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黃帝内經全文及大意(5)[轉]

日期:2013年01月16日 資料來源: 新浪博客

  11、決氣篇
  黃帝曰:餘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餘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餘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何謂氣?
  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何謂津?
  岐伯曰: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
  何謂液?
  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保謂血?
  岐伯曰:中焦受所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何謂脈?
  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
  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洩;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
消,胫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
  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谷與胃為大海也。
  【大意】
  本篇論述人體精、氣、津、液、血、脈等六氣的定義和化生原理及其在人體生理上的重要作用。

  12、平人絕谷篇
  黃帝曰:原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請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鬥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鬥,水
一鬥五升而滿。上焦洩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
,受谷二鬥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鬥,水七升半;廣
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鬥
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
五髒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當留谷二鬥,水一鬥五升。故平人日再
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鬥五升,而留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
故也。
  【大意】
  本篇從胃腸的大小及容量分析人不食七日而死的道理。

  13、五亂篇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别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
  岐伯曰:經脈十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随,陰陽已
和,清濁不相幹,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
  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幹,亂于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于心,則煩
心密嘿,俯首靜伏;亂于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于腸胃,則為霍亂;亂于臂胫,則為四厥;亂于頭,則
為厥逆,頭重眩仆。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黃帝曰:善。願聞其道。
  岐伯曰:氣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氣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陰荥、足少陰輸。氣在于腸胃者,取
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裡。
  氣在于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荥輸。氣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荥
輸。
  黃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大意】
  本篇讨化了氣亂于心、亂于肺、亂于腸胃、亂于臂胫、亂于頭所造成的病證及針刺方法。

  14、順逆肥瘦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餘聞針道于夫子,衆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
将審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岐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
。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
,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
  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
  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黃帝曰:原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
  岐伯曰:年質壯在,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厚皮
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于取也,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
  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于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
  岐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
  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
,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
  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針,淺刺而疾發針,日再可也。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
  岐伯曰: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焉。
  黃帝曰:循掘決沖奈何?
  岐伯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
  黃帝曰:脈行之逆奈何?
  岐伯曰: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
  岐伯曰:不然。夫沖脈者,五髒六腑之海也,五髒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滲諸陽,灌諸精;其下
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于氣街,循陰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後屬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陰之
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别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
寒矣。
  黃帝曰:何以明之?
  岐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
  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大意】
  本篇論述了不同體質如黑白、肥瘦、小長等應采取不同的針刺手法和尺度,刺灸時還應考慮到經脈的順逆。

  15、血絡論篇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
  岐伯曰:血絡是也。
  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發針
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發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

  願聞其故。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畜積,
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新飲而液滲于絡,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于陽,其
氣因于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
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于陰者,陰脫,故煩悗。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内溢于經,外注于絡,如
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黃帝曰:相之奈何?
  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筯,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
反,各如其度。
  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
  岐伯曰:熱氣因于針則針熱,熱則肉著于針,故堅焉。
  【大意】
  本篇探讨了刺血絡而仆、血出而射、血少黑而濁、血出清而半為汁、發針而腫、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發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多出血而不動搖等原因。

  16、淫邪發夢篇
  黃帝曰:願聞淫邪泮衍奈何?
  岐伯曰:正邪從外襲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卧不得安而
喜夢。氣淫于府,則有餘于外,不足于内;氣淫于藏,則有餘于内,不足于外。
  黃帝曰:有餘不足有形乎?
  岐伯曰: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焫,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堕
,甚饑則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
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
  厥氣客于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于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客于肝,則夢山林樹木;客于脾,則夢
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于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客于膀胱,則夢遊行;客于胃,則夢飲食;客于大腸,
則夢田野;客于小腸,則夢聚邑沖衢;客于膽,則夢鬥訟自刳;客于陰器,則夢接内;客于項,則夢斬首;客于
胫,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于股肱,則夢禮節拜起;客于胞■,則夢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
  【大意】
  本篇讨論了發夢與髒腑十二盛和十五不足的關系。

  17、本髒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
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合者也。志意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适寒溫,和喜
怒者也。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志
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五髒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
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然有其獨盡天壽,而無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猶有弗能害
也;有其不離屏蔽室内,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于病,何也?願聞其故。
  岐伯對曰:窘乎哉問也!五髒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五髒者,固有小大高下堅
脆端正偏傾者,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兇,請言其方。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心高則滿于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
下則髒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心堅則髒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瘅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
一,無守司也。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贲迫肺,善脅下痛
。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瘅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肝小則髒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
  肝高則上支贲,切脅悗,為息贲;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
  肝堅則髒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瘅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脾小則髒安,難傷于邪也;脾大則苦湊■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于大腸,下加于大腸則藏苦受邪。脾堅則髒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瘅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腎小則髒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
,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瘅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者,心高;■■小短舉者,心下。■■長者,心下堅;■■弱小以薄者,心脆。■■直不下舉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隐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
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
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牌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
  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凡此諸變者,持則安
,減則病也。
  帝曰:善。然非餘之所問也。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
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内,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岐伯曰:五髒六腑,邪之舍也,請言其故。五髒皆小者,少病,苦燋心,大愁憂;五髒皆大者,緩于事,難
使以憂。五髒皆高者,好高舉措;五髒皆下者,好出人下。五髒皆堅者,無病;五髒皆脆者,不離于病。五髒皆
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髒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複言語也。
  黃帝曰:願聞六腑之應。
  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
  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黃帝曰:應之奈何?
  岐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
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
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纡屈者,小腸結。
  脾應肉,肉■堅大者,胃厚;肉■麼者,胃薄。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不堅者,胃緩;肉■無小裹累者,胃急;肉■多少裹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
,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
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黃帝曰:厚薄美惡皆有形,願聞其所病。
  岐伯答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内髒,則知所病矣。
  【大意】
  本篇首論人之血氣精神、經脈、衛氣、志意、五髒、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次論髒腑大小、高下、堅脆等不
同,所病亦各異的道理。

18、五色篇
  雷公問于黃帝曰:五色獨決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
  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間也;庭者,顔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
步,皆見于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
  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髒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阙庭,五官在于下極。五髒安于
胸中,真色以緻,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
  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
  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
  黃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
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内;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
進,在外。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病之在髒,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
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堅者,傷于寒;氣口盛堅者,傷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
  雷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髒部,
有外部,有内部也。色從外部走内部者,其病從外走内;其色從内走外者,其病從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
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内,反者益甚。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
目有所見,志有所惡,此陽氣之并也,可變而已。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别
之奈何?
  黃帝曰:常候阙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阙,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黃帝曰:大氣入于髒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
  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
  雷公曰:善乎!願卒聞之。
  黃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
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
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挾絹而上者,背也;循
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當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裡也;巨屈者,膝膑也;
此五髒六腑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能别左右,是謂大道
,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沉濁為内,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
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抟,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
積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
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
  男子色在于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陰之屬也。
  女子在于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抟為聚。方員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
狀,為暴食不潔。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包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别鄉。别鄉赤者,
其色亦,大如榆英,在面王為不日。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髒,青為肝,赤為
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大意】
  本篇叙述了五色所見部位、主病和觀察方法,是望診的主要理論依據。

  19、論勇篇
  黃帝問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長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
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問何急?
  黃帝曰:願盡聞之。
  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凡此四時之風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黃帝曰:四時之風,病人如何?
  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不勝秋之虛風
;赤色薄皮弱肉,不勝冬之虛風也。
  黃帝曰:黑色不病乎?
  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堅,固不傷于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
皮厚而肌肉堅者,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
  黃帝曰:善。
  黃帝曰:夫人之忍痛與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見難則前,見痛則止;夫怯士之忍痛
者,聞難則恐,遇痛不動;夫勇士之忍痛者,見難不恐,遇痛不動;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見難與痛,目轉面盼,
恐不能言,失氣驚,顔色變化,乍死乍生。餘見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少俞曰:夫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薄厚,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也。黃帝曰:願聞勇怯之所
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長衡直揚,三焦理橫,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傍,怒則氣盛而胸
張,肝舉而膽橫,眦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黃帝曰:願聞怯士之所由然。
  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減。陰陽相失,其焦理縱,■■短而小,肝系緩,其膽不滿而縱,腸胃挺,脅下空,雖方大怒,氣不能滿其胸,肝肺雖舉,氣衰複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黃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髒使然?
  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于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于胸中,肝浮膽橫,
當是之時,固比于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大意】
  本篇讨論人之勇怯在診斷和治療上的意義。

  20、衛氣篇
  黃帝曰:五髒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内幹五髒,而外絡肢節。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随,外内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
能窮之。然其分别陰陽,皆有标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别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
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之标本者,可以無
惑于天下。
  岐伯曰:博哉聖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标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内踝下三寸中,标在背腧與舌下兩脈
也。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标在人迎頰挾颃颡也。足太陰之本,在
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與舌本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标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标在耳後上角下外
眦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陽,标在顔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腑内動也。手少
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凡候此者,下虛則
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故石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胫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
。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胫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
必先按而在久應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
,難已也。
  【大意】
  本篇雖名衛氣,其實不符。在《太素》名《經脈标本》,在《甲乙經》名《十二經标本》,才與本篇所論經
脈之标本相符。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