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趙冠英醫案(四)

四、健脾養心、益氣養血法治愈血虧一例

徐某,女,62歲。

初診∶1978年11月5日。

主訴及病史∶頭昏、心悸、健忘三年餘,加重一個月。在當地醫院診斷為"缺鐵性貧血"。曾用西藥硫酸亞鐵及維生素C和維生素B注射液,中成藥全鹿丸等治療,均未見效,專程來京診治。

診查∶見其面色蒼白不澤,皮膚毛發幹燥,指甲平、粗糙,心悸氣短,體瘦乏力,頭昏寐差,腹脹嗳氣,納少便潇。實驗室檢查;血色素75g/L,紅細胞計數3.68×/L,白細胞計數4.35×/L,血壓100/。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辨證∶心脾兩虛,氣血雙虧。

治法∶健脾養心,益氣養血。方歸脾湯化裁。

處方∶炙黃芪30g黨參15g炒白術12g茯苓10g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10g(先煎)炒當歸10g炙甘草6g大棗8枚枸杞子10g龍眼肉9g廣木香3g

二診∶服上方藥6劑,諸症有減,心悸較甯,頭昏乏力好轉,大便轉調。舌脈如上。初見小效,效不更方,原方藥6劑。

三診∶連服藥12劑,體力大增,面色轉紅潤光澤,胃納、寐況、二便均轉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複查血象,血色素120g/L。此為氣血漸複、病況趨愈之象。為鞏固療效,再予人參歸脾丸以善其後。

[按語]現代醫學之缺鐵性貧血病,根據臨床表現與中醫的"血虛"、"血脫"等證相似。早在《内經》中就有"血脫者色白,天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的記載。貧血的病因多為飲食不調、勞倦内傷、失血過多或病後體虛、血液耗損或血液生化之源不充而緻氣血兩虧,進而涉及心脾等髒。該病的治療,血虧者多以補血法治之。但氣與血可相互資生。中醫有"氣之與血,異名同類"、"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能生血"的理論。故欲補血,當以補氣為先,欲補氣必須健脾為要。方中重用黃芪與四君、大棗之甘溫,意在健脾補氣;當歸、枸杞子、龍眼肉補血養心,少佐廣木香、旋覆花、代赭石舒心脾、降逆而行氣,又可防補而壅滞。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養心、補氣養血之功,宗法守方服藥僅18劑而獲陽生陰長、脾健心強、氣血複原、諸症消失、血象正常、病告痊愈之效。

五、小柴胡合白虎湯加減治愈高熱一例

張某,男,72歲。

初診∶1983年10月15日。

主訴及病史∶惡寒、發熱兩天,急診入院。兩天前外出受涼,而後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神疲懶言,口淡乏味,納谷不香,大便稀溏,鼻不堵,不咳。

診查∶測體溫39.5℃,血壓150/;白血球5×/L;白血球分類∶中性粒細胞0.52;鞏膜無黃染,心肺未發現陽性體征,診斷為“病毒性感冒”。經輸液及對症治療十餘日,高燒不退,故請中醫急會診。觀病人精神委靡,自述氣短乏力、口苦脅滿、口淡納呆。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數。

辨證∶風熱感冒。

治法∶清熱解表。

處方∶柴胡15g黃芩15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5g葛根15g菊花15g闆藍根30g人參6g(另煎兌服)半夏9g甘草6g生三仙各9g

二診∶服前方藥一劑病減,2劑體溫正常,後又調治三天出院。

[按語]本案西醫診斷為病毒性感冒。感冒為臨床常見病之一,多由風邪病毒侵襲而緻。根據脈症,臨床将其分為風寒、風熱、暑濕和少陽四型,此案脈症合參,乃屬風熱兼少陽證,故用白虎湯清衛分之熱,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之熱。方中重用柴胡、生石膏清熱降溫;黃芩、闆藍根清熱解毒;菊花、葛根辛涼解表;生三仙、甘草以和胃;患者年高體弱,故用人參以扶正祛邪。因辨證準确,方藥對症,主藥集中。故收速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