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中醫方劑名。為理血劑,具有補氣,活血,通絡之功效。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臨床常用于治療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冠心病、小兒麻痹後遺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單側上肢、或下肢痿軟等屬氣虛血瘀者。
中藥歌訣
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滞用桃紅。
藥物組成
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去土)、川芎、紅花、桃仁。
藥方釋義
補陽還五湯
本方證由中風之後,正氣虧虛,氣虛血滞,脈絡瘀阻所緻。正氣虧虛,不能行血,以緻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去濡養,故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氣虛血瘀,舌本矢養,故語言謇澀;氣虛矢于固攝,故口角流涎、小便頻數、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為氣虛血瘀之象。本方證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标,即王清任所謂“因虛緻瘀”。治當以補氣為主,活血通絡為輔。本方重用生黃芪,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為君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用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同當歸尾以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亦為佐藥。
配伍特點
重用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伍,使氣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标,标本兼顧;且補氣而不壅滞,活血又不傷正。合而用之,則氣旺、瘀消、絡通,諸症向愈。
補陽還五湯
本方生黃芪用量獨重,但開始可先用小量(一般從30-60g開始),效果不明顯時,再逐漸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藥用量較輕,使用時,可根據病情适當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藥上行,溫經通絡;下肢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藥下行,補益肝腎;日久效果不顯著者,加水蛭、虻蟲以破瘀通絡;語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遠志等以化痰開竅;口眼㖞斜者,可合用牽正散以化痰通絡;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溫陽散寒;脾胃虛弱者,加黨參、白術以補氣健脾。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