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心電資源大集合
心電圖是心血管專科較為重要的知識體系之一,也是臨床醫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專業技能。熟悉正常心電圖波形特點及各波的臨床意義是學好心電圖的基礎,小編整理了相關的入門知識,供大家參考。
在正常情況下,每次心動周期在心電圖上均可出現相應的一組波形。(圖 1-2)
一、P 波:
代表左、右心房除極的電位變化。心髒激動起源于窦房結,P 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 導聯向上,aVR 導聯向下,其餘導聯 呈雙向、倒置或低平均可。正常人 P 波時間小于 0.12 秒。振幅在肢體導聯小于 0.25mV,胸導聯小于 0.2mV。
一)、心房肥大:
右房肥大:(圖 1-3、圖 1-4)
1.P 波尖而高聳,其振幅 ≥ 0.25mV,以Ⅱ、Ⅲ、aVF 導聯表現最為突出,又稱“肺型 P 波”。
2.V1 導聯 P 波直立時,振幅≥0.15mV,如 P 波呈雙向時,其振幅的算術和 ≥ 0.20mV。
左房肥大:(圖 1-5)
1.Ⅰ、Ⅱ、aVL 導聯 P 波增寬,其時限≥0.12 秒,P 波常呈雙峰型,兩峰間距≥0.04 秒,以Ⅰ、 Ⅱ、aVL 導聯明顯,又稱“二尖瓣型 P 波”。
2.V1 導聯 P 波常呈先正而後出現深寬的負向波。将 V1 負向 P 波的時間乘以負向 P 波振幅,稱為 P 波終末電勢(P-wave force,Ptf)。左房肥大時,PtfV1≥0.04mm·s。
二、P-R 間期:
從 P 波的起點至 QRS 波群的起點,代表心房開始除極至心室開始除極的時間。正常時 P-R 間期為 0.12~0.20 秒。
三、QRS 波群:
反映雙側心室肌除極過程的電位變化。
1.QRS 波群命名:(圖 1-6)
1).在基線以上的正向波稱為 R 波;
2).在 R 以後出現的負向波稱為 S 波;
3).第一個出現的負向波為 Q 波;
4). S 波之後的正向波為 R′波;
5). 如果 QRS 波均呈負向波稱 QS 波。
各波幅度的大小用英文大小寫字母表示,即 大寫表示較大的波,小寫表示較小的波。
2.目測心電軸:
心電軸一般指的是平均 QRS 電軸,它是心室除極過程中全部瞬間向量的綜合(平均 QRS 向量), 說明心室在除極過程這一總時間内的平均電勢方向和強度。根據Ⅰ、Ⅲ導聯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确定 電軸是否偏移,正常情況下Ⅰ、Ⅲ導聯 QRS 波群主波均向上為電軸不偏(圖 2-32)。如果Ⅰ主波向下 、 Ⅲ主波向上為右偏;Ⅰ主波向上、Ⅲ主波向下為左偏。
精确的方法可采用分别測算Ⅰ和Ⅲ導聯的 QRS 波群振幅的代數和,然後将這二個數值分别在 I 導聯及Ⅲ導聯上畫出垂直線,求得兩垂直線的交叉點。電偶中心 0 點與該交叉點相連即為心電軸,該 軸與Ⅰ導聯軸正側的夾角即為心電軸的角度。另外,也可将Ⅰ和Ⅲ導聯 QRS 波群振幅代數和通過查表 直接求得心電軸。例如:Ⅰ導聯 QRS 波群振幅的代數和為+4,Ⅲ導聯 QRS 波群振幅的代數和為+3 分别采用上述兩種測量方法求得心電軸均為+56 度。(圖 1-7、圖 1-8)
3.QRS 波群時間及電壓:
正常 QRS 波群時間小于 0.12 秒,正常時 V1、V2 導聯多呈 rS 型,V1 的 R 波一般不超過 1.0mV。V5、V6 導聯 R 波一般不超過 2.5mV。
6 個肢體導聯的 QRS 波群振幅(正向波與負向波振幅的絕對值相加)不應都小于 0.5mV,胸導 聯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與負向波振幅的絕對值相加) V1和V5導聯的QRS波群振幅不應小于0.8mV, V3 導聯的 QRS 波群振幅不應小于 1.0mV,否則稱為低電壓。
正常人的 Q 波時間小于 0.04 秒,Q 波振幅小于同導聯中 R 波的 1/4(除 aVR 導聯外)。
四、J 點:
QRS 波群的終末與 ST 段起始之交接點稱為 J 點。J 點大多在等電位線上,通常随 ST 段的偏移而發生移位。有時可因心室除極尚未完全結束,部分心肌已開始複極緻使 J 點上移。還可 由于心動過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極與心房複極并存,導緻心房複極波(Ta 波)重疊于 QRS 波群的後段,從而發生 J 點下移。
五、ST 段:
自 QRS 波群的終點至 T 波起點間的線段,代表心室緩慢複極過程。正常的 ST 段多為一等電位線,有時亦可有輕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導聯,ST 段下移除Ⅲ導聯外均應< 0.05mV,Ⅲ導聯<0.1mV(主要取決于 ST 段下移的形态),本指标僅限于 ST 段水平型下移。ST 段上移 在 V1~V2 導聯一般不超過 0.15mV,V3 不超過 0.30mV,在 V4~V6 導聯及肢體導聯不超過 0.10mV。
1、ST 段測量
2、心肌缺血的心電圖
ST 段下移診斷标準的确定受 ST 段形态的影響較大,由于 ST 段下移形态的不同,有其不同的診斷 指标。常見有以下幾種形态 ST 段下移:水平型、類水平型、下斜型、拖拉型(魚鈎狀)、J 點型下移。(圖 1-10、圖 1-11、圖 1-12、圖 1-13)
J 點型下移:
該種 ST 段下移最為常見,特别是在窦性心動過速時,多無臨床意義。确定其臨床價值可采用以 下三種方法:
①QX/QT 間期:(圖 1-14)
②校正基線:(圖 1-15)
③抛物線法:(圖 1-16)
六、T 波:
代表心室快速複極時的電位變化。在正常情況下,T 波的方向大多與 QRS 主波的方向一緻。T 波方向在Ⅰ、Ⅱ、V4~V6 導聯向上, Ⅲ、aVL、aVF、V1~V3 導聯可以向上、雙向或向下。T 波振幅一般不應低于同導聯 R 波的 1/10。
Ⅰ、Ⅱ、V4-V6 導聯倒置有價值;Ⅰ、Ⅱ、V4-V6 導聯直立在其它導聯上出現倒置無意義。
七、QT 間期:
指 QRS 波群的起點至 T 波終點的間距,代表心室肌除極和複極全過程所需的時間。(圖 1-20、圖 1-21)
正常值:QTC =0.39±0.04 。QTC>0.46 為危險性的 QT 期。此時出現的室早屬危險性室早。使用 胺碘酮時常測量 QT 間期,QTC 延長會導緻惡性的室性心律失常。
八、U 波:
U 波方向大體與 T 波相一緻。以 V3~V4 導聯較為明顯。正常情況下 U 波振幅小于 0.30 mV。U 波明顯增高常見于血鉀過低。
下一篇
蝶腭神經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