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湯和濟生烏梅丸加減治療胃息肉 的體會 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朱風吾 郵編467000 胃息肉在中醫文獻中為“胃痛”、“胃脘痛”,主要表現上腹痛、腹脹、嗳氣、反酸、惡心、嘔吐等症狀,一般在胃鏡檢查中發現,筆者從1999年采用附子理中湯和濟生烏梅丸加減治療,功效顯著,治愈率高,複發率低。特發此文,以飨讀者,并求進一步研讨提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病例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最大63歲,最小34歲,平均48.5歲。病程最長5年,最短9個月,1年内3例,1~3年6例,3~5年6例。 1.2 治療方法:附子理中湯和濟生烏梅丸加減為基本方,其方藥為:附子、幹姜、人參、蒼白術、炙甘草、砂仁、烏梅、穿山甲、夏枯草、海藻、薏仁等。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10天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2一3個療程。 2 結果 2.1 療效标準: 治愈:臨床症狀消失,胃鏡檢查示胃息肉消失為治愈。 好轉:臨床症狀消失,胃鏡檢查示胃息肉多枚減少和單枚息肉縮小。 無效:臨床症狀減輕,但胃息肉無變化。 2.2 療效分析 臨床病例15例:治愈8例,治愈率達52.8%;顯效4例,26.4﹪;好轉3例,19.8占%;總有效率99%。.服藥一般7劑脹痛緩解,14劑,症狀、體征基本消失,一般治療在2個療程左右。服藥期間,禁止飲酒,忌食生冷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3 病案舉例 患者賈××,女,46歲,農民,2004年8月5日初診,患者因上腹部脹痛,嗳氣反酸3年餘,曾在當地市級醫院采用中、西藥物(藥物不詳)結合治療,效果欠佳,胃鏡檢查示:胃黏膜充血水腫,幽門部糜爛,有出血點,胃大彎、小彎處有二十多枚大小不等的粘膜凸起,直徑0.2-0.35 cm。診斷:1、糜爛性胃炎2、胃黏膜多發息肉。建議手術治療,因患者懼怕手術,不肯接受,經人介紹來社區衛生服務站找愚,要求中藥治療,觀其形體消瘦,面色無華,苔薄白、舌體胖,舌質淡,有齒痕。脈沉、細、弱,四肢發涼,冬季尤甚,四診合參,辨證為脾腎陽虛,胃脘疼。随投以附子理中湯合濟生烏梅丸加減七劑,藥物為:附子、幹姜、紅參、倉白術、黃芪、沙仁、白叩、薏仁、烏梅、夏枯草、海藻、人指甲、(無人指甲可用穿山甲代)、炙甘草等2004年10月10日複診,患者上腹疼痛減輕,嗳氣反酸緩解。效不更方又進七劑,三診患者訴說症狀消失。為鞏固療效在上方基礎上稍作調整又進十四劑,胃鏡複查示:糜爛性胃炎,胃黏膜炎症、水腫,息肉全部消失。追訪三年健康無複發。 4讨論 胃脘痛包括現代醫學的消化性潰瘍、各種胃炎、良性腫瘤、胃癌等病症。主要病因病機為飲食不節,飲酒過度,情志所傷,免疫功能低下等。導緻脾胃失運,升降失司,阻滞氣機,不通則痛。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内的一切良、惡性腫瘤(息肉)均為蓄毒久聚,(蓄毒乃:痰毒、熱毒、濕毒、食積毒、腐毒、煙毒、酒毒),淤積不通,熱腐化生形成。由此造成氣滞血瘀、脈絡損傷、瘀阻不通,使五髒六腑的解毒、排毒能力下降,氣血衰敗,髒腑損傷,濕毒痰火滋生,組織粘膜上的各種炎症加劇,息肉、良、惡性腫瘤相繼轉化形成。胃息肉如不及時治療也可轉化惡性腫瘤。 附子理中湯合濟生烏梅丸加減,具有溫補脾腎、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消瘤等作用,方中附子理中湯溫脾腎之陽,一達扶陽化陰之作用,黃芪人參補氣,内經謂“大氣一轉,陰氣自散”,穿山甲、夏枯草、海藻、軟堅散結、消瘤,烏梅性酸味平有斂肺澀腸、入肝止血,蝕腐肉、化痔消息肉之功。《本草經》雲:“去死肌消黑痣、蝕惡肉”《本草逢原》“惡瘡胬肉,也燒灰研敷,惡肉自消,此即本經去死肌惡肉之驗。”四川名老中醫龔志賢也用濟生烏梅丸加減治療鼻息肉、直腸息肉、宮頸息肉。薏仁健脾利濕、抗病毒,炙甘草補中氣、調和諸藥。,全方具有益氣溫陽,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消瘤等作用,方證相對,病機相符,效果理想。臨床上遇到胃脘部脹痛、嗳氣、泛酸,與本方病病機相符者,均可應用。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