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黃帝内經解讀(63)

【原文】

帝曰:餘念其痛,心為之亂惑(1),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2),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懸(3)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4);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5),五勝更立(6);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吟(7)至微,秋毫在目。

【注釋】

(1)惑:惶惑,迷亂。

(2)殘賊:殘忍不仁的人。

(3)懸:關聯的意思。

(4)十二節:指人的十二關節,或指十二經脈,亦通。

(5)八動之變:指八風變化。八風即四方四隅之風。《呂氏春秋》“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熏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凄風,西方曰飙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6)五勝更立:五行盛衰。

(7)呿(qū)吟:張口所出的聲音叫呿,此指呵欠;閉口所出的聲音叫吟,此指呻吟。

【白話詳解】

黃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而思想上仍有些慌亂疑惑,因治療不當反使病勢加重,又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人們看起來會認為我是一個殘忍的人,究竟怎麼辦才好呢?岐伯說:一個人雖然生活在地上,但也絲毫離不開天,天地之氣相合,才産生了人。人能适應四時變遷,則自然界的一切,都成為他生命的源泉。能夠知道萬物生長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條件承受和運用萬物。所以天有陰陽,人有十二骨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盛衰。能夠順應天地陰陽的變化,不違背四時的規律,了解十二骨節的道理,就能明達事理,不會被疾病現象弄糊塗了。掌握八風的演變,五行的衰旺,通達病人虛實的變化規律,就一定能有獨到的見解,洞曉病情。病人的痛苦,哪怕是呵欠呻吟等極微小的動作,也能夠明察秋毫,洞明底細。

【按語】

本節論述了生命的形成及其天人相應的規律。“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主要是指人體的生命和生理活動、病理變化、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自然規律、環境變化密切相關。說明生命是順着晝夜消長,日月星辰的運行、轉化而生成的,它是自然界物質運動與能量轉換的結果。天地之間陰陽二氣交感而生化成長,天人相應觀是《内經》關于生命形成與成長衰老過程與自然收受變化通應的重要命題,亦是中醫整體觀念的基本内涵。基于其生命本源于天地合氣的理論,提示在把握生命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自然規律對生命活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要強調生命活動對自然變化的适應性,二者之間保持相對動态的平衡統一。因此,天人相應是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征之一,亦是生命活動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整體觀念的體現。

《内經》中類似的表述還有多處,如《素問天元紀大論》:“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靈樞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素問咳論》:“人與天地相參。”以及《靈樞歲露論》:“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均可相互印證參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