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結識的前輩太極拳家中,多健朗高壽者:齊一93歲,王平凡91歲,孫德明、魏樹人88歲,韓會明87歲。其中,王平凡曾患膀胱癌,韓會明曾患腦溢血,魏樹人患左眼黃斑病,連帶重症肌無力,但他們都精神振奮。談起太極拳來,思維敏捷,思緒明晰,富有道家的哲理。究其原因,王平凡、韓會明二位老師都十分欣慰地說:“是太極拳延續了我的生命!”
王平凡、韓會明先生的話并不誇張。上述5位拳家都是習練楊氏太極拳的高壽者,研究他們的高壽現象,就必然會涉及到楊氏太極拳的養生功法。
據孫德明、魏樹人兩位老師披露的其師汪永泉傳授的楊氏太闆拳養生功,共有二種練法:一種是“乾三連”,一種是“坤六斷”。筆者現将自己對楊氏太極拳養生功法的所知及習練體會介紹給《武魂》的讀者,并以此求得方家指正。
一、“乾三連”太極養生功法
按照《易經·八卦》的象法,“乾三連”是三個爻象相等并行的符号組織在一起的單經卦,符号為“三”。楊健侯祖師不知是受高人指點,還是自己從寺宙風鐘的鐘肩、鐘腰、鐘口中悟出了人身肩、腰、胯的三道意氣圈(見圖1),從而創造出了一種養生功法。
《易經·八卦》的“乾三連”複合在一起,就表示了天象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楊健侯悟出的三道氣圈也表示了人身的統一性整體。肩圈是圍繞着雙肩、直徑1米左右的意氣,它支配着肩、肘、手整個上盤;胯圈是圍繞着胯部、直徑1米左右的意氣,它支配着胯、膝、腳下盤;腰圈是圍繞着腰部、直徑80厘米左右的意氣,它的作用是承接着肩圈上盤,管轄着胯圈下盤,從而使人體上、中、下三盤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肩圈與胯圈的功能是一樣的。其運動方式是左旋右轉,前後沿上掤下按。随着腰圈的左旋右轉、對拉拔長而完成進、退、顧、盼、定的步法及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頂、踏的各個勁法拳式。
須知,肩、腰、胯三個氣圈是用意念練出的,練氣的同時是伴随着呼吸進行的。雖然呼吸處于自然狀态,但要細而深長。這樣一來,就賦予太極拳架式的盤練帶有慢、勻、輕、松、柔的特點。
“慢”,是以完成拳的開式或合式與氣的呼出或吸入相一緻為宜。因為隻有慢,才能使意念練成的三道氣圈與全身各部位相融相合;才能使胯圈和協地調整胯、膝的運動和足底穴位的按摩,進而促使腎髒、心髒及其他髒器的保健;才能做到呼吸深長,加快血液循環和微循環,從而帶走肢體末梢的病邪之氣,提高和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勻”,是指拳式盤練的節奏快慢相均衡。三道氣圈控制全身盤出的拳式節奏,因為勻,就提高了體表神經的靈敏度和增加了經絡陽氣的厚度,從而特别能感知外界的來力或勁别,培養了《太極拳論》所說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知人懂勁功夫。經絡的陽氣增強,可以保護身體肌表抗擊病邪的侵襲。
“輕”,是步法的輕快、拳法的靈巧。這是體内精氣和神氣的表現方式。受胯圈支配的下盤由于足底的湧泉穴與受有肩圈控制的肩井穴氣脈相通,中定穩固。經常盤練,心、腎的功能得到極大的加強,身體能達到精滿、神完、氣足,拳式習練自然就産生“雙輕”或“單輕”的靈動。
“松”,是對僵、硬而言的。破除人體後天生成的僵硬勁,恢複先天的“松”勁,用三道氣圈去控制拳架的盤練是最好的方法。精神不緊張,心态放松了,就像欣賞藝術作品一樣地練拳,練出笑容,練出幸福感,最利于全身氣血的運行。因為“松”則“空”,“空”則“通”。氣血沒有僵勁、半僵勁的阻遏,血液暢行了,含氧量提高了,對疾病的抵抗力就增強了。
“柔”,是輕、松練拳的必然結果。動作上的柔、活,最利于人體行氣、蓄勁。太極先賢王宗嶽說:“氣宜直養而無害,勁宜曲蓄而有益”(筆者分析,《太極拳論》這兩句話中的“餘”字應是“益”字。是傳抄的錯訛。)拳式演練得越柔、越活,行氣就越直,勁蓄的就越圓、越足。因為柔與剛是相輔相成的兩方面,越柔活,神意氣就練得越充足,内勁練得就越大越圓。因此,柔法練拳是太極健康養生的一條途徑。
慢、勻、輕、松、柔的特點是拳架演練形式上的整體表現,而“乾三連”養生功法又是練習拳勢的整體功法。它既可以盤拳時應用,也可以用三道氣圈沖擊身體病區。隻要在安靜的心境下用意念去控制,氣圈或左旋或右轉地去沖擊不舒适部位,都可以改善該部位的血循環,調整該部位的受損神經,使該部位的病情得到緩解或改善。
二、“坤六斷”太極養生功法
“坤六斷”是把“乾三連”的符号從中間斷開,變成六個爻象相等的符号。依據《易經·八卦》的爻象指導,習練“坤六斷”太極養生功法者在盤拳時需要将肩、腰、胯三道氣圈由中間斷開(見圖2)。汪永泉大師的高徒孫德明老師的“意念斷開法”是,用意念将心下降至腹部的丹田,然後伸出一把長刀,從前面到後面将自己劈成兩半。這樣,三道氣圈就斷開成了六段(見圖3)。
筆者領會了上述意斷法後,悟出了“分合意斷法”(見圖4):意氣由尾闾穴左右旁開處出來後,繞着胯生成兩個直徑50厘米左右的半圈在身前腹部丹田處對撞,然後又按原路返回來到身後對撞;腰氣圈則是意氣在夾脊穴(或命門)左右旁開處出來後圍繞腰生成兩個直徑40厘米的半圈在身前的下脘(或神阙)穴前對撞,然後又按原路返回到身後對撞;肩氣圈是意氣在勁源(或身柱)穴左右旁開處出來後圍繞着雙肩生成兩個直經50厘米的半圈在身前的膻中(或華蓋)穴前對撞,然後按原路返回在身後對撞。這樣,六個半圈的意氣就厚重,六個接口處的意氣就單薄。盤拳練分勁時,就用“坤六斷”練法;需要練整勁時,一用“乾三連”練法。需要打出單勁時,就用“乾三連”氣圈;需要打出複合勁時,就用“坤六段”氣圈。這樣又合又分的意連意斷氣圈随時可以将身體練成或者一個整體,或者兩個部分。這部分動,那部分靜,或者兩個部分互靜互動。
“坤六斷”練法比“乾三連”練法複雜、難度大,對心、腎等内髒器官的鍛煉強度也大。在“坤六斷”氣圈的支配下,心髒、腎髒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先天真氣培養過程和心與神合、神與意合、意與氣合的後天真氣培養過程在不斷進行着。結果,髒器的功能強大了,精神振作了,浩然正氣培養了,使身體增加了與百病之邪抗衡的能力。
後天真氣的培養不僅僅隻有神、意、氣的“内三合”,還有内氣與外氣的相融相合。真氣在體内培養充盈鼓蕩後,還要通過手、肘通出體外,與自然界的外氣相融相合後再弧形收回體内。其情景就像二龍戲珠一樣。珠是龍的内丹,吐出去與外氣相融相合,然後再吞進來,以培養自己的功力。汪永泉大師生前曾說過這種煉氣法。他說:内氣往外通出1米左右,不傷人再回收體内,最利于人體養生;如果通出去傷人,自己也會受傷。這是太極拳高級養生法。汪永泉的話正确解釋了太極先賢們關于太極拳的技擊隻是末技,而益壽延年才是上等功夫的深刻論斷。
上一篇
降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