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名老中醫劉渡舟“苓桂術甘湯”

經方奇談:名老中醫劉渡舟“苓桂術甘湯”運用拾萃
衆診健康 2016年8月17日

苓桂術甘湯,首見于《傷寒論》(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關于本方的作用及臨床應用,衆口一詞,皆認為是治療“脾虛兼水飲”的主治方劑。如《方劑學》把本方歸入祛濕劑之溫化水濕類。認為其功能是溫化痰飲,健脾利濕。《傷寒論講義》認為本方所治之證是脾陽虛兼水氣上沖,治當溫陽健脾,利水降沖。《金匮要略講義》“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根據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的論述,把本方作為治療痰飲“溫藥和之”的代表方劑。《中醫内科學》則用本方治療痰飲之脾陽虛型和嘔吐之痰飲犯胃型。而劉渡舟教授則緊緊抓住“水氣上沖”這一基本病機,用本方治療多種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療心髒病,獨辟蹊徑,臨床療效卓絕,并加減出一系列方劑,實為中醫治療心髒病的又一奇葩。
1、治療心髒疾病
劉渡舟教授曾經感歎,近世醫者,隻知“心主血脈”“諸脈系于心”,臨床一見心髒病,每以大劑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為陽中之太陽,其生理特點,是以陽氣為先,而并非以血脈為先。心主血脈、主神志,必須建立在心陽督守之下來完成,心髒的陽氣旺盛,搏動有力,方能保證其他作用的順利實現。陽氣一虛,則陰霾籠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當道,國安能太平?治病之法,與治國同理,必須去小人,樹正氣,方能國泰民安。治國須先君主明,治病須先陽氣通,陽氣者,心髒之功能也,心髒功能正常,瘀血焉能産生,氣行則血行也。
據臨床所見,多種心髒病均由陽氣虛損,水氣上沖所緻。心髒病而由水氣上沖所緻者,劉渡舟教授謂之“水心病”總由心、脾、腎陽虛,水不化氣而内停,成痰成飲,上淩無制為患。心陽虛衰,君主失位,坐鎮無權,水氣因之上沖,則見胸痛、心悸、胸悶短氣等證候。臨床辨識此病,當注意色、舌、脈證的變化,面色多見黎黑,此為“水色”或皮,裡肉外出現類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為水斑。舌質淡嫩,苔水滑欲滴。脈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見,病重時見脈結代或沉伏不起。
心髒病既然其病機為陽虛水氣上沖,治療當然應予溫陽利水降沖之法。
劉渡舟教授根據《傷寒論》論述,認為67條“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即頭眩,脈沉緊”乃水氣上沖的典型症狀,與“水心病”的臨床表現不謀而合。所以,選擇苓桂術甘湯作為主治方劑,經過數十年的臨床驗證,療效顯著,充分體現了劉渡舟教授對經方的深刻理解和臨床功底之深厚。
劉老認為:方中茯苓作用有四,一是甘淡利小便以消水陰而治療痰飲咳逆;二是養心安神;三是助肺治節之令;四是補脾厚土,為本方之主藥。桂枝作用有三,一是溫複心陽;二是下氣降沖;三是通陽消陰,也為本方主藥。茯苓桂枝相配,則溫陽之中以制水陰,利水之中以複心陽。正如葉天士所說“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白術助茯苓健脾制水,甘草助桂”枝以溫補心陽。諸藥相配,則溫陽利水降沖而治“水心病”,療效驚人,此為劉老獨創,可謂獨樹一幟!治療心髒病而用利小便的方法,是為中西醫相通的理論,而時醫不解,一見心髒病,就用大劑活血化瘀之方治療,通其血脈,血管已經硬化狹窄,徒侍藥石,能再通乎?溫陽之法,實乃恢複心髒功能,改善臨床症狀,減輕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命質量。二法合用,稍兼活血之品,其臨床療效勝過單純活血化瘀百倍。
2、視網膜炎
視網膜炎,臨床主要表現為視力下降,或者視野缺陷,眼前出現黑色物體遮蓋不散,中醫治療,多從活血化瘀、滋補肝腎等方面着手,臨床有一定療效。遇其不效者,則無應對之策。劉老曾治本病一例,初亦以常法治療無效,思之良久,觀其人面色黧黑,舌苔水滑欲滴,脈來弦緊,方恍然大悟,此非水氣上沖之病乎?用苓桂術甘湯加澤瀉,30餘劑而病愈。足見劉老思路之活,辨證之精。大家治病,常規之外,尤有奇思妙想,此常醫不及之處。
3、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臨床主要表現為咽中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亦即中醫之“梅核氣”。對于本病的治療,中醫皆也以疏肝理氣化痰之法,而用半夏厚樸湯為主治之方臨床效與不效參半。不知“水氣上沖”堵塞咽喉之通道,也能出現以,上症狀。此時再用半夏厚樸湯理氣化痰,焉能見效?而用苓桂術甘湯通陽利水降沖,水寒之氣平複,則諸證自愈。用苓桂術甘湯治療本病,必須抓住“水氣上沖”的典型色、舌、脈、證,方能效如桴鼓。若辨證不精,臨床一見梅核氣,就用本方治療,不惟失中醫辨證論治之靈魂,亦枉費劉老跳出半夏厚樸湯通治慢性咽炎巢臼之苦心。
4、美尼爾氏綜合症
美尼爾氏綜合征,又叫内耳眩暈症,臨床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不能移動,動則眩暈加重,甚至嘔吐痰涎清水。中醫治療,多從眩暈辨證治療,其臨床療效不能滿意。劉老根據“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即頭眩”的論述,認為本病主要為“水氣上沖”清陽不煦所緻,尤其是,“起即頭眩”一證,與苓桂術甘湯證頗為相似,遂用本方治療,通陽利水降沖,并加澤瀉20g,又有《金匮要略》澤瀉湯治療痰飲眩暈之意,則效果尤著。
苓桂類方
劉渡舟教授應用苓桂術甘湯得心應手,隻要符合“水氣上沖”的病機,則不論何病,皆可使用,而以治療“水心病”最具特色。臨證之時,根據不同表現,又有系列方羽翼之。
此将劉老臨床加減變化方簡介如下:
苓桂三參湯:此方由苓桂術甘湯加人參、沙參、丹參組成,是劉渡舟教授臨床最常用的方劑。方用苓桂術甘湯溫通心陽,利水降沖,加人參大補心氣;沙參益氣養陰;丹參活血養血,加強益氣養陰活血之功,适用于“水心病”氣虛較重者,也有養陰活血之功效。
苓桂杏甘湯:此方即苓桂術甘湯減白術加杏仁而成。用于治療“水心病”水氣上沖,迫使肺氣不利,不能通調水道,而見小便不利,面目浮腫以及咳喘等證。水氣上沖,故去白術之壅,加杏仁宣開肺氣,理水之上源。杏仁一藥,為宣肺去水之妙藥。《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擅用杏仁宣肺去濕,可為佐證。
苓桂茜紅湯:該方由茯苓、桂枝、茜草、紅花組成,治療“水心病”血瘀重者,臨床表現為胸部憋悶疼痛。此方用苓桂通陽去水,用茜草、紅花活血通絡,水去陽通,則血脈暢通,諸證自愈。
苓桂參附湯:即苓桂術甘湯合參附湯。此方用于治療“水心病”而陽氣虛較重者,病人畏寒汗出,肢體發涼,甚至夏季也着棉衣,心痛遇寒則發,脈微細欲絕。以苓桂術甘去水通陽,加附子溫補一身之陽,人參大補元氣,藥理研究,兩藥均有較強的強心作用。臨床病重者,必須用紅參方能轉危為安,病情平穩之後,可改用黨參鞏固療效。
苓桂杏苡湯:由茯苓、桂枝、薏苡仁、杏仁組成,治療“水心病”兼挾濕濁之證。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咳嗽多痰、頭重如裹、胸滿似塞、周身酸楚、不欲飲食、小便不利、脈緩滑、舌苔白厚而膩。用苓桂通陽利水降沖,薏苡仁祛濕降濁,則水濕同治,諸證得解。
以上諸方,在臨床應用時,若病人血壓較高,可加入淮牛膝引血下行,具有較好的降壓作用。
以上隻是劉渡舟教授臨床應用苓桂術甘湯之獨到之處,隻要抓住“水氣上沖”的病機,應用本方均能取得卓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