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診斷學》、《中醫内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說說,文老師之前很少觸碰話題,這就是心跳過緩。
這是很多老年人都遇到過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不得不說。
我給你講個例子吧。
故事裡的醫家,叫做趙寄凡。
這個人,生于1896年,卒于1962年,是天津地界老一輩的中醫學家。1954年,天津最早的“天津市中醫門診部”,就是由他和陸觀虎籌建的。陸觀虎老前輩的醫案,我以前也沒少和大家講。後來,趙師又擔任中醫學院顧問等職,在臨床帶徒、中醫教育事業上,立下過大功。
話說有這麼一回,趙師接待一個患者,當時年紀是56歲,本是一個幹部。
這個人,長期以來,反複出現胸悶的感覺,一犯病就上不來氣兒,伴随頭暈、全身乏力。
是不是心髒有毛病啊?他到醫院去檢查,結果被診斷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率是每分鐘43次,典型的窦緩。
你想想,這個人的心髒,一分鐘才跳40來下,肯定不夠用啊,他怎麼能不難受呢?
怎麼辦?後來此人就求治于趙師。
趙師看到病人以後,立即給他診脈。這時候,發現脈象緩而遲,舌體比較胖,舌色偏于淡紫。
考慮再三以後,趙師提筆書方一首。但見——
桂枝10克,赤白芍各15克,麻黃10克,制附子10克,細辛3克,生姜10克,大棗10枚,甘草6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第一劑藥大約半小時之後,心率就開始增快了,每分鐘達到52次。胸悶、頭暈、乏力之感開始減輕。
看到了效果,患者信心倍增,要求繼續服藥。于是,患者連服2周,諸證悉平,心電圖檢查恢複正常,心率達到了每分鐘60到70下。這對他來說,已經是本質上的改善了。
這張醫案,是趙師的典型驗案之一,記載于《津門醫粹》裡。那是一部老醫書,記載着天津地界老一輩中醫臨床家的學術經驗。目前,這套專著已經絕版不出,消失于市了。
現在,我來和你聊聊,這背後的學問。
你看,這個患者的主要問題,在于心髒跳動速度太慢,對不對?
那麼,它為啥慢啊?
原因之一,在于心髒陽氣不足。心髒,為陽髒、火髒,是所有髒腑中陽氣最足的。心髒有了陽氣,才能支撐它不斷搏動、射血。心髒裡的陽氣,中醫管它叫做“心陽”。
如果一個人的心陽不足了,心髒的工作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很遺憾,上頭醫案裡這個患者,根源就在于心陽不足。
怎麼知道的?你看,此人舌胖而淡紫,這是非常明顯的标志。舌胖,說明陽氣虛弱,舌體失養。淡紫說明什麼?說明患者心陽不足,陰寒内盛,以至于血液運行不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瘀滞。
至于說胸悶、頭暈、全身乏力、脈象緩遲,這些毫無疑問,都是心陽不振的結果。心陽虛,心氣心血運行不周,所以胸悶。心,其華在頭面。心陽不足,所以患者頭暈。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心陽不振,一身髒腑氣機不振,所以患者全身乏力。心主脈。心陽不足,脈道失于鼓舞,所以脈象遲緩。
這個時候怎麼辦啊?很簡單,就想辦法滋補、溫通心陽。我們看看當時趙師開的方子——
桂枝10克,赤白芍各15克,麻黃10克,制附子10克,細辛3克,生姜10克,大棗10枚,甘草6克。
這個配伍,有桂枝湯的影子,但是做了巧妙的變化。咱們具體來說吧,就是制附子、細辛用于振奮心腎陽氣。桂枝,用于溫通心陽。麻黃,可以散達陽氣。心陽不足的問題,在這裡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這個基礎上,以赤芍和白芍來養血活血,用生姜和大棗固護脾胃,促進氣血生化。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意圖。
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方子裡的桂枝和麻黃,正常情況下,藥力偏于走表,是散寒解表,提振體表陽衛之氣的常用藥。但是,這裡頭加入了附子和細辛。這兩味藥,可以溫裡。所以,這麼一帶,就把麻黃和桂枝的藥性,帶來體内髒腑裡來了。這就是中醫配伍過程中的巧妙之處。感興趣的朋友,你不妨認真琢磨一下。我覺得,這種認識還是挺有道理的。
總之吧,患者心陽不足,我們中醫藥,可以有辦法來很好改善。
其實,上了年紀的人,由于心陽不足而導緻心跳過緩,這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現象。文老師上面所分享,完全是中醫視角下的治療思路。
我希望非專業的讀者朋友,能将其記下來,将來有機會,可以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不經辨證,不要嘗試。證不屬心陽不足、心脈痹阻的人,不應該用。專業的讀者朋友,您不妨也記錄下來。我個人認為,上文趙師的配伍,用藥簡潔、藥量不大、構思深合法度,很值得被效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