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策略的研究》課題論證
[課題名稱]農村小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策略的研究
[課題總負責人]張方榮
[課題組主要成員]王 正 王修成 孫正香張雲雲 尹河
[課題論證]
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最重要的陣地。它不僅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物理空間,更是一個特殊的社會舞台。課堂教學生機勃勃,情境互動,複雜多變,豐富多彩,蘊含着體現生命價值的課堂文化。可是長期以來,在傳統教育影響下,人們把課堂教學主要框定在教師的教學活動範圍内,把課堂教學活動的性質定為“特殊的認識活動”,而忽視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教學無效現象大量存在,雖然小學語文的課改實驗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但一些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下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目前最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教學中少、慢、差、費的低效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農村學校無論是師資和辦學條件都相對薄弱,教學資源缺乏。農村的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也相對落後,家庭教育措施不到位。
先進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教師平時的教學中還有一段距離,“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還沒被廣大教師真正内化,部分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又回到了習慣了的老路上去,課後靠“磨”來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益不高。我們對許多理論、理念的把握還不到位,許多教師課前準備草率、缺乏針對實情的教學設計;處理三維目标心中無數;課堂形式浮華,少有學生實踐的教學活動;課後不事總結,不作權衡實效的教學反思。因此,實踐上再次出現了語文教學低效的問題。
其主要表現有:
問題一:教師主宰課堂,主客體錯位。
教師決定課堂教學一切,形成“五個中心”,即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以講課為中心,教師講課以教材為中心,學生學習以做題為中心,教學價值為應試為中心。教師是“指揮者”,學生是“執行者”,對學生而言,教師是永遠以“權威”“霸主”的身份自居;對教師而言,學生則是以“奴役”“玩偶”的角色出現。本該充滿師生情意色彩的交往互動過程變成了“不公平的交易”或“強行買賣”的過程。學生沒有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成了教師演出“教案劇”的場所,學生隻是教師的配角。結果是學生不會學,不懂學,乃至學不好,學習效益差。
問題二: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師沒有把學生當作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豐富多彩的生命個體,而把他們當作是有待修剪的“花草”和需要加工的“器物”;沒有把學生的差異作為一種教學資源,而是當作一種教學阻力,始終用一刀切的方法進行教學,把課堂教學活動作為生産“标準件”的流水線,使千差萬别的學生經過統一的打磨,塑造成一個個統一規格、統一标準的“産品”。
問題三:知能脫節,發展畸形。
課堂教學重接受、輕探究,重聽課、輕動手,重記憶、輕應用,重結果、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和價值觀,強調知識的掌握和經驗的沿襲,忽視能力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對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培養卻沒有重視,導緻學生表現出不會思維,不會創新以及情商較低的畸形發展狀态,成為“不完整的人”,學生成為“知識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再加上應試教學影響,“加時之風”、“題海戰術”、“增壓之道”盛行,其結果是教師累、學生苦、家長難、教學代價高、效率低,課堂教學陷入了“高耗低效”的怪圈。
問題四:追求形式,教學缺少思維深度。
沒有把課堂教學目标真正定位在學生的發展上,缺乏對學生思維廣度、思維深度、思維力度、思維效度的訓練,而一味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形式,在“方法時尚化、手段媒體化、結構模式化、過程程式化、教授表演化”上大做文章,形成表面上課堂教學研究轟轟烈烈,實質上課堂教學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因此如何使我們的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或技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特别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現今,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之時,讨論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
在有效教學的大背景下,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策略的研究有着比較現實的意義。農村相對城市而言,地域較為偏僻,教學資源相對落後,師資隊伍相對較弱,但農村的發展日新月異,今天的農村可能就會變成明天的城市,即使是最落後的地區,在教學領域上也是借鑒先進地區的做法。因此,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上,農村與城市有着一定的相通性。我們選擇《農村小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策略的研究》這樣一個課題,借鑒他人已有的經驗,以理論學習為基礎,以實踐探索為重點,通過研究,全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初步形成具有個性特色的農村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體系。使語文教學回歸現實,使課堂教學成為基于鄉土、基于校本并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這對于提高課程改革的實效性、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以及促進學校發展,改變農村小學的落後面貌都具有很高的實踐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内容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學流程,有效的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教學的準備、教學的實施和教學的評價,并據此來劃分教師在處理每一階段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教師在課堂裡發生的行為按功能來劃分主要有兩個方面:管理行為與教學行為。課堂管理行為是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創造條件和确保單位時間的效益;而課堂教學行為直接指向教學目标、内容、學生和教學情景。因此,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為語文教學的準備策略、語文課堂的有效管理策略、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和有效的教學評價策略共四個方面。
教學的實施策略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而教學行為策略是本課題研究的一個亮點,通過對語文教學行為的研究,揭示語文教學所特有的價值,使教學行為真正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
内容一、提高課前準備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備課的有效性。教師備課強調獨立鑽研,自主備課;倡導合作研究,進行集體備課。自主備課要求備教材、備學生、備資料、備重點難點訓練點,備思路,備教學策略。自主備課與集體備課相結合,切實提高備課的質量。
(2)提高學生預習的有效性。一是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并通過課堂訓練提高預習質量的達成度;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某些預習題,以教促學;三是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
内容二、提高課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教學目标:首先,教師應有預設的課堂教學目标,目标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學情正确定位,三維一體的目标落實到課堂應有所側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态發展恰當地調整預設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預設目标和生成目标應有所側重;再次,教師應主動對目标的達成度自我評估。
(2)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同時教師也是自我專業成長的主體。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就難有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中雙主體在不同層面上不斷協調和共同發展。課堂中教師應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學結構:
線性教學設計和組塊教學。前者代表傳統的教學設計觀,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教學設計嚴密,教學步驟細緻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于預設的教學方案;後者代表現代的教學設計觀,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以“教學塊”或言之“學習單元”來組合構建課堂,一堂課可能是“多塊”,也可能隻是“一塊”,更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現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凸現課程資源的創生開發及教學目标的動态生成。我們倡導多元的組塊教學設計,但也不放棄一定範圍内的線性教學設計。
(4)教學方式:
包括教師教的方式與學生學的方式。語文教學現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适于比較理性的文章,較适于對文章作粗線條的處理,以導讀之;讀書感悟法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較适于比較感性的文章,較适于對文章的精彩細部進行教學,以研讀之。
(5)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包括文本資源(教材資源與擴展閱讀資源)、媒體資源以及人的資源(主要指師生的資源)。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課堂中教師應重視師生共有資源的開發,更應重視開發教師自身的資源。
(6)學習評價:a、學習評價應是完整的評價,包括激勵和批評。b、學習評價應是針對性的評價,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機械頻繁地評價。c、學習評價應是發展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指導作用,不傷害學生的自尊。
内容三、提高課後反思有效性的研究。一方面個人勤思考、勤動筆,養成教學反思習慣。另一方面加強反思的交流與研讨,從反思中得到啟迪和升華,取得進步。
三、完成課題的條件分析
課題組成員曾完成《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研究》、《建設“綠色書香校園,蘊涵小學生人文素養》等課題的研究。
主持人已經擔當或者主持過鎮江市級課題。多年來,我們小學語文一貫緻力于語文教學研究改革與實踐,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們每年都通過講座、觀摩、研讨等形勢,不斷提高教師的語文教學能力,培養出了大批骨幹教師,有益于我校的課題研究。
近兩年來,我校着手對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及學生創新能力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總結了一些好的經驗,并在逐步的推廣,受到老師、學生的贊同。
此課題得到各級領導和廣大教師的支持,課題組成員熱情高,研究的意識強,這些都為課題研究提供保證。
四、科研手段:
(1)文獻研究法: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充實本課題的理論基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促進研究的深入。
(2)行動研究法:運用這一方法調整課題計劃,采取相應措施,不斷觀察、反思,逐步推進研究進程。
(3)經驗總結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及時撰寫教學後記、反思、經驗總結、論文等,适時在一定範圍内交流。
五、課題研究計劃
1、準備階段:(2007.9—2008.1)(張方榮)
A、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做好申報、立項及論證工作。
B、組建課題組,落實課題研究網絡。
C、進行資料收集、整理,組織課題研究人員培訓,增強對本課題研究意義的認識。
2、實施階段:(2008.2—2009.10)(王正)
A、請專家指導,學習理論、問卷調查、應用研究,探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策略。
B、案例研究,每學期開展課題研讨活動,結合教學案例,開展聽課、說課、評課,探讨在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C、分析數據、收集階段性研究成果,舉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報告會。
實施階段的具體步驟及分工:
⑴第一階段
大讨論:一堂好課的标準是什麼?(2008.3-2008.5)
主持:張方榮、王正
衡量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是否有效,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
A、有效的語文教學是關注全人發展的教學。
B、有效的語文教學是促進語文學習的教學。
C、有效的語文教學是呼喚效益意識的教學。
為了探讨一堂語文課是否高效,應該要先明确一堂課的标準是什麼,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應該體現哪些語文價值。(全課題組參加)
A、搜集資料,初步了解一堂語文課好課的标準是什麼。
B、組織網上讨論,集思廣益,歸納整理,明确好課标準。
C、結合案例,對觀點進行分析。
D、出台課堂教學評價标準。
⑵第二階段
結合案例,分析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成因。 (2008.6-2008.10)
主持:孫正香
A、開展互研,結合鎮校教研,對教學現狀進行分析。
B、聘請部分專家來校指導。
C、結合教科聯誼學校活動,開出幾堂有針對性的研究課。
⑶第三階段
有效教學的策略實施。(2008.11-2009.10)
主持:王正
内容分工:
A、準備策略 主持:王修成
重點解決一堂語文課老師課前該做些什麼?是要備教材還是備學生?是為自己上課還是為學生上課?
B、管理策略主持:孫正香
重點要根據評價标準積累學生在管理策略幹預前後的數據,判斷策略的科學性。
C、教學行為策略主持:張雲雲
重點積累四種策略具體運用的經驗,處理好四種策略之間的相互關系。
D、評價策略主持:尹河
根據評價标準,積累數據,分析評價标準的科學性。(由于标準的不确定性和測量方法上的缺陷,這一點有可能是本課題的一個不足之處)
⑷第四階段
組織 “語文有效教學”論文交流。主持:王 正
3、總結階段:(2009.11—2009.12)
A、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在全校推廣成功經驗,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B、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六、課題完成時間。預定于2009年年底結題
上一篇
瓷器鑒定小知識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