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黃帝内經》“精神内守”的“精”、“神”分别指的是什麼?

黃帝内經首先是一部反應道德論的書,其次是用道德論解釋人體醫學的書。道德論是虛無生出實有的論述,所以用物的範圍解釋精神就不對了,因為精神都是虛無,而身體則是實有,人體産生的開始是先有精神,後有軀體。


《靈樞·經脈》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這段話說的就是人的形骸産生于精。


再看看精的闡述

《靈樞·決氣》歧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這裡也說明了身體産生之前的就是精,精是兩神相搏的産物。

那麼神又是什麼呢?我們看看陰陽應象大論的一段話

《陰陽應象大論》黃帝問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髒之所藏也。至于其淫泆離髒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氣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慮智?請問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随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這段話說的是黃帝知道治病的針刺方法要想奏效,就得從本神出發。人體的血、脈、營氣、氣、精、神,五種物質藏于五髒之中,但是卻出現流離失散、魂飛魄飏、志意迷亂、思慮不在,是什麼原因,天的罪罰,還是人的過錯造成呢?什麼是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慮智?

黃帝問得很多,我在此僅僅摘錄精神魂魄心五者的解釋。岐伯回答說,天在人産生的是德,地在人産生的是氣。天德流動到地氣,相搏而生命産生,所以生命産生以來的就是精,陰陽二精相搏産生的就是神,伴随神來往的就是魂,合并二精出入内外的就是魄,承擔物性的就是心髒。

從岐伯的回答,當今人們還是費解。因為語言太過精煉,就算翻譯了也還是難懂。如果你明白道生天地萬物就知道作為最初源頭就是道,道是全虛的,而後生出半虛的天和半實的地,最後生出全實的物體。明白這個思想就容易理解精是什麼了。精就是天德地氣相互搏擊而結合産生的氣體精華,“德流氣”說的是天德流向地氣,“薄而生者也”的薄是“搏”的通假字,依據後文“故生之來謂之精”可以推斷出“搏而生之也”,而不是“生者也”,生者為名詞就語意不通,與下一句不對接。“搏而生之也”就是天地的德與氣搏擊結合後生命産生了。“生之也”的生是生命,之不是虛詞的指代,而是動詞産生的意思(會意字。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本義:出,生出,滋長)。

可以得出結論,精就是虛化的物質,天德與地氣搏擊結合的産物,并非實有物質,是由虛化實的關鍵一步,實有的身體就是在“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那麼“神”也就不難懂了。天德分陰陽二氣,地氣也分陰陽二氣,天德之氣與地氣結合,其實就是陰陽結合,所以精就有陰陽二種精的存在。天為陽,地為陰,天地結合就是“德氣結合”,就是“陰陽結合”,一個意思,當然也就是二精相搏、二精結合了。那麼二精相搏産生的神,又如何理解呢?原文的“兩精相搏謂之神”,對于當今世人基本不懂。

把神解釋為當今的神仙,是宗教内涵,而非醫學所指。用西方理論解釋為自然界的物質變化表現和内在規律,則完全是實有狀态的概念,而非内經所指的虛無概念,也不對。何況西方的自然界不包括人,這個狹隘範圍的詞彙,用來解釋人體怎麼說得通呢?看得出部分中國人用西方理論對中國文化牽強附會的解釋,生拉硬扯很難受。

把神解釋為人的神志活動,包括對一切生理活動的協調和意識思維活動,還算勉強的解釋,有點接近,但這種解釋隻是功能的理解,也沒有說明神的本質是什麼,隻能算有點沾邊的解釋。

我們再看内經一段話

《素問·天元紀大論》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這段話說的是物的産生叫做化,物的終極所在叫做變,陰陽的無法測量叫做神,神的使用沒有方法叫做聖(聖的本義就是通達事理)。

通過這段話看得出神就是陰陽變與化的結果,是物的産生與物的空間範圍的制定者,隻能以“無方”來使用,不能用有規律的方法使用。結合陰陽應象大論的“兩精相搏謂之神”,可以得出結論了,“神”就是物的物性,規定物的物體的産生與空間大小方位,不可以揣摩終極秘密,不能窮盡内涵,因為它是道所生,是道對天地萬物的設計與規定的具體體現


有了以上分析,就看得出黃帝内經所指的精神,并非當今的精神内涵,遠遠超出當今所謂科學的定義,不是實有的概念,也不是脫離肉身飄蕩升天的神靈神仙,而是道所生,通過天流向大地而生,可謂是來于天,最終歸于天。出生前有了神,精才有意義。沒有神,精就不會産生,人的身體也不會産生。人死後,精消失殆盡,而神複歸于天,再次被主宰收回。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