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體育 > 正文

瓷器鑒定小知識

瓷器鑒定小知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6日01:30

  

讀者來信:

  我是一位陶瓷收藏愛好者,比較喜愛單色釉瓷器,偶然覓得一件大明弘治年制的官窯黃釉小碗,想請教專家鑒定一下,并學習如何鑒定黃釉瓷器?

  瓷器愛好者張先生

  古陶瓷鑒賞家梁志偉的答複:

  黃釉,是以氧化鐵、氧化鎂、氧化錫為着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的釉色,也稱鐵黃,最早出現在漢代釉陶上。商周原始青瓷、漢代越窯青瓷器上多見一些釉色偏黃的制品,嚴格地說,這不屬于黃釉,仍屬于青釉,或稱為青釉中的青黃色釉。而在陝西等出土的釉陶器上,主要為綠釉陶器、褐釉陶器,偶見黃釉陶器。筆者就藏有一件漢代黃釉谷倉,陽光下側視,黃釉中含有結晶體,有結晶之閃光。

  漢代黃釉多有雜質,還不是一種純正的黃釉,應該說可能僅僅是窯工們燒窯時因火候與配方的原因,偶爾出現的,屬于一種偶然窯變的産物。就是因為這偶然窯變的原因,漢代黃釉陶,就頗有曆史工藝價值。唐三彩、遼三彩上也有深淺不同的黃褐色釉,也屬于窯變之産物。

  黃釉還分低溫黃釉和高溫黃釉。漢代釉陶、唐三彩、遼三彩彩釉陶上出現的黃釉,均為低溫黃釉。高溫黃釉出現在唐代安徽壽州窯、蕭縣白土窯,河南密縣窯、邞縣窯,陝西銅川窯,山西渾源窯,河北曲陽窯和湖南長沙窯上。由于高溫黃釉均為地區雜窯、小窯所生産,燒成溫度不夠高,釉胎結合緊密度不夠強,且釉水品質均在漢至唐五代越窯青釉之下,故收藏界均不重視,新世紀後,古玩市場還能偶見唐壽州窯黃釉小罐之類的器物,但收藏價值均不夠高,通常僅幾百元左右一件。

  瓷器上的高溫黃釉,多為普通的民窯制品;而瓷器上的低溫黃釉,多為官窯制品,非常珍貴。瓷器上純正的低溫黃釉,作為在燒成的瓷坯上,兩次入窯燒成的裝飾釉,出現在明宣德年間。明成化、弘治黃釉達到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三代官窯黃釉精美,而乾隆後期黃釉則進入衰弱期。

  明弘治黃釉顔色較淺,稱為“嬌黃”,由于應用了“淡黃”工藝上釉,又稱為“淡黃”。器壁較薄,器底施白釉,白釉肥厚微呈綠色;器型多見直口盤,盤的曲度不大,為官窯器,器底有青花六字二排雙圈楷字款。

  明正德、嘉靖黃釉變深,為“鵝黃”和“麥芽黃”。比“麥芽黃”深者,又稱“蜜蠟黃”。除單色黃釉外,還出現以黃釉為地,在花紋上加施綠釉。這種綠彩圖案花紋大多在器胎上刻為圖案輪廓,再施綠彩,也有青花、礬紅并列一器的制品,如黃地黃花和礬紅地黃彩釉圖繪等制品,款識也為青花六字二排雙圈楷書款。

  清代康熙黃釉釉質細而晶瑩,似雞油,故又稱“雞油黃”。康熙黃釉器出現黃釉胎子上加刻各種圖案花紋之工藝。圖案花紋燒成後隐現于黃釉内。同時還出現堆塑紋飾。如官窯器中的黃釉龍耳杯和堆塑的杯碟,頗為精細。

  清代雍正黃釉除承襲前朝有“雞油黃”的單色釉和黃地綠彩制品外,還出現了黃釉地施加粉彩的圖案。官窯典型器為黃地粉彩十六孩碗和加粉彩雲鶴雲彩盤、碗。清雍正還出現了“粉黃”,黃釉中含粉較重,色淺而失透。有的粉黃在淺黃色中微泛青色,猶如“雞蛋黃”,故又稱“蛋黃”。

  明清黃釉仿品仿明代施釉不肥而稀薄,露胎處無氧化鐵的黃褐色,有的則黃褐色呈微紅狀;仿清代康熙雞油黃施釉不均,釉色呈濃淡,有的泛現微青色,仿清代雍正粉黃釉質過厚,且多燒成橘皮狀,釉面出現細小點子凹入。

  新世紀前後新仿品總體特征:仿清三代黃釉胎質過細如白粉狀,釉色比較嫩。仿明弘治黃釉胎骨偏重,黃釉器以青花為工業氧化钴原料。滲入胎骨,仿民窯器,粗劣,仿官窯器,精細,但缺乏一種硬質之光澤。

  此件藏品為現代仿品,小碗黃彩不淨,底足做舊,器底施白釉,白釉未能微呈綠色,款識軟弱,不具備明朝弘治黃釉瓷器的時代特征,因此斷其為現代仿品。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