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熱下寒的問題,困擾了很多人,有的人覺得一個人又冷又熱的根本沒辦法調理,隻能聽天由命。其實,通過辯證,上熱下寒也不是疑難雜症。今天這篇文章就帶朋友們去了解一下上熱下寒以及如何用藥。
所謂的上熱就是指我們的上焦有熱,出現上火的表現。比如口腔潰瘍反反複複,牙龈腫痛、,臉上愛長痤瘡粉刺等等。
所謂下寒一般是指我們的中下焦有寒,也就是我們脾胃以下出現寒症。比如吃點稍微涼點的東西就胃不舒服,拉肚子。腰以下很怕冷,特别是秋冬季,腳底冰涼,腰膝冰冷。
中醫認為,出現上熱下寒的根本原因是上焦的溫熱之火與下焦的寒涼之水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中和。所以中醫對付上熱下寒的辦法就是将上焦的熱引導到下焦,将下焦的水引導到上焦,讓它們相互制約平衡。上焦和下焦溝通的時候中焦起到樞紐作用。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中藥方子被用來治療上熱下寒。
一、交泰丸組成:黃連 肉桂
功效:交濟水火
主治:胸中痞悶嘈雜,大便稀則胸中頗快,大便堅則痞悶難當,不思飲食。心火偏亢,心腎不交
方中黃連苦寒,入少陰心經,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熱,入少陰腎經,暖水髒,不使其潤下;寒熱并用,如此可得水火既濟。
二、黃連湯組成:黃連、幹姜、桂枝、半夏、人參、甘草、大棗。
功效:平調寒熱,和胃降逆。
主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方中黃連苦寒,上清胸中之熱,幹姜、桂枝辛溫,下散胃中之寒,佐以半夏、人參、甘草、大棗調和脾胃。七藥合而,能使寒散熱消,中焦得和,陰陽升降複常。
三、栀子幹姜湯組成:栀子,幹姜
功效:清上溫下、清熱除煩、溫中暖脾。
主治:常用于上熱下寒之胸膈煩熱,大便稀軟,腹痛者。
方中栀子苦寒清降,擅清瀉三焦之火,,宣散胸膈郁熱而除煩。幹姜辛熱燥烈,既散脾胃之寒,又溫脾胃之陽。二藥合用,清上熱,溫下寒。
四、半夏瀉心湯組成:半夏 黃芩 幹姜 人參 炙甘草 黃連 大棗
功效: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者。)
方中黃連黃芩清上焦之火,幹姜辛熱燥烈,既散脾胃之寒,又溫脾胃之陽。人參半夏甘草大棗調和脾胃,共奏清上溫下之功。
五、甘草瀉心湯組成:甘草 黃芩 幹姜 半夏 大棗 黃連
功效:益氣和胃,消痞止嘔
主治: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狐惑病。臨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症、白塞氏綜合症等。
方中黃連黃芩清上焦之火,幹姜辛熱燥烈,既散脾胃之寒,又溫脾胃之陽。甘草半夏調和脾胃,共奏清上溫下之功。
六、引火湯組成:熟地 元參 白芥子 山茱萸 北五味 山藥 茯苓 肉桂
功效:滋陰清熱
主治:陰虛所緻的咽喉疼痛。
腎為水火之髒。腎陰為水;腎陽為火。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因此咽喉疼痛。熟地、玄參、山茱萸、山藥等滋陰降火,肉桂、白芥子引火歸元,從而使陰虛之火引歸腎宅,咽痛之症自然消失。
以上就是常見的治療上熱下寒的中藥方子,希望對朋友們有所幫助。文章僅供學習交流!如需用藥請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用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