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黃帝内經全文及大意(6)[轉]

日期:2013年01月16日 資料來源: 新浪博客

  21、五味篇
  黃帝曰:願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髒,分别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髒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髒六腑皆禀氣于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
。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黃帝曰:營衛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髒,别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抟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
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
  伯高曰:請盡言之。五谷:秔米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栗鹹,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鹹,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秔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豬肉栗藿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秔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
藿皆鹹。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大意】
  本篇提出五味入五髒的規律是“五味各走其所喜”,從而論述了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的五味屬性及五髒病之忌宜。

  22、水脹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
  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卧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
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
  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彭脹何如?
  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
  岐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
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
  岐伯曰:石瘕生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
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可導而下。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
  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大意】
  本篇讨論了水脹、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等病的病因與證狀及鑒别,指出膚脹、鼓脹的針刺原則是先瀉血
絡,後調其經。

  23、賊風篇
  黃帝曰:夫子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離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離賊風邪
氣,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嘗有所傷于濕氣,藏于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墜,惡血在内而不去。卒
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适,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痹。其有
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
  黃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氣,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
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内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
,聽而不聞,故似鬼神。
  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大意】
  本篇提出未遭賊風邪氣而緻病的原因及“志有所惡及有所慕”的精神因素。

  24、五音五味篇
  右徵與少徵,調右手太陽上。左商與左徵,調左手陽明上。少徵與大宮,調左手陽明上。右角與大角,調右
足少陽下。大徵與少徵,調左手太陽上。
  衆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桎羽與衆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宮與大宮,調右
足陽明下。判角與少角,調右足少陽下。釱商與上商,調右足陽明下。釱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
  上徵與右徵同,谷麥,畜羊,果杏,手少陽,髒心,色赤,味苦,時夏。
  上羽與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陰,髒腎,色黑,味鹹,時冬。
  上宮與大宮同,谷稷,畜牛,果棗,足太陰,髒脾,色黃,味甘,時季夏。
  上商與右商同,谷黍,畜雞,果桃,手太陰,髒肺,色白,味辛,時秋。上角與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
,足厥陰,髒肝,色青,味酸,時春。
  大宮與上角同,右足陽明上。左角與大角同,左足陽明上。少羽與大羽同,右足太陽下。左商與右商同,左
手陽明上。加宮與大宮同,左足少陽上。
  質判與大宮同,左手太陽下。判角與大角,同左足少陽下。大羽與大角同,右足太陽上。大角與大宮同,右
足少陽上。
  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右角、釱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少宮
、上官、大宮、加宮、左宮。衆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黃帝曰:婦人無須者,無血氣乎?
  岐伯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各上行,會于咽喉,别而絡
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餘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沖
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
  黃帝曰:士人有傷于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願聞其故。
  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瀉不複,皮膚内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于血,然其須不生,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黃帝曰: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
精。是故聖人視其顔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陽多
血,美須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
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大意】
  本篇以五音的五行歸屬化分不同類型的人,并讨論了婦人、宦者、天官不生須之理及三陰三陽氣血多少的規
律。

  25、寒熱篇
  黃帝問岐伯曰:寒熱瘰疬在于頸腋者,皆何氣使生?
  岐伯曰:此皆鼠痿寒熱之毒氣也,留于脈而不去者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鼠痿之本,皆在于髒,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其浮于脈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
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
,三刺而已。
  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
  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
;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大意】
  本篇讨論了瘰病是鼠瘘寒熱之毒氣留于脈而不去造成的。還介紹了察目法可決其生死。

  26、邪客篇
  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氣使然?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
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内注五髒六府,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
疾,而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髒六腑。今
厥氣客于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滿;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卧立至。
  黃帝曰:善。此所謂決渎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大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
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卧,汗出則已
矣。
  久者,三飲而已也。黃帝問于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有人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
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有人五髒。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
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
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有人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地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有人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有人■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願聞持針之數,内針之理,縱舍之意,皮開膚理,奈何?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
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輸于身者,餘願盡聞。少序别離之處,離而入陰,别而
入陽,此何道而從行?願盡聞其方。
  岐伯曰:帝之所問,針道畢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手太陰之脈,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于本節下,内屈
,與陰諸絡會于魚際,數脈并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
下,内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心主之脈,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
以上留于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三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
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于胸中,内絡于心脈。
  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
  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則心傷,
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
  黃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于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陰、心
主之脈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沖而瀉,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
,是謂因天之序。
  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
  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
持;大以澀者,為痛痹;陰陽如一者,病難治。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其熱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
其肉之堅脆、大小、滑澀、寒溫、燥濕。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髒而決死生。
  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痹。
  黃帝曰:持針縱舍,餘未得其意也。
  岐伯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果。瀉欲端以
正,補必閉膚,轉針導氣,邪氣不得淫泆,真氣得居。
  黃帝曰:扞皮開腠理奈何?
  岐伯曰:因其分肉,在别其膚,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氣得去。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
  岐伯答曰:以候五髒。
  黃帝曰:候之奈何?
  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流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
腘;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
得屈伸,故痀攣也。
  【大意】
  本篇介紹了衛氣、營氣、宗氣的運行和功能,進而探讨了邪氣客人而目不瞑之原因、治法,叙述了人之肢節
如何應天地和針刺的技巧。

  27、官能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九針于夫子,衆多矣,不可勝數,餘推而論之,以為一紀。餘司誦之,子聽其理,非
則語餘,請其正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
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于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于于調氣,明于經隧,左右
肢絡,盡知其會。寒與熱争,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于逆順,乃知可治
,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于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明于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于五行,五髒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
陰陽,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處色部,五髒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尺膚之寒溫
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
,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于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
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于膝,下陵三裡。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
而行之。
  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
  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避奇邪,而觀百姓,審于虛實,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
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法于往古,驗于來今,觀于窈冥,通于無窮。粗之
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邪氣之中人也,灑浙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
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于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員,切而
轉之,其氣乃行,疾入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
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
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
  雷公問于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
  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
  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心審谛者,可
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
唾癰咒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
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
矣;手甘者,複生如故也。
  【大意】
  本篇論述用針之理、補瀉之法,根據每個人的能力、性情、志趣和特點,傳授不同的技能。

  28、刺節真邪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刺有五節奈何?
  岐伯曰:固有五節:一日振埃,二曰發蒙,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
  黃帝曰:夫子言五節,餘未知其意。
  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蒙者,刺腑輸,去腑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
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餘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
  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于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詢不得息,請言振
埃,尚疾于振埃。
  黃帝曰:善。取之何如?
  岐伯曰:取之天容。
  黃帝曰:其咳上氣,窮诎胸痛者,取之奈何?
  岐伯曰:取之廉泉。
  黃帝曰:取之有數乎?
  岐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裡,取廉泉者,血變而止。
  帝曰:善哉。
  黃帝曰:刺節言發蒙,餘不得其意。夫發蒙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
  夫子乃言刺腑輸,去腑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
  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蒙耳,尚疾于
發蒙也。
  黃帝曰:善。願卒聞之。
  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于耳,此其輸也。
  黃帝曰:善。何謂聲聞于耳?
  岐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于針也。
  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
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
  岐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内熱,陽氣有餘則外熱,風熱相搏,熱于懷炭,外畏綿帛,衣
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幹嗌燥,飲食不讓美惡。
  黃帝曰:善。取之奈何?
  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于徹衣。
  黃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
  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
下,乍反乍複,颠倒無常,甚于迷惑。
  黃帝曰:善。取之奈何?
  岐伯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複,用針若此,疾于解惑。
  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
  岐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
  黃帝曰:刺五邪奈何?
  岐伯曰:幾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瘅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凡
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詭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
  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瀉之。凡刺大邪日以小,洩奪其有餘乃益虛。剽其通,針其邪,肌肉親,視之毋有
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大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緻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黃帝曰:官針奈何?
  岐伯曰:刺癰者用铍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熱者用镵針,刺寒者用毫針也。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
。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洩,皮淖澤。寒則
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緻,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
,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
,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
,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用針之類,在于調氣,氣積于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故厥在于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
,雖病,謂之自己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于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卧,居其頭前
,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複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黃帝曰:餘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
。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
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虛邪之中人也,灑浙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則為骨痹。搏于筋,則為筋攣。搏于脈中
,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于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
搏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内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内傷骨,
内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于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
,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益
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
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大意】
  本篇論述了振埃、發蒙、去爪、徹衣、解感等刺節,癰邪、大邪、小邪、熱邪、寒邪等五邪,以及解結、推
法、真氣、邪氣等問題。

  29、九宮八風篇
  合八風虛實邪正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
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複居葉蟄之
宮,曰冬至矣。
  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複反于一,常如是無已,終而複始。
  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旱。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占在相;太一在中宮之日有變,占在吏;太一在秋分
之日有變,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占在百姓。所謂有變者,太一居五宮之日,疾風折樹木,揚沙石。各
以其所主占貴賤,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
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是故太一入徒立于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兇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
脈,氣主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
,其傷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内舍于小腸,外在于
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内舍于腎,外在于骨與肩
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兇風,其傷人也,内舍于大腸,外在于兩脅腋骨下及肢節。風從
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
,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
,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于邪風,則為擊仆偏枯
矣。
  【大意】
  本篇按宮的方位讨論八風對人本的危害,并教人如何預防。

  30、歲露論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經言夏日傷暑,秋病瘧,瘧之發以時,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邪客于風府,病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日作晏。此其
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衛氣之行風府,
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沖之脈,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氣上行,故其病
稍益早。其内搏于五藏,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積而作焉。
  黃帝曰:衛氣每至于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焉。其衛氣日下一節,則不當風府奈何?
  岐伯曰: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于,氣之所舍節,則其府也。
  黃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常在,而瘧特以時休,何也?
  岐伯曰:風氣留其處,瘧氣随經絡沉以内搏,故衛氣應乃作也。
  帝曰:善。
  黃帝問于少師曰:餘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而奏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賊風邪
氣,因得以入乎?将必須八正虛邪,乃能傷人乎?
  少師答曰:不然。賊風邪氣之中人也,不得以時。然必因其開也,其入深,其内極疾,其病人也卒暴;因其
閉也,其入淺以留,其病也徐以遲。
  黃帝曰:有寒溫和适,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
  少師答曰:帝弗知邪入乎?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其故常有時也。
  黃帝曰:可得聞乎?
  少師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精,肌肉充,皮膚緻,毛發堅,腠理
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
肉減,皮膚縱,奏理開,毛發殘,膲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者何也?
  少師答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
  黃帝曰:願聞三虛。
  少師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
  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
  帝曰:願聞三實。
  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
  黃帝曰:善乎哉論!明乎哉道!請藏之金匮,命曰三實,然此一夫之論也。
  黃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
  少師曰:此八正之候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
  少師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葉蟄之宮,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風雨從南方來者,為
虛風,賊傷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萬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其以晝至也,萬民懈惰而皆中于虛風,
故萬民多病。虛邪入客于骨而不發于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
于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
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
  黃帝曰:虛邪之風,其所傷貴賤何如?候之奈何?
  少師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宮,其日西北風,不雨,人多死矣。
  正月朔日,平旦北風,春,民多死。正月朔日,日中北風,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時北風,秋,民多死
。終日北風,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風從南方來,命曰旱鄉,從西方來,命曰白骨,将國有殃,人多死亡
。正月朔日,風從東方來,發屋,揚沙石,國有大災也。正月朔日,負從東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天和溫
不風,籴賤,民不病;天寒而風,籴貴,民多病。
  此所謂候歲之風,賊傷人者也。二月醜不風,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溫,民多寒熱。四月已不暑,民多瘅病
。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諸所謂風者,皆發屋,折樹木,揚沙石,起毫毛,發奏理者也。

  31、癰疽篇
  黃帝曰:餘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
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
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
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餘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散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
之?可得聞乎?
  岐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
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别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
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寒氣化熱,熱
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洩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
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于五髒,髒傷故死矣。
  黃帝曰:願說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
  岐伯曰:癰發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
食,三日而已。
  發于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内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陽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榮,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發于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髒,癰發四五日逞焫之。
  發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
者,為馬刀挾瘿,急治之。
  發于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發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榖實瓜萎,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治,十日死,死後出膿。
  發于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剉■■草根各
一升,以水一鬥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于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發于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内,不治,十日而當死。
  發于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諸癰疽之發于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于陽者,百日死;發于陰者,三十日死。
  發于胫,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發于内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急治之,百日死。
  發于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發于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别之?
  岐伯曰:營氣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
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髒不為傷,故命曰癰。
  黃帝曰:何謂疽?
  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内連五髒,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
,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大意】
  本篇論述癰疽的病因,病名及内外治法。

  32、名著評點
  《黃帝内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是戰國以前中醫的概括和總結,它以古代氣一元論哲學——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思想,形成了獨特而又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凡攝生、預防、生理、病理、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髒象、經絡、五運六氣、方藥、針灸、膏摩、導引、按跷等理論莫不赅備,所以它是中醫理論之淵薮。全書讨論了189 種病證(其中内科120 種,外科41 種,婦科11 種,五官科17 種),321種證候。它所載述中醫治病方法十分宏富,有砭石、針法、灸祔、湯液、藥液、醪醴、丸劑、必(火)齊、膏法、浴法、熨法、熏法、蒸法、薄帖、按摩、導引、行氣、祝由、手術及情志療法等等。
  世界各國傳統醫學有許多種,絕大多數都被現代醫學所取代,隻有中醫不但曆數千年而不衰,而且一直不斷
豐富和發展。這與中醫有《黃帝内經》較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卓有成效地指導着醫療臨床實踐有直接
關系。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它的繁衍昌盛與中醫所提倡的養生預防和直接與疾病作鬥争的醫療實踐密不
可分,而這一切又都是在《黃帝内經》理論體系的指導下進行的。
  《黃帝内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沒有它便沒有中醫。後世中醫雖不斷豐富和發展,但都離不開《黃帝
内經》這一理論基礎。如《難經》是《黃帝内經》之後的又一理論著作,在許多方面對《黃帝内經》的理論予以
闡發,它所提出的“獨取寸口”和寸關尺三部診脈法就是在《黃帝内經》“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素問·五髒别論》)、“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經脈别論》)等理論基礎上産生的。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所創立的六經辨證學說亦源于《黃帝内經》。概括地說,中醫許多帶根本性的醫學觀點都淵源于《黃帝内經》。
  《黃帝内經》雖然是醫學著作,但它又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曆算、運氣、哲學等多種學科,因
此有人把它說成我國戰國時代的百科全書。
  當然這種說法不無溢美之嫌,但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黃帝内經》在我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地位。《黃帝
内經》認識到大地是一個球體,周圍充滿大氣,居于太虛之中;它的氣化學說、形氣轉化學說、形神統一學說都
是當時唯物主義哲學的最高水平。就文學而言,《黃帝内經》多為韻體,完全可以作為研究古音韻學的重要題材
。在《靈樞·刺節真邪》有“凡刺痛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等一大段文字,屬七言韻文,這應是我國七言詩之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