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黃帝内經》學習筆記150

《素問.痹論》(二、五髒痹的病證特點,及病機) 【原文】 帝曰:内舍五髒六腑,何氣使然? 岐伯曰:五髒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 骨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腎; 筋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肝; 脈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凡痹之客五髒者, 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幹,善噫。厥氣上則恐; 肝痹者,夜卧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腫,脊以代頭。 脾痹者,四肢解堕,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争,時發飧洩;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湯,澀以小便,上為清涕。 ---------------------------------------------- 串講, “帝曰:内舍五髒六腑,何氣使然?”- 内舍五髒六腑,這不單是在筋骨脈肌皮,邪氣還可以深入,“舍”就是停留。停留到五髒六腑,這是什麼原因導緻的這種情況呢?
什麼原因使得邪氣停留在五髒六腑呢? 岐伯回答說, “五髒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五髒和五體是相聯系的,肺合皮毛,心合血脈,腎合骨,肝合筋,脾合肌肉,是這樣一種相合。所以說五髒皆有合,是指這個合。 “病久而不去”,上面所說的那五種痹證,筋骨脈肌皮的痹證,久而不去,那麼就可以内舍于其合也。就是内舍于其相應的内髒。
因此說, “故骨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腎,”- 腎主骨,冬季感受了邪氣容易出現骨痹,但是骨痹沒有痊愈,同時又複感于邪,又感受更寒濕之邪,那麼就傳入到它所合的髒腑。骨之合,腎。因此說,骨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腎。
同樣道理, “筋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肝;”- “脈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這種痹還是和時令有關系。 怎麼說和時令有關系呢? 骨痹不是在冬季産生的嗎?骨痹複感于邪,又傳于腎。而成腎痹,這個腎痹也是和冬季有關系。所以說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 本來骨痹就是冬天得的,骨痹沒好,又到冬天再感受風寒濕。骨痹就可以傳入到腎,就内舍于腎。而舍于五髒六腑了。其實,舍于五髒六腑,就可以成為五髒六腑之痹。所謂五髒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嘛,就是再一次的感受風寒濕之邪。
下面又講, “凡痹之客五髒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由皮痹傳入到肺成為肺痹。 肺痹的症狀是什麼? 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煩滿”,胸滿,胸悶而心煩。就是煩悶。煩滿也就是煩悶,胸部煩悶。 “喘”,肺受邪氣影響,肺氣不利了,肺痹嘛,痹者閉也,氣機不暢,肺的氣機不暢可以出現胸滿,同時也可以出現氣喘。 “嘔”,是上焦之氣的問題,“諸痿喘嘔,皆屬于上”,這個嘔,肺的經脈起于中焦,由于肺氣上逆,中焦之氣随之而上,因此出現嘔。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幹,善噫,厥氣上則恐;”- 心主血脈嘛,所以心痹脈不通。
“煩則心下鼓”,心痹,心氣和心的血脈不通的話,可以出現心煩,心神受到影響,同時還可以出現心下鼓動,就心跳,咚、咚、咚、咚,心跳得很厲害,或者叫做心悸。典型症狀有心悸。 還有 “暴上氣而喘”,暴上氣,就是突然地,爆發性地,可以出現喘息。 這為什麼心痹可以出現喘息? 是“心脈其直者上肺”,經脈的問題。手少陰心經,其直者上入肺,所以心痹經脈不通暢,可以導緻暴上氣而喘。肺氣病所以喘。
“嗌幹”,嗌幹就是咽幹。為什麼嗌幹?是由于心脈可以挾咽,心的經脈挾咽,所以心受邪也可以出現咽幹。
“善噫”,還可以出現善噫,特别容易出現噫氣。 心經有病為什麼容易出現噫氣呢? 這是由于陽明脈絡屬心。因為噫氣必然是從胃出來的,就我們現在所說的打嗝。有人吃飽了嗳氣,這是正常現象,飽食之息,偶爾的打一個,有的并不是因為他飲食吃飽的原因,噫氣不除。 @ 有的時候是由于胃的問題。 @ 有的時候是以心為主的問題。 由于心受邪氣,血脈不通,氣機不暢而出現的噫氣,是由于陽明脈絡屬心的關系。 陽明胃,陽明脈絡屬心,就從經脈上心和胃是相關的,當心的經脈不暢受到閉阻的時候,可以引動着陽明之氣上逆。而出現了噫氣。病本不在陽明,不在于胃,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臨床上,應該說是我們中醫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理論的特點。如果你考慮噫氣它就是胃,這個病人經常噫氣,你就去治胃,胃有的治不好的,隻有回過頭來治心,這個噫氣就除了。而且病本是在心,表現是噫氣。病的根本是在于心的,常有這種現象 !
我在臨床上就治過若幹例這樣的病,病人找我們來看病,表現是什麼?噫氣不除,不斷地打嗝。 @ 按一般的治療打嗝的方法,那我們有嘛, # 旋覆代赭是大家很常用的。 # 當然還有用降胃氣的方法,用瀉心湯也好,三黃瀉心湯,也可以使胃氣降了,就不噫氣了。 @ 但是這個病人他不是那樣的,我們再仔細看一看,他是由于心的經脈不通暢,結果反過頭來去治心,這噫氣就随之而愈。 這個病如果是前醫治過的,往往那健胃了。不管中藥西藥都來健胃。效果都不好。所以這在臨床上要注意。不然的話,就要誤診,就要誤治了。誤治了也難說不出人命,心髒有病了你給誤治了,那很可能出現問題。 所以, (心為主的噫氣)這是臨床很常見的。我自己本身就有這個體會,特别要強調一下 !
“厥氣上則恐”,心痹之後,還可以出現氣上逆而出現恐的症狀,心神受到影響,出現驚,出現恐,都可以見到。 心痹,心的氣血不通暢,出現一些精神的症狀,出現驚,出現恐是很常見的。
“肝痹者,夜卧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由于肝不藏魂,所以睡眠不實,還容易驚,受驚,睡眠不安。是肝不藏魂。
“多飲數小便”,喝水喝得多,小便次數也多。因為肝的經脈對水液代謝,也有重要的影響,所以肝氣不能正常地疏洩。津液不布,飲水之後不能化生津液,不能夠布散津液,這樣的話就口渴,口渴就多飲,多飲又還是不能化生津液,成為小便排出。所以又多喝,又多尿。這倒沒說是消渴病。 因為水液在體内代謝,是“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我們在講《經脈别論》的時候,給大家講過這個問題,不單是脾肺腎三髒,脾肺腎三髒固然是在水液代謝當中,是起重要作用,但是心也好,肝也好,都對水液代謝有影響。所以肝痹,肝的經脈不通暢,疏洩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受影響,也可以出現“多飲數小便”。
甚至出現肚子腹水。 “上為引如懷”,引,就是如弓,引字不是一個弓嗎?這邊張開嗎?這個肚子鼓得像弓那樣,拉滿的弓那樣鼓。 “如懷”,好像懷孕的婦女那樣。如身懷六甲,肚子大起來,這是由于肝痹,肝氣不通暢,肝血瘀滞導緻的腹脹,這個腹脹, @ 可能是水, @ 也可能是脹氣。 木氣太盛,使得脾胃功能、腸胃功能失調,而出現的腹脹,那麼也可能是水。上面有了,多飲嘛,多飲要數小便,當然一般的不腫。 如果多飲而小便不多的話呢,也可能出現腹水。所以,腹部脹滿如引滿之弓,有似懷孕之狀,教材就是這麼注釋的。這是說的肝痹。
“腎痹者,善脹,居以代腳踵,脊以代頭;”- 腎有病,食則脹,而且五髒不安。我們在講《調經論》和《本神》的時候都有這句話。 腎有病之後,腹脹,五髒不安,脾有病,也容易出現腹脹,五髒不安。這是講到了“腎痹者,善脹”,容易出現腹脹,腹部脹滿。 腎痹容易出現腹部脹滿的理由,也是由于腎氣影響了脾胃的運化,影響了脾胃運化之後,所以才腹脹,或者說由于腎陽不足,不能溫化水濕,當然,其實也影響到脾胃了,而出現腹脹。 這個腹脹,應該說必然是涉及到脾胃的才有腹脹,但是之所以涉及到脾胃腹脹,根本原因還是由于腎氣的阻滞不通,或者我們用現在的話說,那叫腎陽不足,導緻脾不運化出現的腹脹。其本在腎。說“腎痹者,善脹”。
“凥以代踵”,(有的版本寫法是這個寫法尻[kāo]),但是現在是這個寫法,凥,這讀作[jū]) “尻”是什麼呢? 是尾巴尖,查字書上,俗語叫屁股溝,那叫尻。尾巴尖叫尻。但是這個裡頭,這個版本,我們應該是正确的版本,不是這個尻。 因為什麼? 這個尾巴尖支撐不住人體,特别在《内經》當中,這個部位還有穴位,還有若幹個穴位。這尾巴尖上不可能有若幹個穴位。也确實,沒有什麼穴位,所以我們教材用的是這個字“凥”。 “凥”念居。這個字是蹲居的意思。蹲下去了,坐下去了這個意思。實際上音就是“居” ( 筆記者附: 《漢典》 凥 ◎ 古同“居”)。 凥是指的什麼? 指的尾骶這個部位,也包括臀部。讀作“居”。 因為“凥以代踵,脊以代頭”,這是說由于腎痹之後,腎陽不足,經脈拘急,收引,“諸寒收引”嘛,經脈收引,而導緻的肌體屈而不伸,不能站立了,屈而不伸,不能站立。 不能站立怎麼呢? 凥以代踵,踵是腳、腳跟。我們站立的時候都用腳跟。走路的時候用腳跟,這個人由于腎痹,經脈拘急,是“諸寒收引”了,所以導緻了隻能坐着,隻能用凥來着地。所以走路也不能用腳走了。凥以代腳踵,那可能往前颠着走,或者用兩手杵着往前颠着走了,這是形容這個症狀。
“脊以代頭”,由于他的經脈拘急,頭低了。而脊背高起來了,伛偻之狀。成為伛偻之狀。 我們在講《生氣通天論》的時候講了,寒邪引起的陽氣大傷,所以不是有“乃為伛偻”嗎?就是講的那種症狀。 人們一般說,頭在人體來說部位最高,但是那個人由于經脈拘急,脊背比頭都高,那不伛偻了嗎?這是腎痹常出現的一些典型的症狀。經脈拘急的症狀。
“脾痹者,四肢懈堕,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脾主四肢,四肢懈堕,那是我們講過很多遍的問題,四肢不用,四肢懈堕,懈堕也就是不能運動,沒有勁。松懈、怠惰、沒有力、不能運動。 還 “發咳嘔汁”,還可以出現咳,嘔汁,咳嘔黏液,咳嘔痰涎。那是由于脾不運化,痰涎增生,而嘔出痰汁,嘔出痰涎。也可以是由于脾影響到肺,兩個手太陰經相互之間的影響。肺脈起于中焦,所以咳也可以出,咳嘔一起出的痰涎。
“上為大塞”,大塞問題,教材有注釋,195頁第十五注的,“大”當作“不”,形之誤。“不”是“否”,通“痞”,“大塞”應該是“痞塞”。要寫的話應該寫成不塞。“不”就是“否”,因為古時候不寫這個口,實際上是痞。痞也就是大的意思。 上為痞塞,痞塞不通,由于脾氣受了邪氣阻滞,因此出現脹滿不通暢。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争,時發飧洩;”- 腸痹之病,使得大腸、小腸都有問題,不能傳導、不能泌别清濁,因此出現飲水多而大小便不暢。“出不得”,大小便不暢,不痛快。 因為大腸、小腸是主津液的,大腸、小腸受邪氣阻滞,其傳導運化,還有泌别清濁的功能失常了,因此出現不能布津液。同樣道理,如同我上面講的,不能化生津液,所以渴要多飲,盡管有很多的水,他照樣渴,喝了很多水進去,他還是渴。因為水并不能生成津液了,所以多飲,而“出”不得,飲水很多,小便不出,那不水液停留嗎?不能化生津液。
“中氣喘争”,中,這是腸中之氣,喘争,喘這是不安甯、不平靜,是說腸鳴。這是說腹中的鳴響,甚至是水響。中氣喘争。
“時發飧洩”,那麼也可以引起飧洩。當然飧洩,水氣也随之而出了。當然我們要是這樣理解的話,也可以把前面講的,“數飲而出不得”是小便不出。中氣喘争,腹中腸鳴,也可以引起洩瀉,大便瀉出。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 “胞痹”,這個胞字,就是我們後來有叫做脬,這是現代解剖學上的那個膀胱。不是髒腑,六腑之一的那個膀胱。這個問題好像我講過了,六腑之一的這個膀胱概念比較大,連膀胱經都包含在内了。經脈也屬于髒腑的嘛。 @ 這個脬,确實是存尿的那個膀胱。 @ 而六腑之一那個膀胱,包括這個,也包括更大範圍的功能。甚至于包括足太陽膀胱經。那個叫膀胱之腑。 所以脬和膀胱概念有大小的不同,脬是包含在膀胱範圍之内的。是現在解剖學上的膀胱,是這樣。 因為中醫講的,膀胱可以氣化,水液到膀胱之後,清者還可以上升為津液,濁者才排出體外。你無論怎麼講,現代的解剖學,這個生理、病理,你查不到這個東西。尿道裡頭還能再化生津液出來,見不到這個問題。所以脬和膀胱是這樣的概念。因此,胞痹是指的這個痹。 你看,教材注釋,胞痹即膀胱痹,胞,脬也,現指膀胱。後面那句話指現在解剖學上的膀胱。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小腹部,按之内痛, “若沃以湯”,就好像有熱水在裡面泡着一樣。 “沃”,就是浸泡。 “湯”是熱水,古代的湯就是熱水,水就是涼水。水是寒水之氣嘛,但是一說湯是煮熱的水了。中國古代文字就是這樣。這個概念在日語裡頭現在還是。它那個湯還是指的熱水。
“澀于小便”,小肚子熱,好像盛着熱水一樣泡着,澀于小便,小便又不通暢。
“上為清涕”,上還可以出現清涕,是因為膀胱經上絡交肩,上入絡腦。 “清涕”,在《内經》裡頭,常常把這個認為是腦之液。清涕認為是腦之液,所以有鼻流清涕為鼻淵,認為那是腦漏。所以說膀胱經受到邪氣的侵犯,可以上為清涕。
這是痹客五髒,或者是五髒痹證。它們的每一種痹的一些病證的特點,和它的病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