,一定喘很久了。處方用大青龍湯和麻杏石甘湯的變方,視胃口好不好而定,胃口好就吃麻杏石甘湯,胃口不好的吃大青龍湯。如果病人喜歡喝酒就用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B、寒喘:看到最多的就是寒喘,每到冬天的時候都不能睡覺,都要坐着睡,吐出來的是白痰,每天晚上三點到五點的時候就開始喘。處方用小青龍湯來加減。

(2)傷寒論喘證辨别:桂枝湯證有喘: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表症、無汗而喘: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陽明證的喘:蒸蒸發熱、裡實證,白虎湯,承氣湯類;非上述症狀,汗出而喘:麻杏石甘湯。

11、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病,與感染、理化刺激、過敏有關,多發于中年以上,病程緩慢。多在秋冬季節發病。主要出現咳嗽、咳痰,尤以早晨為甚,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狀,易于咳出。嚴重者可終年發病,常伴有氣急不能平卧。

(1)如症見咳嗽、痰多清稀、吸氣短者,屬腎氣虛不能納氣之故,可用腎氣丸以補腎陽而納其氣。因久病津虧,故又補腎陰。取腎肺經脈相連之意。

(2)慢性支氣管炎,“形寒飲冷而咳喘者”,症見咳嗽氣短,遇冷即發或遇冷加重,脈浮滑或弦滑,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杏仁,以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3)内傷咳嗽,是由髒腑功能失調所緻。咳嗽痰多,責之于肺髒虛弱、脾失健運,飲食不能化為精微,反而釀成痰濁,上犯于肺,肺失宣降,氣逆而咳。症見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悶,胃納不振,神疲乏力,氣短促,脈濡滑。治療時,用小半夏加茯苓湯降逆滌痰。

【比較集錦】

1、解表化飲方劑:

(1)小青龍湯:治表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

(2)射幹麻黃湯:主治風寒,表證較輕,證屬痰飲郁結、肺氣上逆者,故于小青龍湯基礎上減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幹、冬花、紫菀等藥。射幹麻黃湯治裡為主,下氣平喘之功強。

2、以下皆治痰飲:

(1)小青龍湯以心下有水氣為主;

(2)射幹麻黃湯以喉中水雞聲為主;

(3)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以吐涎沫為主;

(4)皂莢丸以膠痰為主;

(5)澤漆湯以眩冒、眼前發黑為主;

(6)苓桂術甘湯以胃裡停水為主。

3、初期的肺積水,當水氣還沒有盛的時候有三個湯方:

(1)剛開始積在皮膚表面的時候,肚臍以上積水用發汗,用麻黃湯下去把汗發掉。

(2)如果來不及,已經跑到裡面,剛開始肺裡面有一點積水的時候,咳得很厲害,這是小青龍湯證,

(3)到水積得很嚴重的時候,「小青龍湯」都來不及了,水已經積滿,病人但坐不得卧,一躺下就咳,此即十棗湯證。

4、少陰處方:

(1)四逆湯:手腳冰冷了,腸胃裡面的熱能沒有辦法達到四肢,中陽不振,脾胃的功能不好,舌苔白白的,裡寒很盛;

(2)附子湯:表裡皆寒且虛、陽不足,所以附子湯可以補陽的不足;如果是表寒裡虛,但是陽氣很足用小青龍湯;

(3)白通湯:是陰盛在下、虛陽在上,上下不通達,所以少陰證下利的時候,因為裡寒太盛了,上焦的心陽沒有辦法往下走,變成上熱下寒,造成不斷的下利。

(4)通脈四逆湯,就是陰盛于内,陽隔于外,摸病人微發熱,可是舌苔伸出來全部是白的,就是表熱裡寒,脈很微細,很危險了。通脈四逆湯打通全身血脈。通脈就是通達内外。

(5)通脈四逆湯和四逆湯的區别,病人的脈都是微細的,但是四逆湯隻胃陽虛而已,所以四逆湯的病人手腳冰冷,通脈四逆湯的病人手腳熱的,但是脈都快沒了

(6)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時候用白通湯,全身都虛寒的時候靠附子湯,内外陰陽不能協和的時候用通脈四逆湯。

5、(1)五苓散:如果是表熱造成的小便不利,表太熱了水氣不得下降就是五苓散。

(2)表寒,束在表上面,水沒有辦法發散而結在下焦就是小青龍湯。

(3)如果是裡面虛寒掉的造成小便不利的就是真武湯。

(4)豬苓湯是水熱并結,裡面發炎了,西醫用試紙測小便裡有紅血球,因為結石把輸尿管刮破了,造成小便帶血,所以豬苓湯裡面有阿膠止血。

6、風寒發汗有五法(不同病位):

麻黃湯汗在皮膚,乃外感之寒氣;

桂枝湯汗在經絡,乃血脈之精氣;

葛根湯汗在肌膚,乃津液之清氣;

大青龍湯在胸中,乃内擾之陽氣;

小青龍湯在心下,乃内蓄之水氣。

7、風寒治水有三法(三焦):

(1)幹嘔而咳,是水在上焦,在上者發之,小青龍湯是也(有表寒);

(2)心下痞滿,是水在中焦,中滿者瀉之,十棗湯是也(沒有表證);

(3)小便不利,是水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五苓散是也(有表風)。

8、麻黃劑用于上半身為主的浮腫,使用黃芪、防已等用于浮腫多發于下半身良半不者,也就是說,含有麻黃的越婢加術湯、小青龍湯等對上半身的浮腫有效,而防己黃芪湯主要用于治療腰以下、下半身特别是腳浮腫為宜。

【名家論述】

1、小青龍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小青龍湯」是由麻黃、芍藥、幹姜、細辛、桂枝、半夏、甘草、五味子組成的,細辛是一味非常熱的藥,細辛是有毒的,臨床上,細辛隻開一錢,細辛長得細細的一根,下面有很多根莖,用它的根部,細辛一根獨陽往上走,所以很熱。因為裡寒很盛,所以開細辛和幹姜,把裡寒去掉,讓裡面溫熱起來,把水氣去掉,心下有水氣,往上冒,所以會喉嚨癢。五味子藥沒有寒熱,五味子是止咳的,所以【本草】寫五味子潤肺,有時咳得很厲害的時候,氣管都會咳破,用五味子。有時候咳得太厲害,會嘔,用半夏,半夏會降逆也可以去水,所以胸腔的水,半夏也可以去,半夏還可以化痰,所以半夏與五味子合起來就能化痰止咳,張仲景的半夏是生半夏,半夏洗完就入藥,生半夏有毒,也就是靠這毒把水排掉,能解半夏的毒就靠生姜和幹姜,所以幹姜與半夏并用在裡面。生姜是散胃中之寒,幹姜是溫中去肺中之寒。桂枝、芍藥、甘草此三味藥是從桂枝湯來的。

「小青龍湯」的用法,就是表寒裡寒的時候用的,開「小青龍湯」的時候,表裡雙解,所以表面上可以看到「麻黃湯」證,「大小青龍湯」都可以看到咳嗽,而且都有癢咳,都有水氣在裡面。「小青龍湯」,一種是本身素體虛寒的人,得到「麻黃湯」證的時候用的,還有一種,本來是「麻黃湯」證的,沒服用「麻黃湯」,而從「麻黃湯」證轉成「小青龍湯」證,所以是「麻黃湯」證失治,而變成「大小青龍湯」證的,大或小則視病人身體的症狀而變。

若渴代表水飲不是很重是表寒裡水比較少,拿掉半夏,加瓜蒌根生津止渴,中藥裡所以能夠止渴的藥,都是西醫降血糖的藥,糖尿病人會口渴。若微利,水在小腸裡,把麻黃去掉,實際加的是芫花,大約用一二克。若打嗝,身上有水沒有排掉,會停在胸膈,停久了變成飲,再會變成痰,痰在胸膈會惡心想打嗝,去麻黃,加炮附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把水利掉。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實際上喘的時候不應該把麻黃拿掉。

隻有有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在胃脘的地方有水氣,水氣往上跑會咳嗽,幹嘔,本身胃就問題,水飲停留會反嘔。發熱而咳,或渴﹍都适用小青龍湯。初期的肺稹水,當水氣還沒有盛的時候有三個湯方:剛開始積在皮膚表面的時候,
肚臍以上積水用發汗,用「麻黃湯」下去把汗發掉。如果來不及,已經跑到裡面,剛開始肺裡面有一點積水的時候,咳得很厲害,這是「小青龍湯」證,到水積得很嚴重的時候,「小青龍湯」都來不及了,水已經積滿,病人但坐不得卧,一躺下就咳,此即「十棗湯」證。
天冷開始氣喘,标準的小青龍湯證。天熱喘,痰是黃色粘稠的,大青龍湯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