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中醫張之文系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運用中醫藥治療幹燥綜合征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幹燥綜合征(SS)是一種以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唾液腺及淚腺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口幹、眼幹為其常見症狀。筆者跟随張之文學習期間,深得教導,受益匪淺,現将其中醫治療幹燥綜合征經驗加以歸納總結,以飨讀者。
津虧緻燥是主要病機
根據幹燥綜合征的臨床表現,中醫學多将其歸屬于“燥證”“燥痹”範疇,機體陰液虛損,津虧緻燥是本病的基本病機,陰虛為本,燥熱為标。目前幹燥綜合征中醫病因病機尚無統一認識,大多數學者認為機體陰液虛損,津虧緻燥是本病的基本病機,陰虛為本,燥熱為标,張之文亦贊同此觀點。
口幹多飲、雙目幹澀、舌紅少苔是幹燥綜合征最常見的臨床表現,而以上症狀正是陰虛燥熱的主症。通過典型症狀歸納病機,往往可以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
肝胃是主要病位
張之文認為從幹燥綜合征有眼幹症狀,可見其和肝髒關系密切,《靈樞·經脈》曰:“肝足厥陰之脈……連目系”,“肝氣通于目”。肝開竅于目,在液為淚,肝之精氣血上注于目,使其發揮視覺作用。肝陰不足或肝有内熱,常出現雙目幹澀,甚則刺痛等表現。其次,幹燥綜合征女性發病率遠高于男性,而“女子以肝為先天”,亦是很好的佐證。因此,張之文常用柴胡、白芍、女貞子、桑葉、菊花、夏枯草等疏肝、養肝、清肝之品。另一方面,患者常見口幹、牙龈炎、多發齲齒、口臭、舌紅少苔等症狀,為胃陰虧虛、胃有郁熱之表現。胃陰虧虛則口幹、苔少;牙龈失于濡養,則出現牙龈炎、齲齒;陰虛燥熱則見口臭,舌紅等症,故張之文對此多從胃陰不足、陰虛燥熱立論,常用蘆根、玉竹、知母、麥冬、玄參、沙參、生地等清熱、養陰之品。
益氣養陰是主要治則
氣能生津、能行津、能攝津,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洩,皆有賴于氣的作用。張之文發現,單純從養陰清熱的角度治療幹燥綜合征,療效往往欠佳,若配合補氣藥的運用,益氣與養陰兼顧,常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常用黃芪、黨參之品。薛轶燕等通過研究發現,以益氣養陰法為主治療幹燥綜合征,不僅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與體征,且能有效改善其實驗室指标,療效優于羟氯喹。故補氣藥在幹燥綜合征治療中的作用,既有理論基礎又有臨床基礎。
典型醫案
牛某,女,48歲,因“口幹、眼幹6年”于2014年8月13日就診,就診前外院确診為“幹燥綜合征”,經口服強的松、羟氯喹治療6月,效果不明顯,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症見:口幹多飲,雙目幹澀刺痛,易疲勞,心煩,睡眠欠佳,納差,大便稍幹,小便正常,舌紅,苔少,脈細數。
診斷:(陰虛燥熱夾有氣虛型)燥證(西醫稱為幹燥綜合征)。
治則:益氣、養陰、清熱。
方藥:黃芪45g,黨參30g,北沙參30g,柴胡10g,麥冬15g,知母15g,蘆根30g,玉竹15g,生地15g,桑葉10g,夏枯草15g,女貞子15g,炒山楂15g,山藥30g。
每日1服,服15服後口眼幹燥等症狀明顯緩解,患者治療信心增加,守原方續服15劑,随訪1年,患者病情控制良好,未再複發。
按患者口幹多飲、雙目幹澀、大便幹為陰虛的表現,易疲勞、納差為氣虛之象,心煩、寐差是因虛熱内擾,舌紅、苔少、脈細數乃虛熱之脈,脈證結合,故辨證為陰虛燥熱夾氣虛證。方中黃芪、黨參、北沙參益氣,既取益氣生津之意,又能改善患者易疲勞的情況;麥冬、知母、蘆根、玉竹、生地共奏清熱、養陰、生津之效,可有效減輕患者口幹多飲等症狀;桑葉、夏枯草清肝熱,同時桑葉兼有涼血潤燥之功,夏枯草兼有消腫散結之用(尤适用于幹燥綜合征伴有腺體腫大者),女貞子可養陰、明目、退虛熱,三者合用對眼幹等症狀有較好治療作用;患者心煩,故佐以柴胡疏肝,使氣機調達。炒山楂、山藥健脾胃,以防長期服藥影響脾胃功能,同時山藥亦有氣陰雙補之效。全方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切中病機,共奏益氣、養陰、清熱之效。
中醫藥治療幹燥綜合征療效肯定,張之文注重病機中病位因素的辨證論治方法,能起到提綱挈領、化繁為簡、有的放矢的作用,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曹春輝 張傑 吳斌 重慶市中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