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病因病機學》、《中藥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給你說一張有趣的醫案故事。
關于什麼呢?就是關于放屁。
屁多了,讓人感覺不方便,好尴尬。但是,不放屁,這也同樣讓人受不了。
我國著名中醫臨床家,曾經的南京中醫學院教授丁光迪先生,接待過這麼一個患者。
大概在兩年多以前,此患在飯後就參加勞動,不小心,累着了。累了以後,他就把衣服脫了,大汗淋漓之際,就受了寒。
結果,從那以後,這個人就開始出現腹脹的現象。兩年來,腹脹時輕時重。尤其是陰天、受寒和攝入涼食的時候,腹脹感特别明顯。
怎樣才能覺得好受呢?就是放屁。一放屁,才覺得松快。但是,此人的屁太少了。明明肚子裡全是氣,他就是放不出來。結果,他被憋得短氣不能平卧,胸腹滞塞不舒,而且還引發腰痛。腹脹厲害的時候,患者還會伴随腹痛。
總而言之,這個人是天天想放屁,時時盼放屁。隻有排氣,他才能好受。
患者多處求醫而不得,最後,他慕名求治丁光迪教授。
丁師一看,也覺得這個事兒比較蹊跷。于是,他為患者仔細查體。
這一查,發現患者腹部确實不柔和,按下去也沒有明顯的包塊,脈弦而微澀,舌苔濁膩,舌質稍胖,整個人有口氣,很臭,語音重濁,面色晦暗。
另外,就檢查結果來看,患者胃腸和肝膽都沒有病變,更沒有腹水。
了解到這些以後,丁光迪老師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他提筆書方一首,但見——
姜半夏10克,姜川樸10克,炒枳實10克,炒川椒5克,幹姜7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石菖蒲10克,大腹皮10克,生姜5片,3劑。
結果如何?患者用藥以後,立刻就開始放屁了。放屁之後,腹部松快不少,但還沒有完全好轉。
這時候,丁師道:“屁通了,就是好現象”。接着,原方中加入淨麻黃4克(先煎),制附塊10克,蒼術10克,開3劑。
結果,這個藥吃下午,患者狀态和之前就完全不同了。第二劑藥喝下去,患者身體一陣燥熱,接着就發熱發汗,汗水又黏又臭。接下來,患者說困,要睡覺。一睡,就睡了六七個小時。第三劑藥喝下去,好家夥,腹内腸鳴陣陣,像打雷一樣,聲音特别大,放屁不斷,嗳氣不斷,肚子一下子就感覺輕松了。這時候,患者又感覺勞累。睡了四五個小時後,他清醒過來,腹脹感基本消失。
此後,丁師根據患者情況,反複調整方藥,善後調養,最終讓患者生活恢複正常。
這就是基本的醫案經過,我挑選其中最主要的部分,給你講完了。
現在,我來和你聊聊這背後的道理。
你看啊,這個人最初,是在飯後勞累,并感受寒邪之後,發病了。這裡頭就牽涉一個問題——寒邪。
再看,這人什麼時候腹脹嚴重啊?就是受寒、冷飲、陰天下雨的時候。這說明啥?還是有寒。
總而言之,是寒邪,令患者體内陽氣不通、濕邪凝滞。再加上腹中食積滞澀,于是濁氣就堵在患者的腹部,出不來。腹脹,就是這麼造成的。這就是所謂的濕脹、寒脹。
患者的舌象也說明了這個問題。他的舌頭,舌苔濁膩,舌質淡,舌體胖,而且語聲重濁。這些,都在提示,他的身體受寒邪所困,陽氣不行,濁氣内阻。
綜上所述,當務之急,就是要通陽散寒,破氣消積。隻要把寒濕之邪散開,令陽氣通行開來,患者腹中的濁氣才能被徹底排出來。否則,這個腹脹,是沒辦法醫治的。
正因為看到這一點,丁師就用了上頭的方子。我再重複一遍:
姜半夏10克,姜川樸10克,炒枳實10克,炒川椒5克,幹姜7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石菖蒲10克,大腹皮10克,生姜5片,3劑。後來,丁師又加入麻黃、附子塊、蒼術。
這裡頭,麻黃外散寒濕,附子峻補元陽。如此,一裡一外,寒濕之邪去了大半。
接着,用姜半夏燥濕,用川樸行氣,用枳實破積,用川椒、幹姜、桂枝、生姜來溫中焦之陽,茯苓和菖蒲利水化濕,大腹皮行氣導滞,還能利濕消脹。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我給你說完了。
結果,患者這麼一用,立刻發熱出汗,這就是寒濕之邪被往外排出的表現。汗水腐臭黏膩,說明濕濁之氣正在外發。接下來,患者開始拼命放屁,這就是寒濕散盡,陽氣通行,濁氣開始外排的表現。總而言之,患者的狀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怎麼樣?你看懂了吧?文老師已經說得盡量通俗了。
其實,腹脹這個事兒,生活中常有。中醫一般用行氣導滞、消食化積之法,常常會取得療效。越鞠丸、木香順氣丸等等,都是常用的。但是,像上文醫案所述那樣,因為感受寒濕之邪,導緻腹脹腹痛,用一般的行氣導滞之法又無效的,臨床上确實也有。這就要求我們,搞清楚問題的本質,準确靈活地遣方用藥,争取療效。
當然了,上文中丁光迪老前輩的見地,還是得益于人家多年的臨證經驗。作為中醫愛好者、中醫學習者,和中醫小白的我們,短期内,無法望其項背。所以,我們隻能用心學習、體會,反複琢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汲取經驗營養。這是我們提高見地的唯一途徑。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