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黃帝内經解讀(61)

【原文】

五病(1)所發:陰病發于骨,陽病發于血,陰病發于肉,陽病發于冬,陰病發于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于陽則狂,邪入于陰則痹,搏陽則為巅疾(2),搏陰則為(3),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為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髒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髒所藏。

五髒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為五髒所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4):肝脈弦,心脈鈎,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髒之脈。

【注釋】

(1)五病:指陰、陽、骨、肉、血五類病證。

(2)巅疾:指頭痛、頭暈、目眩一類病證。

(3)瘖:音啞,聲不出。

(4)五脈應象:指五髒與四時相應的正常脈象。

【白話詳解】

五種病的發生:陰病發生于骨、陽病發生于血、陰病發生于肉、陽病發生于冬、陰病發生于夏,這是五病所發。

五邪所亂:邪入于陽分,則陽偏勝,而發為狂病;邪入于陰分,則陰偏勝,而發為痹病;邪搏于陽則陽氣受傷,而發為癫疾;邪搏于陰則陰氣受傷,而發為音啞之疾;邪由陽而入于陰,則從陰而為靜;邪由陰而出于陽,則從陽而為怒,這就是所謂五亂。

五髒克賊之邪所表現的脈象:春天見到秋天的毛脈,是金克木;夏天見到冬天的石脈,是水克火;長夏見到春天的弦脈,是木克土;秋天見到夏天的洪脈,是火克金;冬天見到長夏的濡緩脈,是土克水。這就是所謂的五邪脈,其預後相同,都屬于不治的死證。

五髒各有所藏:心髒藏神、肺髒藏魄、肝髒藏魂、脾髒藏意、腎髒藏志,這就是五髒所藏的神志。

五髒各有所主:心主血脈、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腎主骨,這就是五髒所主。

五種過度的疲勞,可以傷耗五髒的精氣:如久視則勞于精氣而傷血,久卧則陽氣不伸而傷氣,久坐則血脈灌輸不暢而傷肉,久立則勞于腎及腰、膝、胫等而傷骨,久行則勞于筋脈而傷筋,這就是五勞所傷。

五髒應四時的脈象:肝髒應春,端直而長,其脈象弦;心脈應夏,來盛去衰,其脈象鈎;脾旺于長夏,其脈弱,随長夏而更代;肺脈應秋,輕虛而浮,其脈象毛;腎脈應冬,其脈象沉堅若石,這就是所謂的應于四時的五髒平脈。

【按語】

本節論述了五病所發、五邪所亂、五邪所見、五髒所藏、五髒所主、五勞所傷和五脈應象。五病所發,分别指骨屬腎,腎為陰髒,故陰病發生于骨;血屬心,心為陽中之陽,故陽病發生于血;肉屬脾,脾為陰中之至陰,故陰病發生于肉;冬屬陰,冬日陰氣盛,陰盛則陽氣病,故陽病發生于冬;夏屬陽,夏日陽氣盛,陽盛則陰病,故陰病發生于夏。五邪所亂指陽邪入于陽分,為重陽,故發為狂病;邪入于陰分,則為陰邪,陰盛則血脈凝澀不通,而發為痹病;邪搏于陽則陽氣受傷,而發為癫疾;邪搏于陰則陰氣受傷,心主舌,手少陰經心脈上走喉嚨系舌本,手太陰肺脈循喉嚨,足太陰脾經上行結于咽,連舌本,散舌下,足厥陰肝脈,循喉嚨之後,筋脈絡于舌本,足少陰腎脈循喉嚨,系舌本,故皆主病陰,而發為音啞之疾;邪由陽而入于陰,則從陰而為靜,陰盛則靜;邪由陰而出于陽,則從陽而為怒,陽盛則怒。五邪所見指的是五行相克所表現出來的脈象,所提到的死證和不治之症也并不絕對,在臨床應用時不可拘泥。五髒所藏指五髒分别對應的神志,《素問六節髒象論》總稱之曰“神髒五”,《靈樞本神》也指出人的精神意識活動分屬于五髒。這種“五神髒”的理論,反映了《内經》對人體生理功能以五髒為系統的特點。五髒所主指的是五髒所對應的五體,心主血脈,即心氣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流注全身,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肺主皮毛,肺氣宣發,宣散衛氣于皮毛,發揮衛氣的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阖及防禦外邪侵襲的作用,肺氣宣發,輸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腠理以滋養之,使之紅潤光澤;肝主筋,筋的活動依賴于肝血的濡養,肝血充足,筋得其養,才能運動靈活而有用;脾主肌肉,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營養才能發達豐滿;腎主骨,骨的生長發育有賴于骨髓的充盈及所提供的營養,隻有腎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營養,才能堅固有力。五勞所傷指視、卧、坐、行、立是人體所具備的五種體态和功能活動,這五種體态功能,既不能長時間的不活動,又不能活動過度,反之,就會影響人體健康。五髒應象指的是五髒的脈象與四時相應的正常表現,體現了《内經》四時五髒陰陽相合的觀點。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