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身上總長疙瘩,痰凝!一張方子,治渾身粉瘤、脂肪瘤,值得一學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實用中醫外科學》、《中藥學》、《中醫病因病機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前幾天,我在後台收到一位讀者的留言。

  他跟我說,他的胳膊上,好多年前起了幾個結節,大的看上去像小号的栗子那麼大。這些包塊不痛不癢,一直沒見明顯增大,所以就沒理它。

  但是最近,他洗澡的時候,發現後背上也有幾個小疙瘩。這令十分苦惱:難不成,這疙瘩還能轉移,跑到後背上來了?

  他問我,這個事兒,該咋辦。

  我當時的回複是,應該到醫院,做個檢查,看是不是所謂“多發性粉瘤”。如果是的話,可以考慮手術治療,也可以考慮中醫湯藥。而且,西醫手術治療很方便,有時候在門診就可以完成。

  我之所以對這東西有體會,源于我早年在學習中醫外科學的時候,聽老師講過的一則醫案。那是山東中醫外科名家李廷來先生,用二陳湯加減來治療痰核的案例。

  我還我是給你講講吧,幫你理解。

  李廷來老師,1919年出生,1982年去世,山東陽谷縣人。他幼承家學,積五世行醫的積澱,成為當時在業界比較有影響的中醫外科臨床家,曾任濟南市中醫學會副理事長。

  一次,李師接待一個患者,男性,年47歲。

  這個人啊,和我之前叙述的病人情況一樣,也是早在三年前開始,雙臂長出包塊、疙瘩,大小不一,而且一長就好幾個。按下去,不疼不癢,邊緣光滑。後來,此人前胸後背等處,也有出現。

  當時,醫院就給診斷,說是多發性粉瘤。

  粉瘤是啥啊?它一般指的是西醫臨床所說的皮脂腺囊腫。西醫認為,這是皮脂腺排洩管堵上了,裡面的東西逐漸膨脹、堆積,皮脂腺囊狀上皮就被憋得鼓起來了,這就形成了粉瘤。

  當時,有醫院建議手術治療。患者不肯,于是求中醫診治。

  當時,李師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橘紅12克,制半夏9克,茯苓12克,白芥子9克,川貝母9克,海蛤殼12克,生甘草3克。

  但是呢,患者用藥十天之後,效果不顯,于是李師果斷去掉生甘草,加入昆布和海藻各9克。

  

  這一次,患者應用半個月,粉瘤大大縮小,質地也軟下來了。

  這時候,原方去掉貝母,加入生牡蛎18克。

  此後,患者連續用藥20劑,疙瘩繼續縮小,直至有一些消失不見。最終,患者所有疙瘩全都沒了。

  醫案,我給你說完了。方藥,我也給你展示過了。現在,我帶你來探讨其中的學問。

  其實,這個粉瘤,在中醫看來,基本屬于痰核的範疇,為痰濕運化不及,凝聚而成。與之類似的,還有一個西醫臨床所謂脂肪瘤。粉瘤和脂肪瘤,有細微差别,但是本質上是類似的。中醫認為,兩者都是痰濕凝聚所緻。治療的時候,以化痰祛濕、軟堅散結為主要方法。

  接下來,你再品味李師的配伍:

  橘紅12克,制半夏9克,茯苓12克,白芥子9克,川貝母9克,海蛤殼12克,生甘草3克。

  這裡頭,橘紅,理氣化痰,制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利濕。白芥子,去皮裡膜外之痰。貝母消痰散結,海蛤殼軟堅散結。這其實是二陳湯的化裁。橘紅、半夏、茯苓,甘草,是二陳湯的主要結構。

  至于說後來加入的牡蛎、海藻、昆布等等,也都是為了增強軟堅散結、化痰除濕之效。

  我這麼說,你應該明白了吧?它的思路還是非常簡單的。

  其實,關于這個痰核,我前一段時間聊過一張醫案,裡面采用的是橘紅、半夏、橘絡三味藥,放在酒中,密封後,加蒸餾水煮沸成藥的經驗。你要是感興趣,就往前翻一翻,應該可以看到。細想起來,這個經驗,其實也是二陳湯的化裁。二陳湯,是治痰之總劑,用在這裡是完全合适的。

  

  我把這個方法,寫在這裡,供讀者朋友借鑒、參考吧。李廷來老師的配伍,在業界還是很有口碑的。專業讀者适當借鑒,是一件好事兒。當然了,非專業讀者,如果身上有了粉瘤、脂肪瘤這類東西,還是要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遣方用藥。文中所述配伍,是一個樣闆。雖不見得适合所有人,但值得參考。

  另外,說實話,如果是單個發生的粉瘤,做過小手術,說弄掉就弄掉了,一點都不費事。隻不過,我們需要學會用中醫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可以這麼講,它就是一團痰濕。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要避免形成太多痰濕。這就要求我們在飲食上,必須注意,少油膩,多清淡,同時注意鍛煉身體。我曾親眼見過多例,身材偏胖而皮下長疙瘩的人,在經過運動而控制下來體重之後,疙瘩徹底消失。這是痰濕緻病的佐證。

  好了,關于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