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4歲
347
範某某,男,54歲。1978年12月8日初診。患者咳逆,動則尤甚,胸次作癢,咳吐大量白色泡沫痰,舌苔薄白,脈弦滑。乃脾不健運,精微化為痰飲,上幹于肺,肺氣失降所緻。
辨證屬支飲,其本在脾,其标在肺。
仿《》外飲治脾法,拟合三子養親湯加減,以溫陽蠲飲,。
處方:川4.5g,漂9g,雲12g,3g,炒蘇子9g,9g,3g,姜6g,炙4.5g,淡3g,北五味3g。常法煎服。
二診:服藥5劑,中陽得運,痰飲漸化,胸癢大減,痰亦減少。藥既合機,效不更張,原方續進。
評按:《金匮要略》始有痰飲之名,痰飲之生成與肺脾腎功能失調有關。其中脾運失司,首當其沖。本案以,不能平卧為主症,顯屬支飲。因飲緻病雖一,但有脾腎之分,病情淺深亦異。年雖半百,形體尚可,脈弦滑。知腎氣未衰,所吐大量泡沫痰,是脾不健運,精微化為痰飲,上幹于肺所緻,其病主要在脾。飲為陰邪,非陽不化。故仲景謂“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并謂“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亦主之”。後世醫家據此,分“外飲治脾,内飲治腎”。本案因脾陽虛,則上不能輸精以養肺,水谷不歸正化,反為痰飲而幹肺,此屬外飲,故皆溫陽化飲以苓桂術甘之類,又配以降氣滌痰之三子養親及幹姜五味,幹姜乃辛溫發散之品,曆以發散内郁之陽氣,而解散相合之寒邪者也,雖能解散寒邪,而辛溫太過設無物以監制之,則寒去熱留反耗陰精,變為喘促等症未可知也。故宗仲景之法以配之,五味雖酸澀甘苦鹹具,而以酸澀為多,本草言其入腎而有納氣之功,用之一以制幹姜之辛散,一以保肺家之津液,一以使肺氣下歸于腎,得金水相生之妙,二者相伍,一開一阖,咳喘日久,肺脾有寒者宜之。(曹世宏,孫子凱,曹蓓蓓.吳門名家曹鳴高論治肺系疾病的經驗.江蘇中醫藥,2016,48(3):1)
相關話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