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訂通俗傷寒論·六經方藥·溫熱劑》。
【配方組成】熟地黃四錢砂仁四分(拌搗)當歸二錢炙甘草一錢幹姜(炒黃)六分
【用法】水煎服。
【作用與功效】滋補脾陰,溫運胃陽。
【主治适應症】脾胃虛寒,脾陰不足。
【方解】方中以當歸、熟地黃甘潤和陰為君。以砂仁溫調脾陽為臣。佐以甘草、幹姜辛甘和陽。
【臨床應用與醫案】
(一)不育
馬某,男,32歲。病史:不育5年。5年前查出精子畸形率達98%,于北京協和醫院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進行診治,1年前行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術3次,均未成活。刻下症見:後背畏寒,小便頻,雙眶發黑,餘無他症,舌白,苔薄白,脈沉而有力。
辨證:本案病人不育為先天不足,複感寒邪。男子以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腎虛則精不足,兼之複感寒邪,凝滞氣血運行,精血運行障礙,造成不育。本案小便頻、雙眶黑、畏寒看似腎陽虛證,實則有别。腎陽虛者常見全身畏寒,脈象沉而無力之虛寒症狀。而本案病人寒邪凝滞于太陽經之腑故見後背畏寒;腎精不足、寒邪凝滞則脈象沉而有力。本案為本虛标實的病機,治療需養精血與祛寒并用,與理陰煎法理甚合。
方藥:熟地黃20g,當歸10g,炙甘草10g,幹姜3g,肉桂3g,柴胡15g,
紫石英30g。14劑。上方每日1劑,水煎,日2次服用。方中熟地黃、當歸、甘草大補陰血,精血同源,腎精即有所養;柴胡、幹姜配合熟地黃、當歸滋養正氣之力,從内而外,一鼓作氣,使寒邪外達;妙在肉桂一味,入裡合熟地黃、當歸以從陰啟陽,防止滋膩得氣之弊;外出合柴胡、幹姜以溫化助陽,以奏祛寒化滞之功。
本例以理陰煎方中加紫石英一味,為經驗用藥。紫石英,《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筆者治療不孕不育症,無論是女子的宮寒不孕,還是男子的寒凝不育,恒用之大量至30g,療效顯著。半個月後複查精液常規示:精子畸形率20%,存活率70%。畏寒、尿頻皆好轉,餘無明顯不适。繼服上方14劑後親來告知,其妻成功懷孕,後順利産子。[汪震,王筠,黃曉華,等.理陰煎臨證心得體會.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6,40(4):59-60]。
(二)痛經
張某,女,47歲。病史:痛經17年。因30歲時小産後受風所緻。西醫曾懷疑其為子宮内膜異位症,但反複檢查後未能确診。刻下症見:月經第1~2日時出現少腹冷痛,血塊量多,墜痛感,喜溫喜按,嚴重時需卧床。後背持續緊束感,後背及脊柱兩側惡風、畏寒,酷暑之日亦不敢裸露肩背,舌白滑微膩、略胖大,脈浮細數。
辨證:本案病人為小産後血虛,複又感受風寒,出現痛經。婦人産後血脈空虛,宜溫宜補,最忌寒涼發散。本案病人因産後不慎,外感風寒之證,表邪不解纏綿17年之久,亦屬少見。血下得溫則痛減,确為寒證無疑。辨證要點集中在後背惡寒惡風,此種惡寒稍不同于外感初起之惡寒,因邪氣日久,不複初起之熾盛,故表現為背部微有惡寒之感,惡風、怕冷,以脊柱兩側與脊柱中間為重。本案中的舌白滑微膩、脈浮細數又是本證一大特色,舌白為寒象,脈浮為外邪壅滞之象,脈細數看似為外寒化熱,實為陰虛之象。如若化熱,于舌必有微黃,或膩黃;于人必有口渴、口苦等症;于月信必有提前之勢。既已排除熱象,故治療上予滋陰與散寒并重。
方藥:熟地黃20g,當歸10g,炙甘草10g,幹姜3g,肉桂3g,柴胡15g,桂枝、桑枝各10g。14劑,水煎,日2次服用。此方為理陰煎加桂枝、桑枝而成。熟地黃、當歸以益陰;幹姜、柴胡、肉桂以祛寒。更加桂枝,取柴胡桂枝幹姜湯之意,一為疏表解肌,使邪有出路;二為活血通脈,條暢月事。加桑枝既能解痛,又能疏肌,更能通行血脈,為一藥兼治之法。7劑後背惡風、畏寒愈半,14劑後症狀基本消失。後以桃紅四物湯加減以斷其後,逾半年痛經始愈。[汪震,王筠,黃曉華,等.理陰煎臨證心得體會.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6,40(4):59-60]。
(三)慢性荨麻疹
王某,女,23歲。病史:反複發作性荨麻疹5年。病人因天熱騎行數小時,汗出太過,忽遇雷雨大風而起。荨麻疹反複發作,無有定時,夏季稍緩,春冬多發,陰天下雨亦有反複。刻下症見:周身皮膚出現紅色無頭疹團,瘙癢難忍,搔之成片,高出皮膚,邊界清楚,關節與前胸部多發,無破潰、滲液等。每日發作2~3次,夜間多發,時起時消。面色蒼白少華,形體偏瘦,背部惡寒,夜間常因背部惡寒嚴重而醒,保暖後方能人睡,舌白、苔微膩,脈沉而有力。
辨證:本案為津液受傷、複感風寒所緻的皮膚疾患。病人因汗出過多傷及津血陰分,又遇風寒邪氣,束于肌表陽分,陰虛而陽實,病位在肺,病性為本虛标實。肺主皮毛,皮毛受邪郁滞逶迤無所出,發為皮疹。觀似風熱郁熱之紅疹,實為津虛風燥之荨麻疹。郁熱之疹遇熱而發,其人時時躁急,面色發紅,口幹口渴,小便黃,舌黃脈數;此例則遇寒而發,背部惡寒,得溫則減,面色蒼白,舌白苔膩,脈沉有力,确有不同。治療上宜益陰生津與疏風散寒并舉。
方藥:熟地黃20g,當歸10g,炙甘草10g,幹姜3g,肉桂3g,柴胡15g,葛根20g,側柏葉炭10g。7劑,水煎,日2次服用。此方為理陰煎加側柏葉炭、葛根化裁而來。熟地黃、當歸、葛根配伍,益陰生津,治其本虛;肉桂、幹姜、柴胡配伍,溫肺陽以化郁滞;加側柏葉炭入血分,與柴胡氣分藥配合
以疏通表裡氣血之道路。
本案中用藥需要注意3點:①不可使用峻猛的發散藥,如羌活、麻黃之屬,防止燥劫傷陰,陰虛邪熾。②不可用大量的滋膩藥,如阿膠、龜甲之屬,滋膩藥一則礙胃,阻滞氣機運行;二則戀邪,有開門揖盜之嫌。③疏風散寒藥力宜輕。本病病位在上焦屬肺,輕可去實,重則過病所。7劑藥後已愈大半,效不更方,繼予7劑。[汪震,王筠,黃曉華,等.理陰煎臨證心得體會.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6,40(4):59-60]。
(四)無名低熱
李某,男,18歲。病史:低熱1個月。因天熱運動後汗出,洗冷水澡後夜間低熱1個月來診。每日夜間發熱,最高體溫可達38℃,次日清晨自行退熱。口服多種退熱、抗菌藥物無效。某三甲醫院排除血液與呼吸系統疾病。刻下症見:面色發白,精神尚可,夜間發熱,熱度不高,背部惡寒明顯,且時有緊束感與肌肉酸痛感,渾身乏力,舌白、苔浮微膩,脈細數。
辨證:夜間發熱,熱勢不高,連綿多日,頗似濕溫病之三壺湯證。但病人舌雖白,卻無厚膩有根之象;脈雖細數但無弦滑之感;有熱,但非大熱。考慮為陰血不足、寒邪束表之理陰煎證。究其舌象,因陰血不足,抗邪無力,伏寒不能化熱,故舌白而不黃;寒邪外束,不能入裡而留戀肌表,故苔浮而無根、浮而不均;寒阻氣機,故舌苔微膩;外感風寒較甚,則惡寒明顯,背部經腧不利而産生沉重感、緊束感。初辨為濕溫證予三仁湯3劑,熱不退。後予理陰煎加葛花10g,取其升津液又有發散之功。3劑熱退。[汪震,王筠,黃曉華,等.理陰煎臨證心得體會.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6,40(4):59-60]。
【臨證提要】
因上焦屬陽,下焦屬于陰,中焦則為陰陽交會之樞。對脾陽虛而胃陰尚可支持者,治以香砂理中湯,但若脾陰虧而胃陽尚能支持者,則可用本方以滋陰潤脾為主,兼調胃陽。
有話要說...