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它是醫家眼中的補氣聖藥,本文為您詳解它的神奇用法!

2021-10-25

醫道之漫漫,苦心而求索,常待東方白,不為世俗同。

張勝兵:武漢知名中醫,中醫研究生,成名代表作《醫門推敲》五部,《攻癌救命錄》,《張勝兵解讀溫病條辨》。

導語:它是醫家常用藥物,被稱為補氣的聖藥,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可治療多種虛損之證。但生、炙之品功效又有不同,在臨床上與不同的藥配伍,治又不同,你真的會運用了嗎?

黃芪是師父張勝兵幾乎每天必用的藥物,每天藥房抓的最多的藥就是黃芪,之所以用量如此大,一是因為我們接診的患者中很多都是重症,久病必虛,需要補氣,二是黃芪是補氣要藥,由于其補氣效果好,而價格又不貴,所以成為了臨床最常用的藥物之一。

《湯液本草》謂其“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藥”。

《本草求真》稱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耆的意思是六十歲者曰耆,黃芪(“芪”原為“耆”)因為是補氣藥中之最長者,其色黃,故稱黃耆。)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的根,亦名戴糁、戴椹、耆草、百本、王孫。是常用的補益中藥,其味甘,性溫,歸肺、脾經。功能: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可治療多種虛損之證。黃芪是補氣的聖藥。


生黃芪和炙黃芪的不同


黃芪有生黃芪和炙黃芪的不同,其作用也有所不同。

1、生黃芪是補氣的,比如說話沒勁,走路沒勁,臉色比較白等都是脾肺氣虛的表現。

生黃芪能補一身之氣,比如上半身氣虛可以用生黃芪,下半身氣虛也可以用生黃芪。生黃芪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适用于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

2、炙黃芪重在補氣升陽。炙黃芪是傳統黃芪炮制而成的,是将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

長于補氣生血,适于肺虛氣短,氣虛血弱,氣虛便秘,常常用于“中氣不足,髒器下垂”的患者。


十大功效


各代醫家在臨床運用黃芪總結了大量的經驗,概括有十大功效:

1.益氣活血可除胸痹

黃芪補肺氣行血脈,善溫胸中大氣下陷,用治胸陽不振,氣血痹阻之胸痹證,常配丹參、赤芍、紅花、川芎、葛根等,黃芪用量倍于活血化瘀之品,其意在通,既大氣一轉,其痹乃通,特别是對胸痹證見舌胖嫩邊尖齒痕者,尤為特效。

2.補氣通絡擅治偏癱

黃芪為補氣藥之最,氣行則血行,故能推動瘀血的運行和消散,對中風氣虛血滞,類中風瘀阻的半身不遂,肢體麻本,口眼歪斜,舌強語蹇,常重用黃芪配蜈蚣、地龍、水蛭、全蠍、雞血藤、當歸、威靈仙、桃仁、紅花等,如補陽還五湯。

3.甘溫除熱清退虛熱

黃芪入肺補氣,入表實衛,《本草逢原》稱:“能補五髒諸虛……瀉陰火,去肺熱。”曾有,脈細弱而數者,遍服滋陰降火、清熱潤肺中藥百餘劑而熱不退者,以補中益氣湯加鼈甲、秦艽,重用黃芪50g,服藥七劑,體溫開始下降,繼服十四劑而熱退,可見黃芪可退氣虛發熱的功效。

4.健脾固精治蛋白尿

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大量蛋白尿,一般多認為屬腎氣虛損,攝精無權,精氣外洩,主張以補腎固精為主,在補腎藥中加用黃芪、黨參、蓮子肉、升麻等升脾益氣助運化而收功,可見蛋白尿的病機與脾氣虧虛、升清攝精失常有關,因為五髒之精雖藏于腎,但賴于後天脾氣的運化輸布和補充,如果脾氣健旺,中州得以斡旋,精微物質得以正常敷布,不緻流失則蛋白尿減少。

5 .益氣固攝統治血證

黃芪養髒腑而補中氣,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固則血止,故曰血脫益氣。《景嶽全書》謂:“血脫等證,必當用甘藥先補脾胃,以益生發之氣,蓋甘能生血,甘能養營,但使脾胃氣強,則陽升陰長而血自歸經”。以黃芪為主,配用人參、炮姜、艾葉、生地、白芨、海蛸、阿膠等随證出入,治療胃出血、便血、婦人崩中漏下等血證,呈脾胃虛寒氣不攝血者,可收效。

6.增補先後天可保胎

黃芪補氣升陽而治諸下陷,善治胎漏、胎動、滑胎。張乙疇說:“脾為一身之津梁……養胎全在脾腎,腎為先天,脾為後天,腎虛則根怯,脾虛則本薄,育胎譬如懸鐘于梁,梁軟則鐘墜,折則墜也”。任主胞脈,胞系于腎,胎孕既成,賴母體之氣血蓄聚以養之,然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姑妊娠之始終,得先天腎氣之充和後天脾胃之旺方可孕育生養。

7 .鼓動氣血通痹止痛

筋骨脈絡之痹疾日久,關節僵硬,肢體浮腫,用搜風祛濕、逐寒通絡之品少效者,加黃芪配桂枝、當歸、白術補氣通絡,旋轉氣血,大氣一轉,邪氣自出,痹痛自解。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偏服溫經散寒、祛風勝濕之品見效甚微,可改從益氣溫經通痹之黃芪桂枝五物湯加當歸、白術、附片、秦艽而收效滿意。

8.補氣行水消退浮腫

黃芪益肺脾,補三焦司氣化,運脾氣除水濕,培上源利水道,為補氣利水之要藥,常配防己、茯苓、白術等。如治風心病患者,頭面肢體浮腫,以下肢為甚,心動悸,舌淡胖苔薄白滑,脈結代,可用補氣利水法,黃芪加防己。以黃芪配葶苈,治療肺心病所緻的浮腫咳喘心悸,常可收效。

9.統攝氣化治療消渴

黃芪益氣升陽實腠理,既能鼓舞胃津上升,又能統攝下焦氣化,故而善治消渴,常配山藥、元參、花粉治療糖尿病,對降低血尿糖有明顯療效,特别是對中氣不足、脾陽不振者重用黃芪尤為适宜。

10.托裡排膿療瘡生肌

《本經》謂黃芪:“主癰疽,久敗瘡毒,排膿止痛。”以其補益之力,能自内托長肌肉,則其潰膿自易外出,為久敗瘡毒之良藥。《外科正宗》:“凡瘡潰膿之後,五髒虧損,氣血大虛,外證雖形似有餘,而内髒真實不足,法當純補”


黃芪的常用藥對配伍


1.黃芪與金銀花

黃芪補氣升陽,益氣托毒解毒。金銀花清熱解毒涼血,能透達,為治療瘡瘍腫毒要藥。二藥補清合伍,補不助熱,清不傷正,托毒清解之功顯著。瘡瘍腫毒,瘡口久不愈合收口;糖尿病易生瘡疖,時發時愈,用治頗宜。慢性腎病,久病氣虛,熱毒蘊結,腎功能損害,蛋白尿不得消除,二藥合用益氣扶正,托毒解毒,不傷正不助濕熱。慢性肝炎,久病氣虛,餘熱未淨,肝功能損害,也宜選用,有益氣解毒護肝之效。

2.黃芪與山藥

黃芪補益脾氣。山藥益脾氣養脾陰固精。二藥合用,補不滞氣,養不膩滞,共奏益脾氣養脾陰之效。此為施金墨治療糖尿病的有效配伍,可降低血糖。治療潰瘍病,辨證選用二藥,有補氣止血作用,有利于潰瘍的愈合。

3.黃芪與丹參

黃芪補益肺脾元氣。丹參活血化瘀,養血。二藥合用,益氣與活血并用,氣旺血行,血行氣也旺,共奏益氣活血之功。中風後遺症、胸痹心悸、肢體麻木等屬氣虛血瘀者用為要藥。肝硬化腹水、肝脾腫大、腎炎腎病水腫,癥瘕積聚屬氣虛血瘀者均宜選用。再生障礙性貧血、消渴屬氣虛血瘀者也用為要藥。

4.黃芪與當歸

黃芪補益脾肺元氣,鼓舞氣化。當歸養血,和血活血。氣旺血生。二藥合用,補氣以生血,氣血雙調。氣血調和,使陰火可斂可降。

5.黃芪與益母草

黃芪益氣行水,托毒運毒。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腫,解毒。二藥合用補通兼施,補不壅滞,通不傷正。臨床用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屬氣虛水血瘀滞者,随證配伍二藥,有較好消水腫、消蛋白尿、降血壓、改善腎功能等作用。肝硬化腹水屬氣虛血瘀水聚者,用之有較好療效。

6.黃芪與葛根

黃芪補肺脾,升清陽。藥理研究表明,黃芪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其作用機制是對抗腎上腺素,且有利尿作用。葛根升清陽,鼓舞胃氣上行,生津。藥理研究證明,葛根能增加腦及冠狀動脈血流量,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反應有抑制作用。二藥合物,一補氣升陽,一升清活血,相輔相成,共奏益氣升清,通血脈止眩暈之功。

7.黃芪與桑葉

黃芪甘溫益氣,固表止汗,補氣攝血。桑葉甘寒清宣,疏解肺衛風邪,清熱而宣燥氣。《丹溪心法》稱之“焙幹為末,空心半飲調服,止盜汗”。《本草從新》謂之“止血……止盜汗”。二藥甘寒甘溫并用,補固清宣并施,補不壅滞,清宣不耗散,相輔相成,共奏固表清宣止汗,益氣輕清止血之功。用于各種虛證的自汗、盜汗,氣血陰、陽虛所緻汗證均可選用。

8.黃芪與防己

黃芪補氣運濕,升陽固表。防己通經絡水濕,洩降行水。二藥合伍,益氣升提與降洩通行并用,外宣内達,通行諸經,降洩不耗正,相輔相成,共奏益氣行水,固表祛濕之功。臨床用于肌表氣虛,肌腠風水逗留,肌膚浮腫,周身困重麻木,關節痹痛,汗出惡風等症。為治療腎炎腎病氣虛濕滞浮腫之要藥。防己對消除局部黑斑,尤以目眶周圍黑斑有效。

9.黃芪、麻黃與細辛

細辛散風寒,激發腎氣,以化水飲。黃芪補益脾肺,益氣行水。麻黃宣通肺氣。三藥合用,一宣肺開上源,一下通腎氣,一補脾運中,分上中下三焦,肺脾腎,扶正祛邪并施,相輔相成,共奏補脾宣肺激發腎氣化水之功。臨床用于慢性腎炎急性複發屬肺脾氣虛,外邪犯表内侵少陰腎經者,較為适宜。細辛能激發腎氣,對陽虛不能溫化水濕,在方中加入細辛激發腎氣,能使虛弱陽氣獲得生機。

10.黃芪與肉桂、車前子

三藥補氣、溫陽、利水,合用則升清與降洩并施,溫陽與滲利并行,補氣與利水并顧,相輔相成,更增淡滲利水之功。臨床實踐證明,溫陽益氣與滲利合用的利尿作用,較單用益氣,或純用溫陽,或僅用滲利均較好。臨床三藥合用的消腫利尿效果較好。用治腎炎水腫屬脾腎陽虛者,療效滿意。浮腫小便不利者用肉桂,小便多者用附子。

11.黃芪與合歡皮

黃芪益氣托毒解毒。合歡皮解郁結,活血消癰腫。合用相得益彰,增益氣扶正活血、解毒消癰、祛腐生新之功。臨床對肺癰、肝癰等内癰,久病氣虛,邪毒不盛,癰瘍久不收口者較宜。

12.黃芪與白術

黃芪大補脾肺之氣,健脾利水,主肌表之水濕,主在裡之水氣。白術健脾運濕,補脾益氣。臨床用于氣虛水濕停滞之肌痹重着、關節痹痛、水腫、假性肢體肥大等的治療。是腎炎腎病水腫屬肺脾氣虛的常用對藥。對消除水腫,消蛋白尿,改善肌體營養狀況,增強肌體抗病能力,均有重要作用。用治肝硬化腹水,應大劑量。

13.黃芪與防風

黃芪補氣益氣升陽而固表。防風疏風而解表。二藥合用,補中兼疏,不戀邪不散邪傷正,相輔相成,更增益氣固表禦外風之功。臨床用于氣虛易感,表虛自汗,産後畏風。過敏性鼻炎、荨麻疹也可選用,治療和預防用藥均有效驗。二藥配枳殼為“三奇散”,治虛坐努責、脫肛不收療效滿意。

14.黃芪與薏苡仁

黃芪補益脾肺元氣運毒托毒。薏苡仁清利濕熱,解毒排膿,兼能健脾扶正。二藥合伍,一以補氣扶正為長,一以滲利通行為主,補運托毒,相輔相成,共成益氣行水,運毒托毒之功。臨床用于慢性腎炎腎病水腫、肝性水腫屬脾虛不運者,有消腫、減少蛋白尿功效。腫瘤化療放療期間用之扶正解毒,恢複體力,減輕毒副作用。衰弱性疾病用之有振痿起沉疴之效,但須堅持服用才有較好療效。

15.黃芪與升麻

黃芪補氣升陽,托毒解毒。升麻升中氣,透解邪毒。二藥合用,補托透解并行,托透邪毒之力愈增。氣虛低熱,頑固性口腔潰瘍久不愈合,随症選用,有較好益氣升陽、降陰、火托毒解毒、愈潰瘍之功效。若又配伍桔梗治瘡口久不收斂尤宜。氣虛眩暈,可随症選用。黃芪含豐富的微量元素硒,利于增強體質,抗腫瘤。

16.黃芪與桑寄生

黃芪補益肺脾元氣,益氣升清。桑寄生補益肝腎。二藥合用,脾肺肝腎并調,相得益彰,更增填補大氣之功。張錫純稱二藥并用“為填補大氣之要藥”。

17.黃芪與地龍

黃芪補脾肺元氣。地龍通經活絡。二藥合用,益氣助通絡,活絡而緻新,共奏益氣通經活絡,促進組織複新之功。臨床用于治療腎炎、腎病屬氣虛血瘀者。對無明顯血瘀者也可辨病選用。二藥含有豐富的硒,可增強腎功能,改善體質。配伍運用可獲水腫消退,血壓歸于正常,蛋白尿轉陰,腎功能改善等效果。中風偏癱,口眼喎斜等屬氣虛血瘀者用為必備之配伍。又配鈎藤,有益氣平肝息風之功。三藥均有擴張血管作用,合用治療高血壓、中風後遺症及半身不遂頗有效果。

18.黃芪與大黃

大黃蕩滌胃腸之積滞,涼血解毒,活血解毒。臨床研究認為,大黃用于治療尿毒症有通腑洩毒排毒,改善血行,增強腎髒排濁,促進腎髒代謝,補益人體某些氨基酸、蛋白質、微量元素等多方面作用。黃芪補益肺脾元氣,益氣升陽,托毒運毒。藥理研究表明,黃芪有抗腎炎樣、促進代謝等作用。二藥合用,攻補兼施,共奏振奮腎氣,益氣攝精,升清降濁之功。

19.黃芪與劉寄奴

黃芪大補脾肺之氣,益氣運毒托毒。劉寄奴活血祛瘀,斂瘡消腫,利水。二藥合用,益氣助行血,補氣助利水濁,相輔相成,共奏益氣活血,祛瘀濁解毒之功。

20.黃芪與川芎

黃芪補脾肺之氣。川芎活血行氣,散風止痛。二藥合用相輔相成,共奏益氣行血,祛風止痛之功。臨床用于中風後遺症,屬氣虛血瘀者用為要藥;用于氣虛血瘀型高血壓。

21.黃芪與莪術

黃芪補脾肺,益氣升陽,生肌斂瘡。莪術行氣活血,消積止痛。二藥合用,破中有補,補中有行,補消兼施,相輔相成,共奏益氣行氣活血,祛瘀生新,開胃健脾之功。張錫純謂“參芪補氣,得三棱莪術以流動之,則補而不滞,而元氣愈旺,愈能鼓舞三棱莪術之力的消癥瘕”。

22.黃芪與澤蘭

黃芪大補脾肺之氣,振奮氣化。藥理研究表明,黃芪有增加肝糖原,護肝,調節機體免疫等作用。澤蘭活血利水,疏肝和營。二藥合用,益氣助血行,補氣以利水,相輔相成,共奏益氣活血利水之功效。臨床治黃必用澤蘭,能促進肝脾血行和膽紅素的排洩。黃芪益氣有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二藥合用對門靜脈循環障礙确有通達作用,用治肝硬化之肝脾腫大、腹水有較好改善門靜脈循環,改善肝功能,消腹水消腫等作用。

23.黃芪與石韋

黃芪補益脾肺,益氣行水。石韋清利濕熱。二藥合伍,補氣行水與清利濕熱并用,則補不壅滞,利不傷正,相輔相成,共奏益氣行水,清利濕熱消腫之功。石韋有利濕熱消蛋白尿、降血中尿素氮的作用,與有抗腎炎樣作用的黃芪配伍,為治療腎炎腎病脾肺氣虛、濕熱未淨而緻水腫、蛋白尿的有效配伍。

24.黃芪與知母

黃芪益脾肺之氣,升舉陽氣。知母質潤,養肺胃之陰,潤腎燥。知母得黃芪使藥性分毫不覺涼熱,黃芪得知母使陽上升而陰液滋潤。溫補涼潤相輔相成,具陽升陰應、雲行雨施之妙,共奏益氣養陰、養陰升陽之功。

25.黃芪與菟絲子

菟絲子益腎助陽固精。黃芪補脾肺,升清氣提胎元。二藥合伍,脾腎先後天兼顧,補固升提并用,相輔相成,共奏補氣益腎固胎元、生精血之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