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開 題 報 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追求教學效率是教學的本質特性,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業實現内涵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當前學校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不輕松,質量又不高的問題,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課題之一。
在我校組織的幾次針對課堂教學情況的問卷調查中,其結果反映出我校課堂教學存在着如下幾個共同問題:1、課堂不夠生動,對學生沒有吸引力;2、教師講得太多,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太少;3、教師較多是關注自己的教,而較少關注到學生的學;4、教師對學生的關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視等等。存在這些問題的課堂,其教學效率很難保證。這種“教師中心,系統傳授”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缺乏思辯與創新,學生的主體性難以體現,學習積極性被壓抑,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空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必須改變現有的這種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核心概念界定
1.1對“高效課堂”的界定
“高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内(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
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一般來說,高效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标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确、流利、有感情,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目标達成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會不會學,樂不樂學,核心是教學三維目标的達成,立足點是“面向學生的發展”。
1.2對“教學模式”的界定
“教學模式”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套計劃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學理論而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的框架和程序,也就是各種教學活動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從而組成的具有動态性的過程,從微觀的教學活動的角度看,它具有變化性,但宏觀的過程角度,又具有比較穩定的過程形式。一種教學模式由幾種教學策略或教學方法實施的教學活動組成。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在某個具體領域的具體化,同時又直接面向和指導教學實踐,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
2、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播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師和學習夥伴)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主動建構意義的方式獲得的。其理論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
(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倡導的學習原則:①在學與教的關系上,應該置學生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組織教學;②在教學目标上,要以教會學生學習為主,而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
三、國内外研究現狀及主要做法
自教學活動誕生之日起,教育實踐者和教育研究者就在“追求教學成效,降低教學所耗、增大教學所得”這一功利性動機的驅使下研究和探索它,不斷孕育、萌生和形成了豐富的有效教學模式思想。
國外的有效教學思想較為系統,表現為重視教學效率和尋求有效教學方法(模式)與途徑。古希臘蘇格拉底的以對話法為主要特征的“諷刺——定義——助産”,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學模式。為現代有效教學模式奠基的,無疑是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他總結确立的班級授課制的集體教學形式,改變了自古以來手工業方式的個别教學法,大大提高了教學工作的效率。之後,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直接以“普通教育學”提出有效教學的追求,設計了“普遍有效”的教學模式“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在前蘇聯,凱洛夫提出了“五環節教學”模式,即“組織教學——檢查作業及複習舊課——揭示新課題及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至此,由誇美紐斯引領,經過赫爾巴特的充分發揮,加上凱洛夫教育學的加工改造,這種以追求“教學規模”的有效教學傳統基本發展成熟。後來,人們将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概括為“三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随着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這“三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否能促進有效教學産生了質疑。基于此,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教育派”應運而生,提出了以“學生”、“經驗”、“活動”為中心的“指導——發現”教學模式。随着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步改變過去傳統的“二維對立”——非好即壞的思維方式,開始重新審視教育史上對立的兩派教育主張,在看到它們觀點對立的一面的同時,更多的研究和發現它們相通、交融的一面。所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教改理論和實踐,都是摒棄極端,博采衆長。反映在有效教學的研究上,表現為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出現了多樣化、綜合化的發展态勢。現在影響較大的有效教學模式主要有: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模式,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實驗模式,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模式,瓦·根舍因的範例教學模式,洛紮諾夫的暗示教學模式,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模式、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阿莫納什維利的“合作教學”模式等。
進入近現代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借鑒國外教學模式和總結自己經驗的基礎上,對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吸取外國教學模式之所長又具有我國特色的教學模式,可謂雨後春筍。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效教學模式有:“指導——自學”教學模式、“引導——發現”教學模式、“目标——導控”教學模式、“情境——陶冶”教學模式等。此時的有效教學開始朝着建構多元化、情境化、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方向發展。人們更加關注教學實踐的豐富性和教學模式的靈活應用。
目前國内影響較大的、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高效課堂,東廬中學的教學合一“講學稿”課堂教學,文彙中學的“自然分材”模式等。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主要是課堂教學實踐中的行動研究。研本課題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義:
一是探索出适合新湖中學各學科特點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意義:改變我校現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可以解決我校課堂教學中現有的一些問題,使課堂不僅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而且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土。
二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從而實現終身學習。
三是以研促教,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意義:促進我校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高效教學觀,逐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進而優化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五、課題研究的目标
預計用三年時間達成如下目标: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各學科探索出适合本學科特點和我校實際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和課堂評價體系。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校教學質量。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樂學、會學,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通過本課題研究,增強教師的教研意識,促使老師們加強學習和交流,打造一支愛學習、會研究的教師隊伍。
5、在研究過程中,舉辦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促進學習型校園的創建和積極向上的校園人文氛圍的形成。
六、課題研究的内容
1、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聽評課、教師訪談、學生座談等途徑,調查研究目前我校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通過理論學習,研究新課程改革的目标是什麼,學生觀是什麼,對課堂教學有哪些要求,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采取什麼樣的教學策略。
3、通過對當前國内有影響和實效學校的課堂教學的觀摩學習,研究他們課堂的特點、基本點、基本模式、課堂評價、要求和管理等。
4、研究教材,教材是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載體。研究對教材把握、處理的度和呈現形式。
5、研究學情,要分析學生現有的水平和對教育教學内容的思維能力、接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學習興趣、動機、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學法和學習方式,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研究自學、幫扶、互學;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存異質疑、交流展示等學習方式的組織和引導要點。
7、研究教法。立足學情和教材,各學科不同内容和課型,運用什麼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和教學策略,才能使學生高效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8、研究課堂評價。對學生實施有效的課堂評價是成功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研究,初步制定出各學科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可持續作用”的、側重于學生學習過程的課堂評價體系。
9、各學科通過分析存在的問題、理論學習、觀摩學習、教材研究、學情研究、學法教法和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各學科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七、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行動研究,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比較研究,訪談等。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2010年2月——2013年3月,共分為五個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調研、動員、組織學習階段(2010年2月—2010年4月)
1、通過開展問卷調查、教師訪談、學生座談、課堂觀察等途徑,了解我校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組織召開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讨論會,組織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
3、教學骨幹赴山東省杜郎口中學現場觀摩學習“三三六”課堂教學模式。
4、各科組教師到文彙中學、松崗中學課堂觀摩學習。
5、組織赴杜郎口中學學習的教師開展校内課堂教學改革研讨課。
6、組織教師學習新課程理論、教改動态,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話教改,談困惑。
第二階段:初步探索實踐階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1、學校成立《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課題組并開題,各科組制定子課題實施方案。
2、各子課題組成員在課堂教學中改革實踐,上研究課。各子課題組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不斷實踐、反思、學習、探讨、改進、再實踐。
3、學校為課堂教學改革創設條件:配置移動黑闆,在校園網上建專題學習空間,增添學習資料、加強科組教研學習的力度以提供智力支持等。
4、改變課堂教學評價方式,“以學論教”,初步制定出能指導課堂教學改革總體方向的“新湖中學課堂教學評價表”。
5、積極開展新模式研究課活動,如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各子課題組研究課等。
第三階段:深入實踐階段(2010年8月—2011年7月)
1、各子課題組全面、深入地開展課改研究。子課題組成員加強相互聽課和研究。各子課題組負責人要帶頭上模式研究課,課題組每周要推出至少兩節組内模式研究課,并及時評課、總結、改進、調整。
2、每個年級設四個教學模式改革實驗班,實驗班的各科教學都要按各科的新模式來組織課堂教學。實驗班老師加強學習和交流,課題組組織實驗班老師每周開一次實驗研究會,找問題,想措施,及時調整。
3、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縱向跟蹤對比研究,對實驗班和非實驗班德學生進行橫向定期對比研究。
4、學校定期開展新模式驗收課活動。
5、學校組織校級公開研讨課、請杜郎口優秀教師上示範課、課堂教學比賽、經驗交流會、專家講座、專題培訓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教師的研究水平,改進實踐模式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追求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6、各子課題組初步總結形成本學科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和課堂評價體系。
第四階段:全面實施階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
1、各學科在全校全面開展新模式的課堂教學。各班各學科都要按各子課題組總結出來課堂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
2、各子課題組及時總結改革中的成功經驗,每周開展兩次交流研讨會,推廣經驗,改進不足。
3、加強學習和交流,積累經驗。學校每周組織兩節校級示範課,推廣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經驗。使各學科不斷改進、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
4、依據新的課堂教學評價表,組織開展人人上達标課活動,全面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第五階段:總結深化階段(2012年8月—2013年3月)
1、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學校及時總結課堂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制定措施,深入開展研究,特别是對課堂教學模式中的細節問題加強研究。
2、學校及時總結推廣課堂教學改革中的成功經驗,以專題講座、研讨會、學習簡報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廣,供教師學習借鑒。
3、學校對全校課堂教學改革情況進行總結,結合學校實際,總結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5、表彰先進,深化完善。學校召開階段性成果表彰會,對教學改革中表現突出的科組、優秀班級、備課組和教師個人進行表彰獎勵。進一步深化完善我校課堂教學模式。
九、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1、課題領導小組
組 長:徐輝
副組長:顔瓊 賴振愛
成 員:程蘭 駱玉梅張健虹 席曉影 朱玉龍 林敏 李堅盛婷婷 何潤秋
2、課題實施小組
組 長:顔瓊
副組長:程蘭 駱玉梅張健虹
成 員:
席曉影 負責子課題《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朱玉龍 負責子課題《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林 敏 負責子課題《構建初中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李堅盛婷婷 負責子課題《構建初中科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何潤秋 負責子課題《構建初中曆史與社會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十、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階 段 性 成 果 |
序号 |
研究階段(起止時間) |
成果名稱 |
成 果 形 式 |
1 |
調研、動員、組織學習階段(2010年2月—2010年4月) |
學習心得、研讨課例 |
撰寫學習小結、學習心得、研讨課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課堂錄像 |
|
2 |
初步探索實踐階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
課題開題報告、實施方案、研讨課例、網上專題學習空間、課堂教學評價表 |
開題報告、課題實施方案、 優秀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制作各種課型的教學實況錄象資料、課題研究相關學習資料 |
|
3 |
深入實踐階段(2010年8月—2011年7月) |
教師教案集、教學論文、課堂教學課例、學生成長彙報、各學科課堂教學模式 |
實驗班教師教案及教學反思、教師教學論文、各種課型的教學實況錄象資料、教師學習資料、實驗班縱向對比數據資料、橫向對比數據資料、說明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資料、各學科總結的課堂教學模式 |
|
4 |
全面實施階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 |
優秀教案集、課題研究論文集、課堂教學實錄 |
教師教學論文、各種課堂教學活動的教學實況錄象資料、專題學習資料、研讨會資料、各學科修改完善後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
|
5 |
總結深化階段(2012年8月—2013年3月) |
新湖中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學生各類獲獎 |
經驗交流材料、各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細節完善的相關資料、教師、學生各類獲獎材料 |
|
最 終 研 究 成 果 |
序号 |
完成時間 |
成果名稱 |
成 果 形 式 |
1 |
2013年1月前 |
教師教案集 |
書籍出版 |
|
2 |
2013年3月前 |
教師圍繞課題撰寫的各類論文 |
論文集、論文發表 |
|
3 |
2013年3月前 |
各學科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課堂評價 |
論文集、論文發表 |
|
4 |
2013年3月前 |
各種課型的示範課和課堂教學實錄 |
音像制品 |
|
5 |
2013年6月前 |
收集研讨會資料、專題學習資料,編寫校本培訓教材 |
書籍出版 |
十一、課題研究所需的保障條件
1、智力保障。邀請課改專家作講座,邀請杜郎口中學優秀教師來我校上示範課,配置課題研究所需的學習資料,組織部分班主任、課題組教師到杜郎口中學觀摩學習等。
2、制度保障。制定課題研究管理制度,制定教研激勵制度。
3、物質保障。設置專項研究經費,及時配備課題研究中所需的各種教學輔助工具。
十二、參考文獻
[1]趙連根.從“有效教學”的“瓶頸”問題出發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2]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姚利民.中外教育家有效教學思想初探[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4]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66;
[5]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4;
[6]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4:45;
[7]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4;
[8]張劉祥,金其生.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策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9]鄭金洲.《教師如何做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