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病因病機學》、《簡明中醫皮膚病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記得前幾年,“中醫排毒”一說特别流行。
當時,就有人問過我:文老師,人體内最大、最厲害的毒,是什麼?
我想了想,說,如果非要這麼問,那我們現代人要考慮濕熱之毒。
濕熱之毒,給人帶來的傷害,是很大的。
我給你說個例子吧。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當時年紀是20歲,姓李,還沒結婚呢。
她什麼毛病呢?就是左側臉上起皮疹,皮膚顔色潮紅,十多天未曾好轉。
而且,皮疹患處瘙癢作痛,抓撓以後還流黃水。
更要命的是,這皮疹似乎有擴大之勢,開始蔓延到耳部,皮膚疼痛紅腫。
這個小姑娘走了很多醫院。大家的診斷一緻,就是顔面濕疹。
後來,她求治中醫。她表示,隻要能把這張臉治好,她甯可喝湯藥,再苦的湯藥她也不怕。
找的是誰呢?是聶惠民。聶惠民,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教授。感興趣的朋友,您不妨去查閱一下他的學術生平。
刻診,見患者脈滑數,舌苔中部淡黃,舌質略紅。細問得知,現在患者是口幹口苦,總是口渴想喝水,便幹,尿黃赤,而且帶下綿綿不絕。
了解到這些以後,聶師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栀子9克,黃柏9克,黃芩9克,龍膽草9克,澤瀉9克,車前子9克,蒼術9克,防風9克,茯苓12克,木通6克,柴胡6克,生甘草3克。所有這些,水煎服,每日一劑。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後,症狀很快得到改善。二診的時候,顔面皮疹恢複大半,其它症狀也明顯緩解。
此後,聶師根據患者狀态,随證稍作加減,善後調理。最終,患者諸症悉平,生活恢複常态。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
其實,這裡的學問,特别容易理解。
患者的顔面濕疹,其實就是濕熱所緻。
你看,患者就診當時,舌紅,脈滑數,苔黃。這是典型是濕熱舌脈。滑數脈,主濕熱。舌紅苔黃,主熱。
濕熱蘊于内,耗傷陰津,所以患者便幹、尿黃赤、口渴欲飲。肝膽之氣上逆,所以患者口苦。濕熱之邪下注,所以患者帶下綿綿。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了,濕熱所緻的濕疹,怎麼就長到顔面以及耳部去了?
這個也好理解。肝膽互為表裡。濕熱之邪,蘊于肝膽,于是循經發作。足少陽膽經,走顔面和耳部,所以患者就會出現顔面和耳部的濕疹。
這個時候怎麼辦?就去清濕熱。我們看看當時聶師用的配伍——
栀子9克,黃柏9克,黃芩9克,龍膽草9克,澤瀉9克,車前子9克,蒼術9克,防風9克,茯苓12克,木通6克,柴胡6克,生甘草3克。
這個配伍,我們一看就知道,是清濕熱的配伍,以龍膽瀉肝湯加減。
其中,龍膽草清肝膽濕熱,栀子、黃柏、黃芩,清熱燥濕。澤瀉、車前、茯苓、木通利水,使得濕熱之邪随小便而去。防風和蒼術,祛風除濕。柴胡一味,疏肝行氣,以免苦寒之品郁遏肝氣。
這就是基本用藥思路。它還是非常清晰的。
其實,醫案裡這個病,中醫管它叫做“旋耳瘡”。此病,比較常見,主要病因就考慮濕熱。濕熱之邪蘊于皮膚,我們就生出所謂的顔面濕疹。
但問題是,這個濕熱之邪,絕對不是臨時出現的。它從在體内孕育,到逐漸壯大,再到直接引發疾病,總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如果能早一點發現其端倪,及時處理,就會少得很多病。
怎麼去發現呢?比如說,我們照鏡子,發現舌苔黃膩,舌紅,口苦口黏,或者口苦口幹,女子帶下,男子陰囊潮濕,臉上總是愛出油,便幹、小便發黃,心中總有煩亂之感,這些現象一旦出現,我們務必要警惕濕熱之邪。經常飲酒、愛吃肉、應酬多、常熬夜的人,在這方面要警惕起來。必要的話,就去中醫院,找中醫師調理。一般來說,隻要辨證準确,中醫改善起來,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關鍵是,我們的腦海中,能不能有這方面的認知和概念。咱總不能稀裡糊塗地得病吧?倘若,我們在明處,疾病在暗處,人家可以傷我們,我們卻傻乎乎找不到病因。那你說,這身體還怎麼保養啊?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跟你說這麼多吧。醫案中的配伍,我個人感覺,除了顔面濕疹外,對其它部位的濕疹,證屬濕熱的也當有效。業界同仁,不妨收藏,以備日後臨床所需。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