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論中醫辯證】“病确有萬千百種,多見到上熱下寒”——潛陽封髓丹的臨床運用

先舉一個病例:

患者,陳某,女,61歲,2015年4月8日來診。自述常年腹部不适,腹瀉,打嗝嚴重,每日飽受其苦。輾轉丹東本地醫院,沈陽各大醫院包括遼甯中醫消化内科某知名教授仍無好轉。已近絕望。現代醫學檢查淺表性胃炎,餘全部正常。胃怕涼明顯,随情緒加重,時有心煩。舌苔白膩,舌質暗,邊尖紅,脈左沉弦,右沉弦無力。診為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用溫中疏肝健脾之法。處附子理中湯加減。黑附子20g炮姜25g肉桂10g白芍50g丁香10g沉香10g厚樸30g吳茱萸15g炒白術15g香附20g茯苓50g升麻5g柴胡5g防風5g炙甘草30g,加生姜10片,大棗5枚7劑,自以為必效。一周後來診毫無效果!病人已無信心治療,經過勸解言最後7副,如無效果另請高明。反複辯證,病人打嗝明顯,煩躁易怒,胃怕涼而已受寒更為加重,舌根黃膩,辨為寒熱錯雜,拟潛陽封髓丹合旋覆代赭湯加減。調方為黑附子30g高良姜25g砂仁25g黃柏30g丁香10g旋複花30g代赭石30g吳茱萸20g桂枝40g生薏米30g茯苓50g栀子15g淡豆豉25g郁金20g,加生姜20片,7劑。潛陽封髓丹以鼓動腎氣,引火歸元并洩下焦濕熱,大劑量桂枝平沖降逆,吳茱萸暖肝寒而涵肝陽。近日家屬電話告知,多年疾病已痊愈。感中醫博大精深,吾隻窺皮毛而已。(王波記于2015.5.4)


潛陽封髓丹治療“虛陽上浮”證應用舉隅

(本文發表在2013年度《北京中醫藥》雜志上,懂中醫的自然明白内容)


【摘要】 虛陽上浮證臨床多見,但多數醫家卻不能辨識。中醫火神派流派年輕,但對虛陽上浮證辨識準确,且尤以潛陽封髓丹的應用堪稱一絕。潛陽封髓丹藥物組成簡單,但對虛陽上浮證的治療效果臨床顯見,是火神派最常用的手頭方。本文從病例角度淺析了潛陽封髓丹治療虛陽上浮證臨床應用,堪稱廣泛。

【關鍵詞】潛陽封髓丹 多食 耳聾 善怒 眩暈 虛陽上浮

虛陽上浮證臨床廣泛存在,并非重病之後陰陽離絕之前方能見到。而應用潛陽封髓丹一方治療此類病症,可謂得心應手。

(以下為潛陽封髓丹方解)

潛陽封髓丹由潛陽丹、封髓丹二方合成。其中,潛陽丹為鄭欽安自制的撫陽方,用治陽氣不足,虛陽上浮諸症。藥物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龜甲6g,甘草15g。名醫鄭氏解說曰:“潛陽丹一方,乃納氣歸腎之法也,夫砂辛溫,能宣中宮一切陰邪,又能納氣歸腎。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壯君火也。況龜甲一物堅硬,得水之精氣而生,有通陰助陽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陰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補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潛陽”(《醫理真傳·卷二》)。

封髓丹陽原出于元代《禦藥院方》,功能“降心火,益腎水”。組成:黃柏30g,砂仁21g,甘草9g(鄭氏拟定劑量)。本方雖非鄭欽安自拟,但鄭氏非常推崇之,認為“此一方不可輕視,餘嘗親身閱曆,能治一切虛火上沖牙痛、咳嗽、喘促、面腫、喉痹、耳腫、目赤、閉塞、遺尿、滑精諸症,屢獲奇效,實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至平至常,至神至妙”(《醫理真傳·卷二》)。

鄭氏解釋說:“封髓丹一方,乃納氣歸腎之法,亦上中下并補之方也。夫黃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色黃而入脾。脾也者,調和水火之樞也。獨此一味,三才之義已具,況砂仁辛溫能納五髒之氣而歸腎,甘草調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則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黃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陰。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陽。陰陽合化,交會中宮,則水火既濟,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仔細揣摩,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調和水火也。“真龍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在上則有牙痛、喘促、耳面腫痛諸症。在下則有遺尿、淋濁、帶諸症。學者苟能識得這一點真陽出沒,以此方治之,真有百發百中之妙”(《醫理真傳·卷二》)。對封髓丹一方賞愛之情躍然紙上。吳佩衡等常将此兩方合而用之,名之為潛陽封髓丹。


(以下為作者個人病例)

臨床應用此方得法,辨識“虛陽上浮”之證且用于雜病,用之得當,應手而愈。現例舉筆者臨床典型病例介紹如下:

1.多食

患者,女,40歲,2011319日初診。患者自述饑餓無度,每日4餐尚有餓意,時有呃逆、口苦、反酸、大便秘結;伴乏力,口不渴,胃涼,睡眠欠佳,舌淡潤胖大,脈沉弦無力。門診查血糖,血生化檢查均正常。肝膽脾胰彩超正常。其餘相關理化檢查亦正常。多方求治無效。辨為陽氣不足,不攝陰氣,虛火上浮之上消之證。治宜溫扶元陽,引火歸原,納陽入腎,方用潛陽封髓丹加味:黑附子15g,幹姜10g,肉桂10g,茯苓30g,黃柏25g,砂仁20g,龜闆15g,桂枝15g,炒白術60g,澤瀉10g,桃仁10g,柴胡15g,黃芩15g,炙甘草15g,加生姜10片,大棗10枚,7劑,水煎服,日1劑。

複診:患者服上藥後饑餓感仍在,但口苦、反酸症狀明顯緩解,乏力、胃涼、便秘等有所改善,呃逆消失。舌質仍淡潤胖大,脈沉無力。上方去柴胡、黃芩、桃仁、澤瀉、黑附子加至20g,另加香附15g,肉苁蓉30g,再進5劑。

三診:患者諸症好轉,饑餓感基本消失,唯乏力稍存。囑适寒溫,節飲食,調情志,金匮腎氣丸常服善後。

按:上消證多辨為實,或胃郁有熱,消谷而善饑,或陰虛火旺,虛熱内擾。似此案例,屬虛火上浮所緻上消,極易誤為“實火”。論其饑餓多食、口苦、反酸、大便秘結、似屬胃經有熱。然從整體看,患者尚有胃涼、乏力之症,顯然與前症不符;又舌淡潤胖大,脈沉弦無力,綜合判斷,屬于“裡陽受損,陽氣不足,不攝陰氣,虛火上浮”,說到底是陰火,即假火。潛陽封髓丹正為此類症候而投。方中以潛陽封髓丹治陰火之本,以柴胡、黃芩治膽經郁熱之标,炒白術60g專為扶腸道之氣,通便而設,此取恩師張存悌教授法仲景去桂枝加白術湯之用。

方中既用肉桂香烈質重引火歸原,又用桂枝味薄質輕以通行陽氣;并行不悖,三診後效如桴鼓。

2.耳聾

患者,男,41歲,2011411日初診。患者于3年前雪中勞動後突發耳聾。曾于多家醫院以“神經性耳聾”為診斷住院治療無效。刻下:兩耳中度耳聾,可在1米内聽到高聲詢問。患者身體瘦弱,精神較差,口淡,自述睡眠差,雙足涼,腰肢酸軟,二便正常,舌尖紅邊齒痕,苔薄偏少,有裂紋,脈弦數,寸偏浮,關尺偏沉。辨為腎陽不足,耳竅失養,虛火上擾之耳聾之證。治宜溫腎助陽,納陽入腎,攝斂虛火,方用潛陽封髓丹合柴胡加龍牡湯加減:

黃柏25g,砂仁20g,龜闆10g,黑附子15g,肉桂10g,磁石30g,生龍牡各30g,柴胡15g,黃芩12g,幹姜10g,桂枝15g,白術15g,炙甘草15g7付,水煎服,日1劑。

二診:耳聾減輕,聽力有所好轉,其餘症狀均有較大改善,囑患者效不更方,繼進7劑而愈。

按:從中醫生理角度講,腎藏五髒六腑之精氣,上注于目而開竅于耳。此病例在初診時有一重要前因“雪中勞動”即為寒邪所傷。冬日勞作易傷陽氣,寒為陰邪,重寒之後,邪氣往往長驅直入三陰經。此例患者從身體瘦弱、舌尖紅、苔薄偏少有裂紋及脈象表現,多被認為是陰虛火旺所緻耳聾,必将用滋陰降火之法。但仔細審查後發現,暴聾、足涼、腰肢酸軟、關天脈沉來看,純系寒邪直中少陰經,下閉腎元,傷伐腎陽,陽不斂陰,虛火上滞耳竅所緻。故以潛陽封髓丹納陽入腎,攝斂虛火,加柴胡龍牡湯收攝虛弱之陽氣,以此方治此病,多可獲良效。

3.善怒

患者,男,46歲,2010520日初診。患者自述常無誘因煩躁易怒,曾于多家醫院就診。查甲功,心電圖,雙腎彩超等均正常,多方服藥無緩解。來診時述遇事易煩躁,怒不可遏,嚴重時在室内無法停留必須到戶外方能緩解。伴口苦、胸悶、腹脹;乏力、氣短、時常自汗出,手足溫可,腰肢不酸,二便正常,飲食正常,睡眠欠佳。舌胖大,質紅偏黯,根部苔膩,脈沉弦無力。辨為元陽不足,虛火擾動心肝兩經之善怒。治宜溫潛元陽,輔以解郁理血清心之潛陽封髓丹合丹參飲加味。龜闆10g,黑附子15g,黃柏25g,砂仁20g,丹參30g,桂枝10g,黃連10g,郁金15g,檀香5g,棗仁30g,黨參20g,苡仁30g,炙甘草30g7劑水煎服。

二診:上述症狀大減,善怒業已減輕,查舌胖大,苔已稍退,上方去黨參、苡仁,加重附子量至20g,同時加生龍骨、牡蛎各30g,厚樸30g,繼進7劑而愈。

按:中醫将“煩躁易怒”稱為善怒,是指無故性情急躁,易于發怒,不能自制的症狀,又稱“喜怒”或“易怒”,煩躁易怒是一種緊張的情緒狀态,在心理學上叫憤怒。此例患者查無器質性病變,料想前醫多從肝氣郁結論治,但效果不顯,故更應辨證慎重。患者病來之時确有心肝火旺,郁不被遏之表現,但從乏力、氣短、自汗及舌脈來看,仍屬本虛标實,陽不攝陰,虛火抗動心肝經脈為病之證,說到底是陰火。全方以此為基礎稍佐解郁理血清心之品,競收極效,筆者本人亦尚未料此。

4.眩暈

患者,男,40歲,2010513日初診。患者自訴反複發作頭暈,查Bp125/80mHg,曾于多家醫院就診,查頸椎CT、腦CT、血壓、血糖等均理化檢查正常,多方治療無效。刻下見面色潮紅,雙眼無神,手足煩熱,舌質紅,邊有齒痕,舌體胖大,苔黃,脈細弱無力。此屬少陰寒逆夾飲上犯,方選潛陽封髓丹合真武湯加味,肉桂10g,黃柏25g,砂仁20g,黑附子10g,龜闆15g,茯苓15g。白術15g,桂枝15g,巴戟天30g,炒麥芽5g,炙甘草10g3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頭暈,手足心熱症狀均明顯減輕,舌胖大齒痕明顯,脈沉弱,上方去巴戟天,加重茯苓用量增為30g,繼服3劑而愈。随診,年後仍未複發。

按: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苔黃,脈細無不辨為陰虛之證。陰虛陽亢世醫皆謂此。本當滋陰潛陽,若如上方助陽化火,猶火上澆油。但細辨症狀尚可發現不尋常之迹象:雙眼無神,舌邊齒痕胖大,脈雖細但仍有弱而乏力之表現,多被忽略而診為陰虛火旺。名醫鄭欽安曰:“若虛火上沖等症,明系水盛,水盛一分,龍亦盛一分,水高一尺,龍亦高一尺,是龍之因水盛而遊,非龍之不潛而反其常。故經雲:陰盛者,陽必衰,即此可悟用藥之必扶陽抑陰也。(《醫理真傳·卷一》)。識此,則可辨陰盛格陽,虛陽上越之症。方用鄭欽安所推崇的潛陽封髓丹加味,藥到病除。

(作者簡介:王波,中醫學博士,主治醫師)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